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畜牧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牛疫病不仅对牛群健康与生产力造成损害,而且可通过肉类、乳制品等食品链环节,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文章通过对牛疫病的分类、特征、传播途径、流行规律进行分析,构建与实施综合防控体系,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牛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实践;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5-0092-03
全球畜牧业中,牛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公共卫生风险不可忽视。近年,随着畜牧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牛疫病在传播上呈跨地域、发病率高之势,不仅损害牛群健康与生产力,而且可通过肉类、乳制品等食品链环节,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1 牛疫病的分类和特征
1.1 牛疫病分类概述
1.1.1 细菌性疾病
病原体为细菌,传播方式包括接触、空气、采食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常见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食欲降低等;代表性疾病包括牛结核病、布鲁菌病及炭疽病。
1.1.2 病毒性疾病
病原体为病毒,传播方式多样,包括空气传播、昆虫叮咬及接触传播等;症状复杂且致命率较高,如口蹄疫、牛瘟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1.3 寄生虫性疾病
由寄生虫导致,通过直接接触或环境传播,影响牛的营养吸收和健康;常见疾病包括牛焦虫病、牛肝片吸虫病和螨虫病。
1.1.4 真菌性疾病
由真菌感染引发,通常因接触受污染的饲料或环境而产生,主要影响牛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代表性疾病包括牛蹄真菌病和牛皮肤真菌病。
1.2 牛疫病主要特征
1.2.1牛瘟
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或空气传播;症状为高热、严重腹泻、口腔和消化道溃疡、呼吸急促和食欲下降,死亡率高;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患病牛、接种疫苗以及强化卫生与消毒。
1.2.2 牛结核病
由结核分支杆菌引发,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呼吸困难、体重减轻和淋巴结肿大;应对方法包括疫病检测、隔离或淘汰患病牛,并保持良好卫生条件。
1.2.3 口蹄疫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传播方式包括空气、受污染饲料和水源、直接接触;症状包括发热,口腔、蹄部和乳房水泡与溃疡,流涎,跛行和食欲减退;防治策略包括接种疫苗、严格控制牲畜流动以及加强消毒与卫生管理。
1.2.4 布鲁菌病
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体液或食用受污染动物产品;症状包括发热、流产、关节炎和乳腺炎,公牛还可能患睾丸炎。
2 牛疫病的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
2.1 牛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与患病牛直接接触,或触碰被患病牛污染的饲养器具、衣物、交通工具等,病原体可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牛体内。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感染牛。常见牛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有牛肺炎、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染病原因包括饲养密度大、通风不佳。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水源进入牛体内,引发肠道性疾病。污染源包括患病牛排泄物、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河流等。常见肠道性疾病有牛痢疾、蓝舌病。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饲料进入牛体,引发疾病。污染原因包括饲料存储不当、运输时被污染等。例如,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1]。
2.2 牛疫病传播的规律与特征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繁殖,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病易发;冬季温度低,牛免疫力会降低,呼吸道疾病高发。气候、地理环境和养殖管理方式影响疾病流行程度。例如,南方潮湿地区寄生虫病普遍,北方干旱地区呼吸道疾病多发。高密度饲养环境下,牛之间接触频繁,疾病传播风险增加。未经严格检疫的牛进行跨地区调运可引发跨区域传播。
3 牛疫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
3.1 提高疫情防控意识
规模化牛场由于饲养密集,环境欠佳,空气流通不畅,增大了疫病的暴发风险。牛场相关负责人必须提高精细化饲养管理及疫情防控意识,革除陈旧观念,实行科学化管理,认识到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实开展各项防控工作。牛场负责人、饲养员以及兽医都应深入学习防控知识,进行流行病学调研和分析,构建有效防疫体系,掌握前沿防疫技术,将疫病防控融入选址、建场、引种、免疫、检测、消毒、灭源、驱虫、销售等各个环节,以保障牛场的健康发展。
3.2 合理选址与布局
牛场要选在离屠宰场、制药厂、化工厂、矿山、住宅区和交通要道较远的区域。牛场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通风透气,水电供应充足的地方。在布局上,要按照风向设置各区域,设置隔离绿化带,做到净污分离,减少疫病发生率,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辅助区要相互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3.3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根据季节变化,对消毒频次进行调整,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平时一个月消毒2~3次,疫情高发期每天要消毒1~2次。选用漂白粉、石灰乳、过硫酸氢钾等广谱、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消毒液,轮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重点做好牛舍、器具、道路、墙体、地面、车辆、粪便等的消毒,消灭病原体,防止疫病发生。
3.4 健全防疫体制
规模化牛场组建防疫专班,明确防疫责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根据《动物防疫法》制定防疫计划和制度。防疫队要负责牛群巡诊、疫病监测、卫生巡查等工作,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建立防疫档案,分片包干,人员、工具和车辆禁止混用,闲杂人员严禁进入,确保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3.5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根据牛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建议参考以下免疫程序:牛犊2~3月龄时接种相应疫苗;成年母牛在怀孕后1个月和产前1个月分别接种不同的疫苗;每年2月份、9月份对所有牛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免疫档案做到记录准确;及时评估免疫效果,必要时进行强化免疫。
3.6 制定合理驱虫方案
寄生虫病在规模化牛场中较为普遍,为预防此类疾病,需制定科学的驱虫方案。结合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确定驱虫时间和用药,保证驱虫效果。建议参考以下驱虫程序:每年2~3月口服丙硫咪唑,5月药浴驱除体外寄生虫,9月(配种前)和11~12月分别再次驱虫。驱虫药宜在清晨空腹服用;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防止寄生虫病的传播[2]。
3.7 建立疫病诊断预警系统
鉴于牛场饲养密度较大,环境恶劣,病原体易于传播,需与科研机构、农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引进先进的疫病监测、诊断技术,搭建完善的诊断预警系统,建立突发疫病快速报告机制,改进监测和检疫技术,实时监控牛群状况。若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送检,确诊后需隔离治疗,防止疫病扩散。
3.8 严格控制牛群进出
牛场应严格遵守“全进全出”制,降低引种调运频率,防止疫病的传入或传出。引种时应从正规牛场采购,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检疫,隔离饲养4周以上,确认无异常后方可合群饲养[3]。
4 牛疫病防控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4.1 防控体系操作流程
设立(防控)指挥中心,明晰兽医、传染病专家与行政职员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策略;定期开会,保证信息交流,迅速处理问题;积极联络地方政府、农场主等,保证防疫措施有效执行。
4.2 防控体系管理策略
各地防疫部门按照任务分工,制定综合应对方案,由防控决策中心最高层集中决策,确保防控工作高效开展。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强执行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保证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定期开展防治措施效果评估,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考核结果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和实施部门反馈,为保障前方信息畅通无阻、为决策提供保障等,应听取一线人员的心声。一旦发生疫情,应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调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源。对信息报告、指挥、物资调配、隔离消毒等重点环节,应作明确规定。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疫情动态和防控措施及时发布,缓解市民的恐慌心理,做完应急处理后,总结评估整个流程,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5 结束语
建立实践性的牛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多层次对牛疫病进行监测、预警、预防与控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来降低牛疫病的发生率,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和升级,牛疫病的综合防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美文,郝雷,李洁.规模羊场疫病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J].北方牧业,2023(24):30.
[2] 黄海波.加强我省基层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8):96,102.
[3] 卢兴波.育肥牛疫病的防制要点[J].北方牧业,202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