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有动物进食都相当精确,以平衡它们的营养摄入和能量需求。短期内,采食量可能依据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变化,但从长期来看,采食量调节机制是相当精确的。将营养需求与摄入量相匹配显然是进化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能量;肉鸡;生长需求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5-0059-03
鸡每日的采食量最终会影响其健康、生长、胴体组成和产蛋潜力。日粮配方的制定通常需要依据期望的采食量,或者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饲喂系统控制采食量。如果采食量少于设定采食量,鸡就很难发挥遗传潜力。因此,重要的是,在设计营养方案时要理解控制鸡采食量的机制,并明确各种生产系统对这些机制的潜在影响。
鸡是杂食动物,会采食各种食物。在鸡的天然食谱中,种子和植物占据了主要部分,但它们也吃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野鸡还会吃腐肉,有时因缺乏某些营养物质而引发同类相食的现象。鸡采食各种各样的食物是一种进化适应,旨在克服获取单一食物原料的季节性波动。然而,鸡作为杂食动物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地吃。细心观察鸡采食会发现,它们在挑选饲料颗粒时会展现出极高的选择性,并且在决定是否吞下已选(或未选)食物时表现得异常挑剔。鸡对饲料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外观、味道、质地以及营养成分。
1935年,Dove对鸡平衡自身日粮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当鸡可以自由采食大约15种不同的常规饲料原料(不同原料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可自由采食)时,它们的日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摄入量都保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水平。
1 饲料口感与质地
鸡的味觉系统不发达。某些化合物,如高粱中的单宁,会让它们感到不适而不愿采食,不过鲜有证据表明鸡会主动因调味剂而增加采食量。研究表明,鸡对蘑菇和肉桂的气味特别反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研究过将这类气味作为一种控制鸡采食量的方法的可能性。尽管饲料质地是影响鸡对饲料选择的主要因素,但随着鸡长大,喜爱的饲料粒度也在增大。利用这一规律,可以将肉鸡的饲料粒度从粉料转为中等颗粒饲料,然后换成大颗粒饲料。雏鸡不喜欢采食大颗粒饲料,而成年鸡则不愿采食细小的颗粒。一个普遍现象是,无论年龄大小,鸡通常会首先采食喂给它们的大颗粒饲料,而小颗粒饲料则往往堆积在料槽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抑制采食量。
鸡通常会对新颖的饲料质地做出积极的反应,尤其只是饲料的一部分时,可以好好利用这种情况。例如,毫无疑问蛋鸡喜欢采食贝壳或大颗粒石粉,部分原因是其新颖的质地,尤其是在粉料中。鸡会立即对饲料上面添加的贝壳颗粒做出反应,而对小颗粒的石粉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同样,在热应激情况下,在饲料上面添加一些糖蜜甚至水,由于饲料质地的改变,可以暂时刺激采食量。
2 调节机制
虽然饲料的质地和粒度极大影响了鸡对饲料的初步选择,但蛋鸡每天通常摄入约110 g饲料,或40日龄的肉鸡每天要摄入约250 g饲料,这些都是由复杂的生化过程调节的。肠道充盈度对鸡的短期采食量有一定影响。给15周龄的肉种鸡饲喂2 h后触摸其嗉囊,可能会认为嗉囊饱满会使鸡产生饱腹感。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嗉囊充盈度真的会对采食量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因为嗉囊内几乎没有启动控制反馈机制所需的神经末梢。因此,嗉囊充盈度对采食量的影响很小。
进食后,消化过程几乎立即开始,复杂的饲料成分被分解成化学成分,这些基本成分包括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当这些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循环时,它们会影响大脑中的特殊受体,从而传递给鸡其营养状况。例如,随着饲料的消化和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大脑会发出信号告诉鸡开始限制其采食量。氨基酸和脂肪酸也有类似的机制。氨基酸的情况尤其特殊,互相之间必须按照正确的比例配比,我们称之为“氨基酸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不正确,氨基酸就不能用于生长或产蛋。在这种情况下,鸡的大脑会感知到这种不平衡,并作为一种安全机制,减少采食量。例如,如果蛋鸡饲料中缺乏蛋氨酸,鸡会大幅降低采食量,因为它们知道用这种不平衡的蛋白质无法生产鸡蛋(图1)。
当不平衡的氨基酸进入颈动脉或颈静脉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氨基酸缺乏对家禽的影响。当进入颈动脉时,氨基酸信号会立即传递到大脑的调节传感器,从而减少采食量;当进入颈静脉时,氨基酸信号对采食量的影响较小,因为肝脏可以在氨基酸最终到达大脑传感器之前进行干预并重新平衡它们。
保持体内一定的脂肪水平可能会影响长期(每周)的采食量。鸡对个别营养物质有特殊的食欲。最好的例子是蛋鸡对钙的需求。一旦蛋鸡开始产蛋,它对钙的需求就会增加。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蛋鸡可以平衡其采食,每天摄入约4 g的钙。例如,如果饲料中钙含量低,蛋鸡就会相应地增加采食量。这种先天感知饲料中营养平衡的能力只是鸡维持长期健康的一种保护系统。
这些调节系统的总体“守门人”可能是两种激素,即大脑产生的瘦素和前胃产生的胃泌素,是控制或减少采食量的关键信使。不断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激素也可能在繁殖和免疫方面发挥作用。
3 日粮能量水平
在大多数实际饲养情况下,日粮的能量水平是影响采食量的主要因素。wQ9BzRhd4eVLYTBiokdcbg==上文描述的调节机制包括一个内在系统,该系统能非常精确地控制鸡每日的能量摄入。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鸡会减少采食量,而日粮能量水平降低则会促使采食量增加。这一机制适用于所有类型和年龄的鸡,并且非常准确。蛋鸡在1~2 d内就可以精确地改变采食量来应对日粮能量水平的变化。因此,日粮能量水平的选择是一个经济决策,也是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能量水平的原因。显然,当采食量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时,所有其他日粮营养成分的水平也要相应调整。
有人提出,现代肉鸡并不是根据其能量需求进食的,其采食量而是与肠道容量有关,这种容量与其旺盛的食欲有关。尽管肉鸡可以摄入接近其体重10%的干物质,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农场动物的采食量,但能量摄入似乎仍是影响因素。将肉鸡的日粮稀释50%,其采食量会翻倍,这样能量摄入量才会保持不变。当稀释度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时,肉鸡会完美地调整其采食量,因此无论使用哪种日粮,能量摄入量都保持不变。干扰因素是鸡的进食能力和采食这种稀释日粮所需的时间。在鸡场,肉鸡通常不可能花2倍的时间来采食稀释日粮,因此降低日粮能量是有实际限制的。因此,从鸡的角度来看,日粮能量水平的选择并不是十分关键,最终的选择将基于经济和鸡场管理系统。
4 每日能量需求
鸡会根据其能量需求相当准确地进食,因此影响能量需求的因素会对日采食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当蛋鸡停止产蛋1 d,其采食量会减少约30 g。
影响能量需求的主要变量是环境温度。育雏期后理想的环境温度为26 ℃,低于26 ℃时,鸡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而在较热的天气,鸡的采食量会相应减少。据近似估计,温度每变化1 ℃,鸡会调整其采食量约1%。对于蛋鸡,这相当于温度每变化1 ℃,采食量就会变化约1 g,这也是让产蛋环境尽可能保持温暖的原因。羽毛的覆盖程度会极大地影响这些计算结果,尤其是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在15 ℃与26 ℃温度下,羽毛稀疏的蛋鸡比羽毛丰满的蛋鸡每天会多采食近10 g饲料。
5 长期健康
鸡会采食各种潜在的饲料,不过非常挑剔,并且以它们的长期健康为基础。一些基本生理机制可以控制鸡短期和长期的采食量。日粮能量水平通常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日粮能量水平低时,鸡会采食较多,反之亦然。鸡的采食量会相当精确地满足其能量需求,因此所有影响能量需求的因素会直接影响采食量。环境温度和饲养密度可能是影响能量需求进而影响采食量的两个主要现场变量。
原题名:Meeting energy needs to perform (英文)
原作者:Steve Lee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