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不可预测的变化时期,危机和不确定事件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常态。企业必须培养对动荡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主动应对冲击的能力,企业的韧性已然成为保持正常生产经营,转危为安,甚至实现逆势增长的重要手段。本文参照企业韧性的相关定义,结合企业的规模及财务水平不同,创新性地将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相结合,构建了三个核心指标、一个参考指标,以期为准确测评企业韧性水平、帮助企业查补缺漏、实现高质量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韧性;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24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紧张局势和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不可预测的时期,诸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产品召回等各种风险危机,这些将会严重干扰企业的日常经营,危机和不确定事件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常态。不过,同样是各种冲击,有的企业可以从容应对,甚至能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但有的企业却寸步难行。不同企业在冲击下遭受的损失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在应对危机时会有不同的反应,有韧性的企业能够及时感知环境变化并快速适应,然而,大多数企业内部缺乏应对逆境挑战的准备,主要在于企业中缺乏韧性。企业韧性的重要性已成为企业界共识,也是公共危机后企业进化的新趋势。
1企业韧性文献回顾及述评
韧性一词是由17世纪20年代的拉丁语演化而来,本义为“反弹”。它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物理学领域。它是指系统应对变化的能力。Meyer(1982)首次将韧性引入到组织管理学,是第一个在商业和管理文献中明确使用“弹性”概念的人。21世纪前,关于组织韧性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将组织韧性及企业韧性进行搜索后,经过不相关剔除,发现只有数篇文章。21世纪之后,组织韧性的研究慢慢增多,关于复原力的出版物呈指数增长,学者重新关注环境不确定情境下组织的应对机制与响应策略,这段时期内的研究,反映出了社会经济、金融和技术体系日益复杂和相互依存,以及相关的失败风险增加。从2006年到2010年,组织韧性研究的发展阶段不仅包括了新生阶段的“影响组织韧性的因素”研究,还进一步研究了组织韧性指标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关注组织弹性在影响组织绩效中的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组织韧性的繁荣阶段是2011—2015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线延续了前一阶段的热点,学者使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来评估组织韧性。近年来,在VUCA的情形下,研究组织韧性的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展至今,组织管理学领域对于企业韧性的概念内涵未形成统一共识。
学界基于不同观点从不同视角理解组织韧性,通过归纳、提炼可知,组织韧性是一个多维度、跨层次的复杂概念,不同研究背景下的研究因背景而异,这也导致韧性的概念高度分散。企业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动态观”,其从动态能力或发展过程的角度,一种是“静态观”,其从应对结果或特质属性的角度。动态观”表明,企业并非天生就具有从苦难中恢复的力量,需要通过长期、持续、动态的锻炼得以培育。当未受情境刺激时组织韧性隐藏在组织框架下积聚力量,当受到情境因素的刺激时能够迅速激活并调动保护因子发挥自我调节的免疫作用。“静态观”显示,企业不仅面临不同寻常、难以预测的小概率“黑天鹅”危机,还需面对隐秘潜藏、难以察觉的大概率“灰犀牛”考验,危机与考验并非偶然,或早、或晚、或大、或小,总会遇到。“动态观”体现了组织韧性运用的动态能力与过程,“静态观”4dff0d11a3cb7803e1a2fd410bfb6a623cc738d37ad1407401e1829f3afcb338则展露了组织韧性固有的基本特质与结果。
2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韧性的评价指标,有很多划分。最近的研究将组织韧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积极主动地发展组织能力,在干扰事件发生前进行预防,第二个阶段是被动应对,在干扰事故中迅速作出反应,采取行动,能够从干扰中快速恢复,以维持生存。
Dahles和Susilowati将生存、调整和创新确定为构建组织韧性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Lee等人认为,为了使组织在灾难期间更有弹性,两个组成部分,即预先规划和适应性能力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esjardine等人的方法是利用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及恢复程度来衡量企业的韧性。目前使用较多的Kantur&Say所开发的从稳健性、敏捷性和完整性3个维度设计的测量量表.McManus等人提出组织韧性的3个主要因素,即情境意识、关键漏洞管理和适应能力。国内选择较多地采用财务指标进行企业韧性的测量。
3企业韧性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企业作为一个主体,在已有企业韧性研究背景下,一定会受到各种情景化刺激,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不一都会导致不同的形成路径,但是无论如何刺激、反应、想要达到结果是趋同的,而企业韧性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因此,构建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3.1可操作性原则
它是指评价指标的可获得性以及获得成本,虽然整个指标体系需要完整和系统化,但其实用性和可行性也十分具备意义,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都要求指标能够被观测与可衡量。再者,要综合权衡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成本与评价活动所带来的收益问题,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观测成本不宜太大。充分的可操作性才能促使指标很好地运用实际,所以指标首先要具备简化的特征。
3.2显著性原则
在理想情况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100%地描述和覆盖对象系统的全部特征,指标间应该保持线性无关。但在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不是指标数量越多越好,指标数量越多,数据过大极有可能导致数据冗余。在一般情况下,应保留主要的关键指标,剔除次要非关键指标。判定指标是否关键的主要依据是该指标对总体评价的贡献大小,贡献越大,该指标显著性越强,可为关键指标;反之,显著性越低,可能为非关键指标。
3.3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构建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弹性,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动态性原则,有利于体现灵活性,能针对性地评价某类型的企业韧性。本文在构建过程中,充分把握了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平衡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符合普遍性,同时注重企业在不同规模、是否有完善的财务体系方面产生的特殊性。
4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4.1核心指标
4.1.1预期能力
预期能力是预测意外事件并提前做好准备的能力。企业韧性不仅是生存,它包括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以确保企业在逆境中蓬勃发展,需要具备预期能力来避免威胁情况,或者至少将潜在的负面后果降至最低。对企业来说,做好预期准备有助于开发危机时期所需的资源(例如适当的恢复计划、有效的关系和相互理解),也意味着一家公司或机构有能力应对不可预见的逆境,并准备好利用意想不到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通过预期来实现韧性,考虑到预期不是针对特定的事件,而是有助于发展应对任何类型的意外事件所需的能力和职能。
企业预期能力为有效应对关键局势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了韧性;然而,它们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提供控制,并且“重要的行动、调整和决策必须实时进行”,预期能力对于企业韧性的发展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它们只是为有效应对危急情况奠定基础。还需要在风险来临时及时感知以及快速响应措施。
4.1.2情境意识
有人认为,关键事件,即使是可预测的,也往往让人始料未及,可能由此产生消极的后果是,企业需要太多的时间来认识这些事件并采取行动。情境意识是危机中至关重要的指挥技能,因为决策的第一步是评估局势。情境意识应被视为在动态环境中胜任表现的基本要求,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情境意识会导致危险和危及生命的后果。
情境意识指感知组织周围发生的事件,并理解这些信息如何影响组织的能力。感知意味着个人或团体试图让事情对自己和他人理性负责。只有人们了解危机形势,他们才能采取行动,在危机面前制定解决方案是感觉和行动的结合。为了有效制造感觉,在理解和行动之间必须持续反馈,必须不断地制造和重塑感觉。企业具有准确的、完整的、快速的情境意识,这对企业的韧性非常重要。
4.1.3适应能力
韧性作为适应性行为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环境,帮助解释企业如何管理稳定性和变化之间的平衡。一个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其展现韧性特征能力的核心。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不断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以满足或超过环境需求。
适应能力是指接受问题并及时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以响应内外部变化的能力,是帮助组织避免或减少意外事件负面后果的关键能力之一,适应能力包括两类能力:反思和学习能力及组织变革能力,适应不仅涉及作出重要的改变,而且还涉及克服对改变的抵制。对变革的抵制可能源于个人、团队或组织层面,是克服阻力的具体表现,这可以应用各种变革管理实践。例如企业内的有效沟通和关系,对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特别重要。
4.2参考指标
财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化表现,具体表现为资金运动。因此,财务维度可以认为是企业韧性的体现,也是其他3个维度协同合作达成的结果。稳定性和灵活性是企业韧性基本特征,稳定性包括一系列能力,使企业能够在面对干扰时保持其关键组织属性,如核心职能和结构。而灵活性则需要灵活多样的资源储备,以促进针对相同干扰的替代解决方案的开发。因此选取相应的财务指标来考察稳定性和灵活性,可以用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作为稳定性指标,而Beta值、销售期间费用率、速动比率、作为灵活性指标,来量化企业韧性的作用效果。
4.3指标83e29a4b09708957ffb4d9457a7773a6组合
很多学者在进行企业韧性评价选择财务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尤其选择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及股价。但是很多中小微企业可能没有完善、健全的财务体系或者没有上市,将财务能力指标作为参考指标,而预期能力、情境意识、适应能力作为企业韧性评价的核心指标,例如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仅使用核心指标即可。
5结语
全球经济的波动及不确定性,环境的变化,风险的冲击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挑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愈发不可预测,韧性分析评价越发重要。截至目前,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献较少,有的从过程观评价、有的从结果观评价。本文参考众多文献,将过程观与结果观结合,创新性地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并考虑到企业实际,将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参考指标进行差异化评价,使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全面、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LeeAV,VargoJ,SevilleeE.Developingatooltomeasureandcompareorganizations′resilience[J].Naturalhazardsreview,2013,14(1):2941.
[2]ChenChunhua.Crisisselfhelp:enterpriseadversitysurvivalway[M].Beijing:MachineryIndustryPress,2020.
[3]KanturD,A.IseriSay.OrganizationalResilience:AConceptualIntegrativeFramework[J].Journalof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2012,18,(6):762773.
[4]WeickKE,KathleenM.Sutcliffe,andDavidObstfeld.Organizingandtheprocessofsensemaking.OrganizationScience,2005,16:409421.
[5]Madni,AzadM,ScottJackson.Towardsaconceptualframeworkforresilienceengineering.IEEESystemsJournal,2009,3:181191.
[6]Wildavsky,AaronB.SearchingforSafety.NewBrunswick:Transaction.1991.
[7]张公一,张畅,刘晚晴,等.化危为安:组织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经济管理,2020,42(10):192208.
[8]王勇,蔡娟.企业组织韧性量表发展及其信效度验证.统计与决策,2019,35(5):178181.
[9]张秀娥,滕欣宇.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