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赋能探索实践思政课的路径是当今思政课亟待发展的趋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呆板、陈旧、纯理论灌输,缺少实践教学手段,造成学生学习乏味,热情不高。思政课建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了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实践思政育人的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践思政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75
1问题提出依据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接收信息的方式、认知事物的方式不足,对抽象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喜欢形象生动具体化教学方式。以往的思政课教学通常是老师在上面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在下面无奈地听。老师是主角,老师就像一个传输机,学生就像储存桶。学生在课上课下的活动少之又少,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意识的显现,导致学生反感厌学。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在于“过时”,新时期、要求实践思政课剔除了过去的“先生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让课程结构拥有多方面的联动;实践思政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学生“耳听为虚、变成眼见为实”;改变了以往教师“独角戏”的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院校学生注意力逐步增强,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加强,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因此,由“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转变是大势所趋。思政课由过去的最枯燥、最头疼、最无趣、最不受重视的课程转变成生动、有趣、乐学、备受国家重视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政课隐性的潜能所在,充分体现思政课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了学生轻政治重专业的观念。
打破学科之间的围栏,建构观、听、读、写、辩、说、演、唱、行、做等立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主体性参与,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视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是当今思政课亟待发展的趋势。目前有很多城市开展了大中专院校思政一体化建设,其中建立了许多思政课研学实践基地。有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利用特殊日子或者假期组织中小学到红色基地研学活动,中高职乃至大学本科院校将会不断地推广和普及实践思政教学模式。
2乡村振兴发展引领
为了全面实现到2050年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推进乡村振兴要凝聚乡村发展的“人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比如“土专家”“田秀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技师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力度。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乡村振兴、辽宁振兴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加快提质培优进程。以往的职业院校研究课题大多围绕学科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等内容展开。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开启,涉农职业院校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耕读教育”被正式提出。在此视野下,职业院校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文化传承、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涉农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关于园林、畜牧、电商跨学科联动,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跨学科生态实践模式的研究鲜有报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时至今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乡村文化的繁荣振兴任重而道远。当前乡村发展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乡村生活、生态、文化功能的培育,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振兴机制,重新焕发乡村文化生命力,实现乡村文化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筑基,是当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在认真领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精准研判“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转变的发展态势,加强实践思政教学,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是当今思政课亟待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3实践思政课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以“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相结合,共同构建实践育人的新格局。实践思政课应用要通过学科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考评共赢的协同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
(1)认知性实践:主要包括课堂讲述性实践和实地体验性实践。前者以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或生活中事件等为素材,在理论课堂进行案例分析、故事演讲等,以小案例大主题、小故事大时代为主线,以问题为逻辑,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后者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参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实践育人价值,直观感受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画面,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认同。
(2)交互性实践: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前者是组织学生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性活动,通过思政微电影、研讨、教学比赛、展演、操作等实践参与,将“理论课堂”所“学”转化为文化性实践中的探究与体验,将社会事件、经典故事等作品创作搬上银幕,增强学生学习实操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后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参观全国各地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继承弘扬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把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勇担重担的精神动力。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四史”大讲堂活动,充分利用学科史、育人史、报国史中的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3)劳动性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生产劳动、环境治理、磨具制作、“三下乡”等活动。强化劳动观念和行为意志,激发敬业精神,塑造创新品格。结合省内外乡村振兴人才结构需求,利用学校涉农专业(园林、畜牧)及辽宁省优质专业(电子商务)优势,打造“一核四带八区”生态实践模式,见图1、图2。
(4)虚拟性实践:主要包括网络虚拟实践、虚拟仿真实践和模拟情境实践。网络虚拟实践是将实践教学搬到线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调研、网络访谈、网络作业等实践性活动。虚拟仿真实践是基于思政虚拟仿真平台,运用VR技术,AI语音讲解、身临其境地体验立体化、形象化的特有情境。模拟情境实践是指发挥学生想象力和能动性,组织营造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等模拟社会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和特定话语形式。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让思政教学活起来。
4实践思政课路径创新
(1)“做中学”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演剧目等实践教学形式,把作品搬到舞台上,增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现代职教理念。例如,根据每学期的思政课程内容安排“雷锋故事演讲”“微电影展播”等。课后,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作业或讨论问题,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2)拓展多维度实践模gpnnKwu89PbLzi1tzspkZJgeeR4NCFs2EheJnOCVllY=式,实现绿色生态与电商生态链的协同联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类别的耕读兴趣小组。
①“绿化小组”根据农时,对植被修剪、栽培、养护,并发起芒种、白露等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展播。正可谓“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食用菌小组”收集修剪所剩的植物枝杈,与其他农副产品边角料混合,做成栽培基质,用于食用菌生产;“设施小组”将食用菌生产剩余的菌糠回收,经过腐熟、消毒等处理,制成无土栽培基质,用于花卉生产和立体蔬菜栽培。
②“花艺小组”将采摘的鲜切花处理,做成具有田园风格的花篮、植物扎染;“景观小组”利用培育的植物,精心设计、搭配云影伴读、书香林绿等校园景观,营造植香校园。
③“牧歌农场小组”将无土栽培蔬菜的茎、叶回收,饲喂孵化出壳的家禽,用于畜牧专业学生的日常实训,家禽粪便可制成有机肥种植植物。
④“生态电商小组”全程记录耕读过程,并把耕读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宣传出去,全方位实现跨专业绿色生态与电商生态链的协同联动。
⑤充分利用学校的园林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花艺设计、组培、生化、外科、孵化、宠物美容、计算机网络、电商创新创业等实训室,结合课程需求开展实验实训;在观光生态馆中开展周期性的花卉、立体蔬菜、食用菌栽培;将学校西北角的35000m2绿化用地规划成“耕读园”;协同京东物流进行耕读产品电商销售策划,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农民合作社等共同开展耕读实践活动。
校内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望丰园”建设——学院滨海校区西北角已开发种植面积19600,植物种类将由目前的玉米、向日葵、大豆、茄子、番茄、香菜、萝卜、地瓜、芹菜等蔬菜及波斯菊、百日草等草花组合向更适合地方性、区域性、本土化、景观化发展。见图3。
图3耕读教育基地种植布局平面图
(3)虚拟仿真实践是基于思政虚拟仿真平台,组织学生运用VR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立体化、形象化的特有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和特定话语形式,又由于社会实践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等方面现实操作性障碍,通过虚拟性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在虚拟空间(线上与线下)、模拟社会情境中的交往理性和认知品格。
5实践思政课路径效果
实践思政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学实践中收效很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借鉴经验,教师教学理念更新转变,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初步建构了思政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了中高职思政课的育人时效性、可操作性。
(1)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辩证思维判断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能力。
(2)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抗挫能力,树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促进人生更好发展。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3)培养了学生关切现实问题解决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学生主体性进一步凸显,创新能力增强,激发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线上思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6结论
思政课实践课程要积极有序地发展,就要开拓教师和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寻求良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一是要创新实践教学思路。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二是思政实践课的内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思政课教材内容,而是对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阐释、求证和强化。三是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思政属于新兴领域,正保持蓬勃发展之势,今后将继续进行持续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立德育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司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追因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1).
[2]苟文峰,等.乡村振兴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211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新华社,20221214,07:30.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新华社,20221221,18:55.
[5]王邵军.“实践思政的特点”及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
[6]向云发杜仕菊实践育人:大思政课的现实探索——本文系浙江省哲社规划思政专项“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五个课堂’联动融合机制研究”(19GXSZ44YB)阶段性成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