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背景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实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满足高技能人才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政、企、校、师四方协同合作,深化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演变、挑战与创新实践的历程,详述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现实困境和实践创新方面的尝试,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解决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准入门槛高及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演进;政策驱动;实践创新;高质量发展;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45
1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曾经一段时间内,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在各相关部门和学校间存在一定分歧,有时候会用“双师素质”这个表述来代替“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然而,什么是“双师素质”,达到什么要求和标准可以称之为“双师素质”,并未得到明确且严格的界定,导致考核与评价体系的不统一。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1995〕15号)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概念,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是“双师型”教师。自此以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正式开始了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探索,从模糊走向清晰,逐渐认识到其实践重要性和规模数量上的需求。到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中再次提出“双师型”这个名词,推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反复指出,构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而人力资源正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有关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例如,有专家通过对历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政策的内容分析,识别5个关键维度,划分了政策演进的3个阶段,指出当前认定范畴、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及优化配套制度,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学者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一套包含6个一级、19个二级和56个三级指标的、具有层次权重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赋权,既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也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际评价与诊断提供了实用工具和依据。还有学者针对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附性特点及现有制约因素,应当从文化、机制、资源3个方面出发,通过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自觉环境、优化教师自主成长激励机制以及强化产教融合技能教学资源供应等策略,激发其内外联动、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动力。
在实践领域,10余年来,国内部分学校尝试将企业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强化绩效考核评价与制度创新,力求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效能。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建立了“慕课+面授+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引入高校教师同时还有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共同授课,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通过组织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山东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支由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职教资深专家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了若干实训基地和工作坊,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操作,这样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成长,2019年度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搭建了多元化教师成长平台,建设双师培养培训基地,促进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成功构建双师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培养方案,2024年成功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些学校的成功案例,可以成为借鉴的典型,他们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政行校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深化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应有的成果。
2政策驱动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明确规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应超过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二分之一,这一举措凸显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紧随其后,教育部联合其他3个部门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明确指示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本地需求的“双师”标准,并将此标准纳入专业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内,旨在引导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到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强调了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教学能力标准,致力于打造一支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特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政策支持。这些文件明确了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要求有认定标准,为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
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正积极搭建平台和机制以推进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化升级。例如,2017年,江苏省正式启动了高职类产业教授聘用工作,2020正式推出了《江苏省产业教授(高职类)选聘办法》,旨在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背景的人才进入教学一线。与此同时,继2019年国家公布了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之后,后续几年中,中央及地方层面又陆续公布了一批新的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到了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更加注重发挥团队协作在师资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倡导构建起纵横交织的团队建设网络体系,从而带动整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各省纷纷出台一些细则,如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等。
3职业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分析
职业院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与困境。首先,在现行的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下,尽管规定明确,但对于部分拥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而言,他们在学历、资格认证或其他特定要求方面可能有某项或多项难以达到准入标准,限制了这类人才进入教育领域的可能性。
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显著难题。学校通常并不鼓励教师自行脱产到企业兼职,导致许多专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紧张的时间安排下,他们更难有充足的机会亲身参与企业实践,无法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应用融入日常教学中。即使有时企业寻求与学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但由于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或合作意识欠缺,尤其是对行业新兴方法、先进技术、工艺流程以及新标准的实际操作经验滞后,使得一些合作项目最终未能成功推进。
另一方面,尽管有些从企业调入的技术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背景和鲜活的教学案例,但在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下,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往往不占优势,因为这套评价体系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学术研究成果等硬性指标,而对企业实践经验的认可度不够充分。
此外,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如果要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环节,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经济成本和其他资源。老师们赴企业实践深入一线又如何呢?企业在某些关键岗位上并不乐见教师深入其中,特别是涉及公司核心技术、财务机密的岗位,这使得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其参与的成本收益平衡问题成为阻碍双方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4政企校师协同推进“双师”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全球经济形势剧变和我国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政府、学校及教师个体层面需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学校来讲,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合且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职业类学校而言,不仅是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政府层面:在新教师招聘、职称评审、奖励评选等方面为学校录用具有高技能或高级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提供支持,鼓励构建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并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督执行。在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有相关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其次,针对地方经济特色和发展需求,研究建立一套符合区域高职院校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以行业为主导,设立专门的评审机构进行评估。第三,积极推动高职教师参与在职培训,鼓励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协助教师赴企业、行业进行实训,并创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及产业学院,寻找既能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又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合作结合点;同时,对培训效果实施跟踪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师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第四,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中高职教育中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预算中包含专项用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资金,规范资金拨付标准,用于提高教师待遇、设立优秀教师奖励补贴、资助教师进修培训、建设维护实验实训基地等。
学校层面:要定期修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细则,改革用人制度,科学设岗定编,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机制,切实激励教师提升“产学研培一体化”成果。实行弹性工作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从事兼职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技能培训。将国家职业标准、“1+X”证书制度等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明确责权划分,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丰富培训方式,采取分级培训策略,运用在线研讨、混合式研修、小组结对研讨、跟岗研修、顶岗研修、访问学者研修等多种形式。此外,还需进一步优化校外兼职教师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聘任政策。其实,目前各个学校产业教授项目的实施、产业教授的选聘,吸引了企业优秀人才,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入企业兼职教师至少有四大优势:(1)有效弥补专任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科研及培训的紧密联系。这些兼职教师通常为行业精英,他们能够带来最新的工艺技术、管理理念与实战经验,更清楚企业所需,有力推动学校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2)节省办学成本,相较于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能人才任教的成本效益更为明显,尤其在面对专业结构调整时,外聘教师的灵活聘用机制更具优势,尽管在管理上可能需要更多的协调和加强。(3)有助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缩短岗位适应期,企业一线背景的兼职教师具备丰富的生产和管理服务经验,其生动的教学案例深受学生喜爱,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有着显著作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4)将兼职教师纳入长期师资培养计划,确保他们在进修培训、考核评价及评优评奖等方面享有与专职教师相当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建立健全兼职教师选聘、培养、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制定统一薪酬标准,关注其心理、能力和素养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兼职时间和规范聘任流程来增强其归属感,让他们正视自己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责任感,使专业能力提升成为内在要求。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将在学校的兼职工作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相匹配,在实践中认真反思和提炼,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
教师层面:作为学校专任专业教师个体,应当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结合专业环境、个人特点与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平时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与提升,以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岗位调整带来的挑战,及时达到新的教育教学要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琴博士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关键性胜任要素是“职业精神、知识素养、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人际管理、自我发展等6个维度构成”,教师个体应多维提升自我素养,具体落实于每一个教学行为中,并进行积极性的反思,主动与业界同行、学校同事、学生和家长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此外,骨干型的专业带头人应该建立结构化的“双师”团队,团队成员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通过团队协作和交流,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效果,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较大调整,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内循环情形下,凸显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职业类学校,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涵,袁晓华.“双师型”教师认定政策的演进逻辑及优化路径[J].沈阳:现代教育管理,2024,(2).
[2]刁均峰,韩锡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哈尔滨: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06):13.
[3]钟斌,唐小鹏,李飞星,等.高职“双师型”教师“依附式”发展的理论解读、问题指向与调适策略[J].哈尔滨:成人教育,2023,43(06):66.
[4]王红梅.高职院校产业教授选聘及制度供给的理路分析——以江苏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7881.
[5]王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结构探析[J].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