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量文化伴随人类探索自然而形成,是古人朴素的科学精神的体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包含了属于科技范畴的计量文化。《红楼梦》中的古代计量知识,涵盖了“度”“量”“衡”三个方面,这些计量知识作为写作背景或细节描写散布于全书的各个角落,甚至渗透到小说中的诗词内。了解《红楼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计量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科学与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红楼梦》;计量单位;计量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年度规划一般)课题“计量文化在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融通的教学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022SCG436)研究成果。
数量观念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基本逻辑观念,计量文化伴随人类探索自然而形成,是古人朴素科学精神的体现。中国古代的计量体系包括“度”“量”“衡”三个部分,由此衍生的计量单位、计量器具以及计量观念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先秦文学到明清小说戏曲诗文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代计量文化贯穿始终。了解中国古代计量文化,不仅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先人崇尚科学的精神价值,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而这样一部充满浪漫诗意、蕴含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其中竟然包含着属于科技范畴的计量知识。挖掘《红楼梦》中的古代计量文化,有助于加深对其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1]的境界。
一、《红楼梦》中计量文化之“度”的书写
“度”是长度单位的名称,包括时间长度和距离长度。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离不开对时间量化的描述与表达,《红楼梦》全方位展现了清代的社会生活图景,在行文过程中,“度”的表达贯穿始终。下文从时间长度和距离长度分别加以论述。
(一)时间长度的计量
我国古代用干支计时,例如《红楼梦》第14回中:“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2]181卯、巳、午、戌都是干支计时的表述。《红楼梦》中涉及时间长度的计量器主要有香钟、更漏、自鸣钟及其他时辰钟几类。
第一,香钟。《红楼梦》中出现的香钟有香篆和更香。
香篆钟起源较早,据文献记载,唐代宫廷就出现香篆钟,点燃篆香以计时。篆香又称“印香”“拓香”。用铜或其他材质为底部承盘,盘中铺满香灰,然后把字形等样式的香篆模具放在香灰上。用香匙分次取香粉填入香篆模具中,香粉填满填实后,将香篆垂直提起,点燃香粉依篆形依序燃尽,便可计时。明清时期香篆已经在我国普遍流行。如《红楼梦》第76回中,妙玉续湘云与黛玉的联句,首开就是“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2]1070。
更香是线香的一种,香上标有刻度,根据点燃后香的长短,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红楼梦》第22回中,元宵节宝钗制的灯谜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2]304。其中“更香”是旧时夜间打更制造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好就是一更的时长。所以称为“更香”,其实就是计时用的燃香。
第二,更漏。我国古代入夜后依靠漏壶显示的时刻安排专人报更,所以漏壶又称更漏。漏壶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据文献记载,漏壶远在周朝时已经出现,春秋时期已在社会上普及。早期的漏壶是单只漏壶,如宋代燕肃造莲花漏。元代郭守敬成功制作大明殿灯漏,其自动报时设置更能体现古人的科技思想。元延祐三年(1316)制造的延祐滴漏,由单只漏壶发展到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四部分组成的复式漏壶。受水壶中竖一支刻有时辰的铜尺,尺前放置一浮箭,受水壶不断接受上层壶中滴落的水,木箭也随之上升。人们把木箭顶端与铜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具体时间。
《红楼梦》第28回中《红豆曲》:“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2]382第62回写宝钗和探春行射覆酒令,探春覆了“人”字,宝钗说“人”字很泛,探春又覆“窗”字。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之典,即覆“鸡”字,又射了“埘”字。探春至此知道宝钗了解自己的用意,于是用“鸡栖于埘”的典故,之后两人会意一笑,各饮一口。这里提到的“鸡人”,就是古代专管更漏之人的别称。
第三,时辰钟。《红楼梦》成书时期,清政府同西方有贸易与使节往来,小说中出现了自鸣钟或袋表这类西洋舶来的计时器。《红楼梦》第6回:“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2]97第13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也提到,荣府跟着她的下人,跟着随身都有钟表,而宁府虽然不见得下人都有,但上房里都有时辰钟。此外还有精致小巧的袋表。《红楼梦》第45回中,“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2]611
(二)空间长度的计量
我国古代度量空间距离的主要单位有被称为五度的分、寸、尺、丈、引;还有分以下的退位单位忽、秒、毫、厘,计量大长度的单位里、射,计量高度的仞,以及计量纺织物品的匹等等。《红楼梦》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空间计量单位。
首先是“射”。古代“一射”指射出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为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红楼梦》第3回中,“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2]37
其次是“寸”。“寸”为五度之一,是我国古代基本的计量单位。如《红楼梦》第13回贾珍为秦可卿置办的棺木,“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2]173棺木的厚度也彰显了秦可卿地位的重要。
再次是“里”。在古代计量单位中,“里”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先秦一里等于三百步。第二是面积计量单位,一里约等于0.307平方公里。《红楼梦》第14回:“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2]189第16回:“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2]210两处描写中,“里”的计量功能并不相同。
最后是“匹”。“匹”表数量时专门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或指整卷的布帛,长度不一。如《红楼梦》第17回中元春给贾母的赐物中有“‘富贵长春’宫缎四匹,‘福寿绵长’宫绸四匹”[2]249。
二、《红楼梦》中计量文化之“量”与“衡”的书写
“度”既衡量时间长度,又衡量空间长度,范围更广,用途更多。与之相比,“量”与“衡”则意指单一,所以《红楼梦》中出现“量”与“衡”相对较少。
(一)《红楼梦》中“量”的书写
在我国古代,量器是用来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名称也最复杂。周代以前的容量单位用人的身体计量,一手所盛成为“溢”,两手合盛为“掬”等。《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进行了统一,命名为“五量”,即合、升、斗、斛。另外,“石”本来是表示重量,从秦汉开始,也成为与斛相等的容量单位。此外还有小容量单位,如“粟”“圭”“抄”等。《红楼梦》中对容积的计量也多次出现。
首先是“升”。《红楼梦》第24回中写贾芸找他舅舅借钱时说,“要是别个,死皮赖脸的三日两头儿来缠着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法儿呢。”[2]323
其次是“石”。“石”既指容积又可指重量。明清之前一石对等一斛,约为十斗。《红楼梦》第53回,黑山村的乌庄头乌进孝送来的是御田胭脂米二石,下用常米一千石。
最后是“斛”。“斛”是古代计算容积的量器,十斗为一斛。同样,《红楼梦》第53回中乌进孝送来的还有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等。
(二)《红楼梦》中“衡”的书写
“衡”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汉以前比较复杂,《汉书律历志》定“五权”为铢、两、斤、钧、石,名称逐渐统一。后借长度的退位单位分、厘、毫、丝、忽为重量的退位单位。
首先是“斤”。《红楼梦》第14回,王兴媳妇找凤姐支领东西,需要珠儿线若干斤。斤是计量最常用的重量的单位。
其次是“两”与“钱”。《红楼梦》第7回,宝钗讲述冷香丸的制作,原料需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炮制冷香丸需要的水是露水十二钱、霜十二钱,明确指出以“两”“钱”为单位的具体分量。
再次是“分”与“厘”。“分”与“厘”是计量重量的常用退位单位。如《红楼梦》第10回张太医为秦可卿开的药方中阿胶二钱,炙甘草八分等计量单位。尤其是第24回中,倪二借给贾芸银子后,贾芸找钱铺去称,“一直走到个钱铺里,将那银子称一称,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2]325,可以清楚地了解重量单位的级差。
最后是“星”。“星”是“五权”之外的重量计量单位,我国古代民间常用。如《红楼梦》第43回,宝玉需要用香拜祭金钏儿,茗烟提醒他荷包里可能有,“一句提醒了宝玉,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2]583红学家邓云乡先生解释,“两星”就是二钱,戥子称物,一星一钱,故旧时称少量均以“星”记。戥子是古代称量香料、金银、药材等贵重物品用的小型杆秤。同样,《红楼梦》也提到了戥子这种计量工具。如第51回,麝月拿起袭人惯用的戥子,第84回凤姐给巧姐煎药,用牛黄、冰片、朱砂、真珠配齐,用戥子亲自对准分两。
《红楼梦》中作为叙事、抒情背景出现的香钟、漏刻、时辰钟等计时器体,以及“星”“斛”“分”“钱”“两”等重量、长度、容积的计量单位,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与计量器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以及形成的计量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三、《红楼梦》中计量文化书写的意义
首先,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辅助手段。
古代计量文化产生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在《红楼梦》中,计量文化甚至可以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如第40回描写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秋爽斋,“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2]538如果小说仅描写探春闺房中陈设着笔墨书砚,只能是印证了《红楼梦》推举妇才、不以妇德束缚女性的思想。但加上“数十方”这样的量词限宝砚,再结合各种法帖与树林般的笔,让读者认识到,探春的笔砚并非案头装点或借以表达自己的才女形象,这样大量的收藏,是出于对书法的深切喜爱。由此,读者可以了解到,虽然在大观园诗社中,探春的诗才逊色于钗黛,但她真正的优势在于书法。看似简单的量词的加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物性格层次更为丰富。因此,计量文化在文学作品中渗透,也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其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红楼梦》第24回,贾芸想从王熙凤处寻个差事从中获利,被王熙凤婉拒,于是准备给凤姐送礼物以打通关系。他深知凤姐需用香料,便去找他开香料铺的母舅卜世仁赊取,“我有一件事,用些冰片麝香使用,好歹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2]322后来贾芸通过和倪二借钱,把这份礼物送给凤姐,果然凤姐非常高兴,很快派了贾芸大观园里种花的差事。冰片麝香是非常贵重的天然香料,从后文倪二借钱给贾芸的数目看,这各样四两冰片麝香大约值十五两银子。用小说中刘姥姥的话说,二两银子就够庄稼人过一年的,可见是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在这里,“四两”这样衡量香料重量的计量知识的出现,明确了香料的经济价值,才能有效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叙述贾芸的故事线在这里获得了突破。
最后,展示我国古代的科技精神。
我国古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规律时,用某些数字表达他们朴素的科学思想。例如“十二”这个数字,便是古代科学思想的凝结。历法方面,古人通过观测天象,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纪年,还发现月亮绕地一周约需二十九天,一年刚好为十二个周期,于是农历一年被分隔为十二个月;计时方面,也以干支计时,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十二”成为很重要的数字,有十二生肖,乐律有十二律,服饰花纹有十二章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数字“十二”,正是受到古代科技的深刻影响。如《红楼梦》中,女娲补天炼石是“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顽石,太虚幻境中藏有“金陵十二钗”的册子,警幻仙子请宝玉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薛宝钗的冷香丸的配方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2]104。《红楼梦》中反复出现“十二”这一数字,本质上是古代科技深层影响的结果。
四、结语
《红楼梦》中所涉及的计量科学知识,涵盖了“度”“量”
“衡”三个板块。这些计量知识,仅仅作为写作背景或细节描写散布于全书的各个角落,甚至是小说回前、回中、回后穿插的诗词中,但却使《红楼梦》获得了丰富的计量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作品在传达审美感受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基本的古代科学精神,正如研究者所说:“提供了许多史志文献中不曾涉及的细节性资料,有助于对清人社会生活场景进行历史还原,进一步拓展清代小说的社会文化价值。”[3]
参考文献:
[1]陆进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计量文化元素[J].中国计量,2020,(01):17-20.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蔚然.清代小说中的绘画书写[J].明清小说研究,2024,(01):45-60.
作者简介:
蔚然,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