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一座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古老城市,如今的城市格局仍是承袭自1200多年前的都城平安京。纵使京都拥有4000多座寺社及17处世界遗产,却有一条名叫“鸭川”的河让很多人念念不忘——一种近乎“野生”的松弛模样,与现代城市似乎并不产生关联。
鸭川发源于京都北部云畑的栈敷岳,由北往南流经京都市街,在出町柳附近与高野川合流,最终在伏见区下鸟羽注入桂川。全长约31公里,架设于鸭川之上的桥梁超过了30座。
鸭川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很多人觉得纯粹是因为栖息于鸭川的野鸭多,不过较被认可的说法是源于平安建都前就居住于鸭川河畔的贺茂氏(鸭川与贺茂在日语中都读作KAMO)。而以高野川合流点为基准,多会将上游标记为贺茂川,下游为鸭川。
虽然现在的鸭川看起来是城市绿洲一般的存在,但在历史上有着另一张面孔。流经三条附近的三条河滩,曾是著名的处刑场。安土桃山时代的盗贼首领石川五右卫门就是在三条河滩被行刑,其亲族也被株连。1595年,丰臣秀吉的外甥丰臣秀次以谋反之罪在高野山切腹,一族郎党(日语中称那些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的门客、家奴等从者为“郎党”,以区别与主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子”)39人在三条河滩被处刑,随后与秀次的首级一起暴晒于河滩。1600年在关原之战中战败的大将石田三成在六条河滩被斩首,又被运回三条河滩示众。1868年,新选组第二任局长近藤勇被新政府军抓捕,于板桥斩首,首级被暴晒于三条河滩。
往日的鸭川也远远不如现在那般“温柔”,自古就是一条时常泛滥成灾的“暴川”。为此,人们在三条大桥东北边的檀王法林寺供奉起了加茂川龙神,朝廷也专门设置了治水的“防鸭河使”。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在京都造御土居,东部便是沿着鸭川修建的,不仅能御敌,也起到了堤防的作用。1670年,在今出川通和五条通之间又建了宽文新堤,由此诞生了先斗町这样的新繁华街。
然而,堤坝还是挡不住任性的鸭川。1935年6月,受到梅雨的影响,鸭川暴发大洪灾。据统计,当时冲走了15座桥,毁坏482户人家的房屋,死伤者达83人。以此为契机,京都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川改修,包括采用天然石护岸、将河底深挖2—3米、琵琶湖疏水暗渠化、在盐小路附近建水力发电所、京阪线地下化等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其成效卓然,现在每逢梅雨季,鸭川的水位会上升,平常的清浅水流顿时变成滚滚浊流,但基本不会造成大的泛滥水灾。难得的是,经过重重整备之后的鸭川,还保持着自然与野生之感。
鸭川与高野川合流点形成的三角地带草木丰茂,是在森见登美彦的《四叠半神话大系》、万城目学的《鸭川荷尔蒙》等作品中屡次出现的鸭川三角洲,堪称“圣地”一般的存在。著名学府京都大学位于左岸附近的百万遍,而右岸则有文艺范十足的出町桝形商店街,所以这一带也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常常能见到一张张稚嫩的面孔。
三角洲稍稍往北即是下鸭神社,境内有一片名为纠之森的原始森林,深受鸭川之水的滋养。再继续往北多走一阵,就能抵达上贺茂神社的神域。下鸭神社与上贺茂神社皆祭祀着贺茂氏的氏神。
位于出町桥北边的葵桥,算得上是下鸭神社的参诣用桥。在上贺茂神社和下鸭神社举行京都三大祭之一的葵祭时,500余人身着平安时代装束从桥上通行,形成一道优雅的风景线。这场在《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典籍中都有所描述的祭典持续至今,虽说现改为从出町桥上通过,但同样能够让人体会到流转千年的古都风情。
越是往上游走,山川的气息愈发浓烈,鸭川便愈发接近“野生”状态。尤其是夏天的傍晚,让我恍惚置身于一条通往童年的乡野之道。眼前没有高楼大厦,唯有草木葳蕤的河滩,开满不知名小花的坡地。没有成群扎堆的游客,只有牵着狗遛弯的本地居民,以及自由游弋觅食的水鸟,还有如我这般的异乡人。
与之相对,下游流经以三条、四条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地段,潺潺水流清澈地映照着两岸的变迁。三条通是贯穿京都东西的主干道之一,三条大桥跨过鸭川,连通起了三条通的车水马龙。这座桥据说初建于室町时代,在《洛中洛外图屏风》中已能窥见它的姿态。原本是木桥,后来作为丰臣秀吉都市改造计划的一环,由63根石柱重新改建,造就了日本最早的石柱桥。现在的桥建于昭和时代,依然能看到刻印着“丰臣”的拟宝珠(置于柱头上的装饰,因与如意宝珠的形状相似,故称)。
江户时代,无数人从江户(东京)的日本桥出发,沿着海岸经过53个宿场,跨越490公里的路程,最终抵达三条大桥,渡过鸭川,踏上京都的土地,这就是江户时代联结江户与京都的官道——东海道。彼时的繁华景象大可想象,熙来攘往的三条大桥桥畔聚集了大量的店铺,以木户孝允为首的长州藩藩士常常集会的旅店池田屋就在附近。三条大桥西侧起的第2颗拟宝珠上,仍留有长州藩藩士和新选组打斗的刀痕。如今的三条大桥依然人来人往,沿岸的餐厅、酒店、咖啡馆鳞次栉比。
不同于三条大桥为公设桥,四条大桥是八坂神社主持修建的私设桥。八坂神社的祇园祭,是持续整个7月的大祭,大小仪式都集中在四条一带。在名为神轿洗式的祭礼中,氏子们抬着神轿列队行进于四条大桥之上,并用鸭川之水进行清祓净化,场面肃穆庄严。
在四条大桥的东侧,我们可以看到一尊出云阿国的铜像。出云阿国是歌舞伎的创始者,活跃于江户时代前期。据说曾经在四条河畔进行表演,从而受到大众的欢迎,歌舞伎文化由此渐渐传播开去。在当时,与市街相邻的三条、四条河畔是庶民们的欢乐地,各种戏剧小屋、茶屋林立,是能剧、歌舞伎等传统艺术的展示舞台。时光荏苒,京都最古老的歌舞伎剧场——南座仍矗立于四条大桥旁,与出云阿国的铜像仅几步之遥,如今仍是歌舞伎表演的主要舞台。先斗町歌舞练场坐落在斜对岸,艺伎、舞伎们会于每年春天在豪华绚烂的舞台上表演鸭川舞。
鸭川宛如一条缓冲带,稀释了闹市的喧嚣,调和了城市的节奏。因为即使桥上行人如织,两岸繁华依旧,只需顺着岸边的石级下沉至河滩,就能拥有另一方小天地。成双结对的情侣或友人常相约至此,面朝鸭川席地而坐。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没有衡量标尺,但每一组之间都自觉地保持着几乎同等的距离。就算有新的一对加入其中,两侧的人也会下意识重新调整距离回到对等的状态,这就是著名的“鸭川等间隔法则”,已然成为鸭川的“名物风景”。甚至有大学教授对此进行了学术研究,得出了每个人在无意识中都不想被别人侵占私人空间的结论。
一旦临近夏天,鸭川河便成为最佳纳凉地。右岸的料理店架起了高高的纳凉床,从二条大桥延伸至五条大桥。食客们不再局限于室内,而是毫无遮挡地面对着鸭川,一边倾听悦耳的水音,感受凉风的吹拂,一边享受京都料理的滋味。鸭川纳凉床的历史悠久,据说始于桃山时代。
在每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迎合着京都七夕的浪漫氛围,于三条大桥与四条大桥之间的右岸会举行一场名为鸭川纳凉的活动,是专属于鸭川的夏日风物诗。现场不仅有七夕的灯饰和心愿短册(日本的七夕习俗,在一种狭长纸片上写下愿望),还有日本各地物产展示摊位、特设的活动舞台,以及传统的友禅流展示。京友禅是京都的代表织物,而友禅流是指在河川中洗去布料上残余的染料、浆糊等的工序,一度也是鸭川的寻常风景,但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水质污染等问题而中止。鸭川纳凉上所见的友禅流,是对昔日场景进行表演性质的还原。
鸭川拥有无比优质的生态,大鲵、苍鹭、水豚、野鸭等多种生物栖息其中。鸭川的美好,离不开爱护它的每一个人。1964年,当地居民结成了“让鸭川更美好会”,发起诸如鸭川纳凉等鸭川美化活动,至今仍在活跃中。2007年,京都府出台了《京都府鸭川条例》,按区域规定不准停放自行车、放线香花火和爆竹、烧烤等行为。正因为这么多的爱,鸭川才能成为让众人念念不忘的“理想河”。当在异国他乡开启新生活的我遭遇失落,总会想着奔向鸭川。我知道,无关城市的节奏,鸭川会始终一如寻常,用潺潺水流包容着好的、坏的,成为我的能量之源。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