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探索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思政融入的教学活动,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并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观察和学生反馈等多种方法,评估了思政教学的效果。结果表明,基于OBE理念的思政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普通动物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OBE;思政教育;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5-0102-04
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简称“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动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挑战[1]。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探索普通动物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意义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首先,在动物学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同时,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关爱,形成科学的伦理观和环保意识。其次,此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动物学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研究,还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环境问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再者,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审视动物保护和利用的复杂问题,锻炼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这种教育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2]。最后,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化的实践,积极回应教育改革的呼声,着力培育既有高尚品德又拥有扎实学识的新一代学子,对构建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储备库至关重要。同时,这一教育实践也为跨学科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模式和经验分享。这样的教学改革,能够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成熟的人生观以及坚定的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
2 课程思政建设尝试与实践
2.1 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思政教育能力的师资团队。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经验的代际传递,普通动物学教学团队已经凝聚了一批由资深、中年到新生代教师构成的教研力量。这支团队始终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如何将学习的乐趣融入教育中,从而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构建现代化思政教师队伍方面,首先,要重视集体备课和持续的课程质量评估,同时通过专业进修、参与思政类教学比赛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技巧和专业水平[3]。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支持。课程组一直倡导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和进修计划,帮助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稳固其在理论教学中的地位,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会。最后,积极推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探讨教学策略、思政教育理念,并对时事政治话题展开交流。团队还邀请来自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以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团队的师资实力,保障了教学质量,而且在OBE框架下,打造了一支专注于产出结果的思政教学队伍。这样的队伍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而且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既传授知识,又塑造品格,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4]。
2.2 思政元素的挖掘
学习课程的入门部分时,通过教师教授,学生得以深刻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摇篮之一的地位,特别是其悠久的农业文化底蕴。追溯至公元前3000余年,我们的祖先便精通养蚕和驯养家畜的技术;至公元前2000余年,已有对动物生态环境的细致观察记载;至公元前1000余年,动物分类学的初步框架已然成型。约公元300年,学者稽含首次阐述了借助自然界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的理念。大约在公元700年,陈臧器首创了基于侧线鳞特征对鱼类进行分类的技术,这一科学方法延续至今仍广受推崇。进入公元1500年左右的时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中,将超过400种动物精细地归纳入五个大类和十八个子类中,这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在动物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动物学研究迎来了飞速发展,很快就在控制五大寄生虫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将这些历史成就和科学进步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还能够激发他们投身科学探索的热情,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卓越[6]。
2.3 思政内容融入方式
在OBE理念中,课程所承载的思政理念和培养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教学的核心支柱,还是引导学生前行的灯塔。它们深刻影响着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期望达到的教育成效。除了秉持将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之外,我们还致力于构建一种充满民主氛围与和谐共处的新时代师徒关系。除了倡导终身学习的态度等传统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采纳与时代同步、满足社会需求的动物学专业思政教育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组融合传统课堂的精髓与网络教育的便捷,同时在校园学习的框架内融入丰富的校外拓展机会,构筑一个既深入又广泛的教育体系,以实现知识和价值观的双重传授。例如,在讲解动物学中的“上皮组织”概念时,教师会启发学生理解动物皮肤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虽然表面的细胞会持续死亡和更新,但它保护了生命体的完整。借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背后,是那些在边境线上坚守岗位、面对严酷环境和孤独寂寞的边防军人,他们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国家的安宁。再如,在观察疟原虫切片时,教师可以讲述江静波教授及其团队在河南进行研究的故事。为了准确测定间日疟原虫的多核亚种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三位科学家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对象,让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自己来获取关键数据。这种牺牲精神和奉献行为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光传授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鼓励他们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视为人生目标,认识追求个人成就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7]。
2.4 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策略上,课程组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智慧教室的小规模班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堂测评、基于问题的教学、翻转课堂以及分组研讨等多种方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举例来说,当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探讨原生动物的构造与功能时,他们可能会提到如绿眼虫、草履虫、大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尽管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却能执行复杂的生理活动,包括呼吸、消化、排泄和繁殖等,维持着庞大的种群生存和繁衍。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可以适时插入激励性的语言——即便我们在浩瀚宇宙中如同尘埃一般微不足道,我们仍应坚信自我价值,怀抱“我能行”的信念,因为持之以恒的努力是通往梦想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激发他们对个人潜力的无限信任。再如,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邀请学生分享环节动物水蛭、软体动物福寿螺、爬行动物蛇类以及鸟类动物麻雀等对人类的正面影响。学生们可能会指出,虽然水蛭会吸取人和动物的血液,但它们的唾液含有抗凝血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用于治疗血栓;福寿螺虽是入侵物种,对农作物造成损害,但它们的高适应性和营养价值使其成为优质的动物饲料来源;蛇类的毒液虽对人类和牲畜构成威胁,但在治疗某些疾病如肿瘤、血栓、大出血和疼痛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曾经被视为农业害虫的麻雀,在繁殖季节通过捕食害虫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远超它们消耗的谷物价值。针对这些讨论,教师可以结合吕梁学院的实际情况,指出作为一所二本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就业和深造过程中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只要他们能够勤奋学习、胸怀大志,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完全有可能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通过定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全面分析学生的学术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反馈。这些评估数据也为未来的教学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确保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改进性。在平时的考核中,课程组综合考察学生的出勤记录、在线学习任务(包含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完成情况、课堂互动表现、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教师获得一个全面的学生学习画像。而在期末考试的设计上,课程组注重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试题中,旨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可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可评估他们在思想政治素养上的提升。课程组致力于通过考核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并进行个体差异的识别与评价,以充分发挥正面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光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更加重视他们的学习历程和个人进步,从而营造出一个支持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立杰,李楠,纪守坤,等.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畜牧科技,2024(5):179-182.
[2] 唐黎.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实验部分的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初步探索[J].黑龙江水产,2024,43(2):216-218.
[3] 赵亚,张彩勤,孟寒,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实验动物学教学实践探索[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23,43(6):641-646.
[4] 赵卫红,王加美,张余霞,等.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课程内容的探索——以海洋科学类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22):279-282.
[5] 车龙,姜东凤,路畅,等.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J].智慧农业导刊,2024,4(8):131-134.
[6] 马燕梅.动物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思政元素协同育人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2):38.
[7] 彭夏雨,张永生,赵静,等.新农科背景下《动物遗传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2024,43(2):116-120.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编号:J2023136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编号:J2021723);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2022488);吕梁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JKC202430)
作者简介:白建(1976- ),男,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