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赜

2024-10-31 00:00:00崔宇瑶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0期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持续面临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基于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互动和转化都呈现新的变化。究其根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政治属性及主客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本文从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出发,系统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的变与不变,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提出提升育人能力、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客体主体性提升等优化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策略路径,实现主客体之间双向良性互动,以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84

0引言

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培育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新特点、新形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理念和意识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场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新阵地,成为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领域。网络信息生态带来的自由选择权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元主导二元对立模式传统也逐渐打破,教育场地突破课堂阵地向网络化全球化信息化空间转变,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1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现代人得到片刻消遣满足的同时,资本与技术裹挟在一起不断创造新的语言符号、表现方式,让现代人欲罢不能。”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消除了时空局限和传播屏障。互联网的交互性、分散性、即时性,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展现出新形态。

1.1具有双重虚实性

双重虚实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源于网络信息的庞杂和不确定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且模糊。一方面,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教育者可以更快速、更广泛地向受众传播知识和信息。而网络的虚拟性也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常常占据主导地位,以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递者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受教育者不再仅仅依赖于教育者的权威和指导,更多地通过自我判断和选择来理解和接受信息。这无疑对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也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这种隐藏性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使教育者难以准确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1.2具有情境依赖性

情境依赖性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间关系的动态性质,并非事先设定、一成不变的,而是紧密依托于具体、多变的情境,随着一定条件的发展40oI55ZADO27CW0XNVhgDx2ofrt3uR/LtUGU8+agpC8=和演变而动态改变的,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灵活性。“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则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在以往教育中,往往拥有话语权承担思想教育责任的教育者为教育主体,接受教育者为客体。而在网络空间中,网络信息生态带来的自由选择权使受教育者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从原先的教育者话语权力下的从属地位,转变为虚拟空间或特定场域内具有支配能力的主体。失去特定情境中的互动,一切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相互作用的阐释都是抽象的、难以实现的。主客体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变得更为动态和复杂。

2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变化

2.1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变化

2.1.1思政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日益弱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中,教师长期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之路上的引导者。他们凭借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教学资源,是信息的唯一话语权拥有者,他们通过课堂、教材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主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获取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发布与传播权利更为平等,学生获取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他们不只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可以主动地筛选、获取和传播信息。他们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及在线课程广泛获取各类信息。教育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学生不再单一依赖于教师传授,传统教育客体转变为领域内信息主导者,从而对教育者的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挑战。此外,网络新媒体的多样性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发展。部分教育者未能与时俱进难以紧跟时事政治潮流,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大教育主体对客体思想意识引导的难度。

2.1.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已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信息平台,“信息垄断格局被打破”,为教育主客体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获取和表达观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促使独立思考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相较于传统教育手段的单一,人们的思维与教育容易受到僵化。新媒体时代下学习方式趋于个性化,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创新,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格局。

第一,自主学习精神唤醒。学生借助各种平台自主获取信息,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解码信息的内在结构和深层意义,还有助于思政教育更为精准地传递和渗透至学生个体的思想体系中。学生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探讨问题,自主学习精神在网络社群中得到蔓延。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刻板视为知识接受者,而忽视了作为知识创造者的潜在角色。这种互动无形中形成共同成长、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挖掘新的知识领域、提出独到见解、拓宽创新思路,为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主体性意识增强。互联网发展促进了受教育者勇于探索、寻找兴趣的自发意识。遇到问题不单纯依靠老师课上咨询解答,可以课下在在线学习平台、论坛、社群等途径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共享知识资源。在这种环境下,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分享变得便利。无论是世界知名大学的开放课程,专业领域内的教育名师,还是鲜为人知但颇具启发性的优质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轻松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由选择教育者和教育方式,不受制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资源分配方式。这种基于自身需求寻找满足的主体性意识增强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学生广泛接受时代信息,逐渐融入社会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网络育人的文化价值。

2.1.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转化更加方便快捷

新时代,新媒体领域已转变为传播思政教育的重要舞台。其重要性首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点,随时随地从各类网站、移动应用平台上学习丰富的教育知识。同时,这些平台还根据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化的信息服务,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更加自主、高效。

其次,作为思政教育的有力助推器,社交媒体等互动平台可以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分享学习心得、开展交流活动等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思想视野,发挥更积极作用主动地参与到思政学习中来,增强学习实效。

最后,教育者利用网络便捷的评估手段和反馈方式,采用网络测试、在线调查问卷等多种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反馈与监控,从而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见,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主客体转化更加多元便捷,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一致性

2.2.1育人导向不变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注对象仍然是人,仍然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人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建构。对人的主流思想引导、正确观念灌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塑造的价值导向始终不能改变。爱国主义教育、理性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内容。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与发展,改变的只是教育培育的方式,并不能改变教育培育的本质。如果一味迎合当下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个性需要而偏离主题,颠倒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就会影响思政教育的长足发展,甚至丧失德育工作的本质。

2.2.2政治属性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载体,发挥着政治动员宣传,舆论形成与导向、价值引导等作用,具有鲜明且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进入新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元文化产品泛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要坚守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以旗帜鲜明、方向正确的话语占领网络思想宣传阵地,使网络舆论不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操控和摆布不能偏离“讲政治”这一根本方向。

3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问题透析

3.1主客体边界模糊

传统媒体时代,讲座、课堂、报纸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教育工作者主要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掌握着信息的传达解读;广大受众则基本处于被动接受位置,受教育者与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随着人们进入了“全民麦克风”时代,逐渐形成了人人都可发声、处处都能传播的全新局面。主客体间的边界日益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逐渐泛化模糊。

首先,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同时也对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挑战。其次,社交媒介的兴起,使教育主客体关系更为紧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利用社交媒体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利用网络端平台来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双方意见在交流碰撞中易遭到质疑和不满,从而弱化了其话语的权威性。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边界被拉宽。传统的思政教育聚焦于政治、哲学等领域,但在新媒体时代,其边界被进一步拉宽,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这种变化使主客体之间的教育边界变得更为宽泛和模糊,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更多复杂性和挑战。

3.2主客体和谐程度有待提升

一方面,网络环境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未足够培养,难以对信息真伪准确辨别。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价值观建构过程中教育主客体无法直接感知对象,限制主体与客体间信息传递的质量。加之双方的认知角度和文化背景不同,往往会导致认知差异和价值冲突甚至对立的产生。例如,教育主体可能重视教育效果和成绩,强调课堂纪律、秩序和规矩,而教育客体可能更注重自由、个性和创新的发展。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造成二者之间在信息传达与理解方面的分歧矛盾,造成交流壁垒与观念差异,弱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主客体互动不畅。部分教师重视在传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在“信息茧房”的遮蔽下难以对新信息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传递,教学过程缺乏客观性、多变性和创新性,师生之间缺少行之有效的情感共鸣和深入互动,故而教师难以切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偏差。这不仅限制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更难以实现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因此,亟需对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与改进,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的质量与效果。

4新媒体时代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策略探析

4.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准育人能力

(1)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首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转变教育观念,平等交流,突出人文关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中兼顾情感教化,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入脑入心。

(2)坚持因材施教。结合对象的背景、兴趣和个性,对症用药设计和实施思政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妥善运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日常动态,认清学生的思维困境和认知现状,实行差异性教学。并且善于倾听对象心声,利用数字分身来掌握学生的兴趣喜好,促进主客体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3)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专业和背景的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行进跟踪,并对教育的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使教育的体系和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提高主体的素质,提高新媒体应用和教学技能水平,用前沿性的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掘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开展多元化思政教育活动,实现精准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4.2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

高效互动的网络化教育平台是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交流的有效路径。在网络虚拟互动中人-机-人的间接交互模式分离了主客体,因此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促进课堂与网络空间的多维度主客体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互动平台,增加辩论、汇报等趣味学习,增强与教育客体的互动,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提高平台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学生需求;通过对平台操作与管理策略的适时调整,提升“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贯彻“大思政课”,促进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深入考量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心理需求,利用“翻转课堂”、“微视频”等形式搭建多样化交互模式,确定恰当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客体建立心理共鸣,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只有当主体充分尊重客体,客体高度认同主体时,主客体关系才会在这种双向作用下更加稳固和谐。

4.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提升

一方面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放在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或以政策文件等官方文本的宣传中,有着话题的预设性、情境的单一性、内容的规定性等特征。进入以多元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呈现政治话题亲民化、理论话题时代化的特征与趋向。因此思政教育要与教育对象的生活、利益及需求相契合,要有关联而不是虚无缥缈事不关己;要与教育对象对信息认识、理解的程度相契合。要在教育对象的实际接受范围和能力之内;要与实际相契合,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有打上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烙印,贴近实际、贴合群众。另一方面平衡自治与他治,提升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化网络平台的优势,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机制进行革新。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的介质,将教育内容以更为形象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将丰富多样的素材融入教学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5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师主导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逐步解构,教育主体对于客体的影响更加分散和弱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时转变思维,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从而教育主客体之间实现双向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师曾志.警惕泛娱乐化奴役自我,人民论坛,2018,(6):32.

[2]吴易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路径探析[J].今传媒,2023,31(12):58.

[3]高书成.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互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12):2530.

[4]范丽敏.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J].现代交际,2019,(22):247+246.

[5]彭金富.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客体优化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2):8283.

[6]吴潇雨,陈浩宇.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20):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