怀念师爷张志俊

2024-10-31 00:00:00张利
少林与太极 2024年9期

前期也风闻师爷张志俊身体抱恙,但没想到这么快就传来了噩耗,经询问张鹏师伯,得知师爷是感染病毒不治而撒手人寰。痛惜之余,回顾与师爷交集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由于我是其徒子徒孙中少有的一级律师,又因为缘分与师爷有深入的交流,更明白太极能练到师爷这么精妙实属是当世罕见,未来也很难再有出其左右之人。虽然我知道师爷身后必然有褒贬之辞,但我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悟,我明白世人对太极的认知千差万别是因为自己修为不够、静定不足所致,更感恩师爷把我带进了太极的无限瑰丽空间,引导我学会从更高的维度看太极、研究太极、领悟太极。近期悟到练太极的终极目的是提升自身的能量场,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本想借《太极侠女访谈》系列采访师爷的机会与之分享探讨,谁知天人永隔、相谈不再。

十几年前,我因长期做律师亚健康严重、身躯肥胖,在重庆的著名女子俱乐部搞了多个项目都难以缓解。经拳友引荐,我进入了张志俊一脉门内,没练几个月就很快克服了亚健康,高血压也降下来了,自然减肥7 公斤,而且不反弹。疑惑之余到处探究是何原理所致,得不到满意答复后,我又重拾过去的学霸精神,一定要自己搞明白!从此一头扎进了太极圈子。一晃10年过去了,不仅现在太极能百问百答,而且内心足够笃定,更是醒悟到自己后半生的使命就是传播太极文化、弘扬中华武学。十年回首之际,却突然奔丧来郑州送师爷最后一程,想到今后遇到难一些的太极疑惑,再也无法随时向师爷求教,不禁悲从心来、泪从眼出。

张志俊先生骤然离世的消息传出后,我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痛惜和祈祷的信息,才体会到师爷对太极拳爱好者的影响之深之广。中国人历来重视传承,中华文明硕果仅存也正是由于文化代代相传而不息。师爷张志俊有幸生于中原,这里是河图、洛书、《道德经》产生的地方,又有缘于师从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而跻身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人之列。张志俊虽非陈家人,却不愧陈家拳传人,一辈子传拳不辍,不计虚名,默默耕耘,直至身体抱恙之时仍在拍视频支持弟子的传承活动,终于桃李满天下、硕果满枝枒,给徒子徒孙们留下了一个可以继续生发的太极生态系统,这才是师爷张志俊凭一己之力造就的不世之功,可任后人评说。

张志俊先生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于战乱之时,成长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跟同代人一样没有完善的教育和学历,而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更能认识到师爷以仅仅高小的学历竟能开创并引领以力学原理讲解太极拳,这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心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本著作颇丰的陈式太极拳领域出现了几十年的空白期;改革开放后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就其内容而言还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东西。而这期间,张志俊先生通过亲身实践而陆续形成的十几篇论文,不仅填补了太极理论的空白,而且他提出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逐渐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新的理论体系,现在正受到各类武术门派的重视和借鉴。已经进入张志俊一脉的传承人受其耳闻目染,对“梢节领劲”体会更深,继续钻研体悟,定能更加丰富完善张志俊所创建的太极生态e56ca59a6376ee20086f5f4eadc6d446a8e9acea4a75c6729e73012025d983e5系统。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导致不少习武之人纠结于太极是否能实战的执念之中难以摆脱;当今社会文明已成为一种自发的驱动力,验证传统武术能否实战实际上成了两难的难题,若要放手一搏,难免出现伤亡的意外,法不允许,若只是点到为止,难以区分高下,对搏者心有不甘。对此,师爷似乎比较超脱,他长期以“太极闲人”自居,不屑于与人争斗,但当官方请他出面与外国武术代表切磋时,他又该出手时就出手,在不知深浅、不知结果的对阵中敢于担当,不愧为中华武术的捍卫者。

师爷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从不因自己的太极修为高而摆架子。在他的太极传道生涯中,他尤其偏爱重庆的徒子徒孙,因为重庆是他持续传拳40年的地方,重庆人生来好武,又聪明好学,逐渐在师爷的身边集聚了一帮聪明人,这些徒子徒孙不少都经历过跟师爷心流交往的过程,有多个在师爷的启发下领悟到陈式太极拳的精髓。这帮人还常年赴郑州参加师爷开办的陈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正是在郑州培训班这样的场合,我亲眼见证了师爷似乎毫不费力就把壮汉打得身体飞扬起来,其轻松潇洒之状态是我见所未见的,迄今在网上也未见到。课间休息时师爷抽着烟看着徒子徒孙们在跟前相互比划,或者练拳让师爷指正,记得碰巧是在跟师爷聊天的过程中,我接到电话要着手处理王老吉和加多宝的案子,大家都知道当时全社会多么关注“王老吉”品牌之争,我自然也觉得担子很重,师爷以他惯有的轻松口吻对我说:“没问题,张利接什么案子打不赢?肯定能赢。”后来还真被师爷说中了。

师爷常年会携夫人到重庆传拳,我入门晚,只见过这些年陪伴他的王老师。师爷特别善解人意,他说学陈式的多半为男子,王老师整天在男人堆里也不开心,让我多陪她去逛逛街、购购物,因此我时不时带王老师在重庆逛光环、转奥特莱斯。每次王老师买了好看的衣服回去给师爷看,他都会让王老师穿给他看,总会用真诚的语气、恰当的言词夸赞一番,让王老师高兴。

在重庆他多半住宾馆酒店,我去看他,他会叫王老师“把老班章拿出来”、“把冰岛拿出来”,然后一边给我讲去深山老林监制古树茶的故事,一边跟我一块品茶。我对茶没什么研究,但也在很多场合喝过好茶,只有在师爷这里我才品尝过既清冽又幽香的好茶,喝完头道茶后茶杯里隽永的幽香是其他场合的茶无法比拟的,由此我知道师爷对茶道领悟之深也非常人能比。跟师爷聊天也让人时而怀疑他真的只是一个拳师吗?因为他知识渊博,讲起太极来旁征博引,而且他会用一些巧妙的比喻或动作帮你深入领会当下所讨论的问题。

记得他不止一次给我们示范顺缠、逆缠时转动手指的节奏和手掌的开合,我注意到他的手掌特别大,因而想起师父说过自己练太极后注意过测量自己的(张开)最大指间距,原本是20公分的,几年后不知不觉成了22公分,说明练“梢节领劲”真的会使手掌变大。我问过《高手》一书封面上师爷那个掌型特别饱满、特别有张力,师爷说那是拍了几百次后从中选出相对满意的;由此也让我意识到练太极真的要成千上万遍练一个单式,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体悟。

听人说太极高手的手柔若无骨,这一点我是亲自验证过的,为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师爷曾把手伸给我,说你随便怎么整,我是认真捏过师爷的手的,真的是像没有骨头一样,柔软的程度可以跟婴儿的手相比拟,但同样是这一双手,时而又坚如钢铁;师爷撑开手掌时充满力量感,任凭你用尽全身力量也搬不动他一根手指。

师爷多次跟徒子徒孙们说过,希望我们多举一反三,因为他的师父陈照奎曾叮嘱:“志俊,你是绝顶聪明的人,希望你举一反三”。师爷也希望后辈中能出现超过他的人。我觉得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师爷那个能定下心来一生专注一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人很难再达到张志俊那样既深且精的造诣,但是我们每个传承人可以在一个点上深入拓展,才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去年师爷又来重庆时,我告诉他本馆把新架一路第一段拆解为分解动作课程,对初学者帮助还比较大,师爷让我演示给他看,我就一边行拳一边念分解动作名称,看完后他说:不错,近百个分解动作交待得清楚,口令也简捷规范,这事也是一件功德。进而他说,新架一路共六段,六百多个分解动作,要用老百姓能理解的通俗口令把它做出来是一件大功。

进入张志俊这一门的十几年,我学到了以往从未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体验了武林同道中深沉而不形于言表的师兄弟情谊,也见识了江湖肖小的阴险狡诈,而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师爷师父这些得道之人带我领略了太极世界的无限风光,以往只知晓科学领域学无止境,懂得太极之后更知道太极是以武入道的有效途径,武学是门学无止境的社会科学,无论智商多高的人都难以达到太极巅峰,有志于太极者值得将终生付诸于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