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金文祈寿嘏辞是指春秋铜器铭文中与祈求长寿永命相关的语言表述,一般位于整篇铭文的结尾处。祈寿嘏辞由来甚早,在嘏辞中占据重要篇幅,于春秋时期表述更为丰富,形式多变,其中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值得系统讨论。近年来新出有铭铜器数量日益增多,其中铸有祈寿嘏辞的铜器不在少数,应结合旧有材料,作通贯考察研究。本文对目前所见春秋金文祈寿嘏辞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主要从诗书训释中的“嘏辞研究”、金文词汇及文例研究中的“祈寿嘏辞”研究、“祈寿嘏辞”专题研究、“祈寿嘏辞”的单篇考释文章等方面进行,以期为学者研究相关议题提供便利。
【关键词】祈寿嘏辞;出土文献;眉寿
嘏辞为祝嘏辞之省称,是先秦时期人们向祖先神灵祈求福泽、长寿的祭祀用语。根据《诗经》《左传》《仪礼》诸书记载,先秦祭祀典礼中有“祝”有“尸”,其中“祝”是帮助主人向鬼神进行孝告,即为祝辞,“祝”将“尸”的致福之辞传达给主人即谓“嘏辞”。简而言之,祝辞是自下而上的祈福、祈寿之语,嘏辞是自上而下的赐福、赐寿、告诫之语。在嘏辞中,内容为向鬼神、先祖祈求长寿的铭辞占据着大量篇幅,这一类统称为祈寿嘏辞。春秋金文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间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凡属于这个时间范围内的铜器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对于时代有争议的器物,则以学界多数意见为主。故“春秋金文祈寿嘏辞”是指春秋铜器铭文中与祈求长寿永命相关或论及生命观议题的语言表述,一般位于整篇铭文的结尾处。本文以春秋金文祈寿嘏辞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首先,相较于西周金文祈寿语,春秋金文中有关祈寿嘏辞的研究较为薄弱,需要重点关注,加强研究;其次春秋金文祈寿类嘏辞的表述更为丰富,形式多变,其中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均值得系统探讨;最后,近年来新出有铭铜器数量日益增多,而铸有祈寿嘏辞的铜器也不在少数,故应结合旧有材料,作通贯考察研究。
一、诗书训释中的“祈寿嘏辞”研究
金文祈寿嘏辞多见于诗书等先秦早期传世典籍中,故早期学者在训释诗书字词时往往会兼及谈论金文祈寿嘏辞。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在考释晋姜鼎铭文时,论及“三寿是 ”一词,认为与《鲁颂·閟宫》“三寿作朋”意义相同。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训释《诗》的字词时兼谈祈寿嘏辞,如将《大雅·行苇》“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与金文“用祈万寿”“用祈眉寿”“万年无疆”等辞联系起来考察。清代学者孙诒让曾在氏著《古籀拾遗》中论及永命、令终等语,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及林义光《诗经通解》在训释《诗经》文义的过程中,都涉及对金文祈寿嘏辞的探讨。王国维先生在《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二)中论及《诗》《书》难解原因时谈及铭文中的祝嘏辞“匍有四方”和祈寿语“弥生”,但并未单独对祈寿嘏辞进行说明。1989年姜昆武先生出版《诗书成词考释》,对《诗》《书》中的158条“成词”进行研究,其中涉及不少古籍与金文互见的寿考嘏辞,如眉寿、万寿、万年、三寿、难老、无疆等。2001年季旭升先生的《诗经古义新证》面世,该书取材于《诗经》所见习见用语,并以今日之出土文献证明,探究其意义和用法,其中属于祈寿嘏辞的有“三寿作朋”及“眉寿”。2012年,高本汉先生《高本汉诗经注释》中谈论了“三寿”等祈寿嘏辞。2017年,邓佩玲女士完成《〈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一文,文中第四章梳理了“遐不黄耇”一语。2018年任学甍《金文与诗经共见语词集释考证》中第二章金文与诗经共见语词集释中收集罗列了黄耇、眉寿、令终、弥生、三寿、寿考、绰绾等祈寿嘏辞。同年薛培武《〈雅〉〈颂〉字词与出土文献合证》一文对“珥终无疆”“眉寿”等祈寿嘏辞进行汇释。2019年,蒋文先生博士论文《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与〈诗经〉文本的校勘与解读》,对“叚不黄耇”“眉寿”“三寿”等祈寿嘏辞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金文词汇及文例研究中的“祈寿嘏辞”研究
此外,对“祈寿”嘏辞的研究多散见于金文词汇及文例研究中。1981年邱信义先生的《金文词例词义研究》将两周所见金文嘏辞分为“祈匄词”和“祝嘏词”,祈匄词即祝嘏动词,其例有祈、匄、割、易等。祝嘏词是指祝嘏用语中所使用的名词,其例有眉寿、三寿、无疆、弥生、永命、令终、绰绾等。1983年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发表《殷——春秋前期金文的书式及常用语句的时代变迁》一文,主要讨论殷周至春秋早期金文所见常用语,其中论及少量寿考嘏辞。1995年杜正胜先生公布《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点的转变》一文,文章其后扩充为专书,名为《从眉寿到长生——医疗文化与中国古代生命观》。杜氏从哲学角度探讨古代生命观念,其讨论多取材于金文嘏辞,聚焦于祈寿嘏辞,并对先秦宗教、医学及神仙方术等作综合考察,创获众多,分析主要着眼于思想发展。朱歧祥先生于1999年发表《论训释古文字的方法——文例研究》,将秦金文与东土诸国金文文例进行比对,得出其地域特色,可参考令命、无期、永寿用之等祈寿嘏辞。2017年武振玉女士《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出版,该文第三章第四节“祈匄类动词”罗列分析了祈、乞、匄、易、求等祈求动词。2019年,邓佩玲女士的《新出两周金文及文例研究》中第八章针对郳公父镈“永是保”文例展开论述。以上金文文例或金文词汇研究等论著中,往往注重排列祈寿嘏辞出现的文例,而对祈寿语的释义、争议、组合规律等部分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2020年出版的《两周铜器铭文研究祝嘏辞研究》一书中第四章第二节中简单谈论了寿考、黄耇、弥生、令终、三寿、眉寿、永寿等辞出现的文例,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
三、“祈寿嘏辞”专题研究
金文祈寿嘏辞的专题研究当属徐中舒先生于1936年TQ2MY91OdIfTB8rA8XUH3hH2+EyDtP8q9redSN5fqIk=发表的《金文嘏辞研究释例》一文,首次对祈寿嘏辞进行系统整理,包括对祈、匄、害、气、眉寿、寿考、寿老、万年、无疆、无期、三寿、召公寿、永命、弥生、令终、黄耇、难老、寿老毋死等寿考语的训释,并罗列相关辞例,总结它们的使用规律,文中徐中舒先生有意将祈寿嘏辞分为动词类和非动词类,再分条论述,开此类研究体例之先河。因为此文成书时间较早,随着新器物的出土以及学界研究水平的进步,祈寿嘏辞类别需要重新划分,有些结论也需要重新审视、修正。2002年,金信周先生完成《两周祝嘏铭文研究》一文,该文在形式及布局上皆继承徐文,相较于徐文,对祈寿嘏辞的划分更为精细。该文以《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铜器为主要研究材料,金信周先生在《两周祝嘏铭文研究》一文中将嘏辞区分为动词、名词、副词及句子四类,并逐一考释研究。祈、匄、易、受、卑、不讳等归入动词一栏,在罗列祝嘏名词时有意将寿考嘏辞与其他祝嘏辞进行区分,将眉寿、永寿、寿考、万寿等归为一组。但是按照词性或语法功能对祈寿嘏辞进行分类,仍旧难以界定一部分祈寿语的性质。此后,陈英杰先生于2004年完成其博士后出站报告,后于2008年出版,名为《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书中正式将祈求长寿类的嘏辞从祝嘏铭辞中分离出来,并将其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按照西周早中晚三期罗列辞例,并注意到祈寿嘏辞之间的组合搭配关系,如“眉寿、永令(应侯视工钟、公作敔簋)”“眉寿黄耇万年(伯太祝追鼎、黄君簋盖)”等,规避了列举辞例时重复出现的矛盾。另外陈文在训释祈寿嘏辞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但书中仍旧按照词性将祈寿嘏辞划分为了寿考类名词及相关动词,另外,该书主要集中于对西周时期祈寿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东周时代的寿考嘏辞论述不多。2011年,邓佩玲女士的《天命、鬼神与祝祷:东周金文嘏辞探论》出版,书中第四章以东周金文寿考类嘏辞作为研究对象,邓文注意到了按照词性或语法功能划分祈寿嘏辞并不利于对其内容和性质的认识,便不对其进行分类,而是逐条论述,但文中只对出现频率高的祈寿嘏辞进行整理研究,如眉寿、万年、永寿、大寿、三寿、召公寿、万寿、考寿、永命等,并联系传世典籍及学者研究进行训释,与宗教思想和哲学相互配合,更偏重于探析祈寿嘏辞的发展源流及背后的文化因素。2018年,黄庭颀博士论文《铸勒功名:春秋青铜礼器铭文的演变与特色》出版,其中第二章专门对春秋彝铭中的永寿、大寿、眉考、考寿、寿老、考命、眉寿无期、召公寿等辞进行汇释并提出个人见解。
四、“祈寿嘏辞”的单篇考释文章
有关寿考嘏辞的单篇考释文章数量庞大。这里暂以争论极多的“眉寿”“三寿”“黄耇”“考终有卒”“故寿其身”“寿君毋死”等语作简单介绍。“眉寿”在春秋金文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学界对于其用来表示长寿等概念已成共识,但是其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一直困扰着古今以来的研究者们,对其的训释未曾间断,除开字书、典籍训释之外,现代学者也不断撰文,可见张世超《关于金文“眉寿”之“眉”的说明》,陈秉新《寿县蔡侯墓出土铜器铭文通释》,张晓莺《“眉寿”释义》,杨柳桥《释“眉寿”》,夏渌《“眉寿”释义商榷》《耄年学“眉寿”,切磋有长进——问题好像出在〈说文·六书〉理论上》《眉寿释义的再商榷》,李孝定《释“衅”与“沬”》,贾延利《“眉寿”正诂》,裘锡圭《戎生编钟铭文考释》,李学勤《寿辞篇》,钟旭元、许伟建《衅寿与眉寿》,杨琳《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沈培《释甲骨文、金文与传世典籍中跟“眉寿”的“眉”相关的字词》,周炳华《“眉寿”训诂与“眉”字考释》,张富海《“眉寿”之“眉”的音义辨析》等文,分别从字形、训诂、声韵等多个角度来解释“眉寿”二字。
另一极具争议的当属“黄耇”一语以及与之相关的“黄耇又 ”和“叚不黄耇”等语,首先来看“黄耇”,目前学界多采用毛传、郑笺之说,即黄指的是发黄,耇是指人衰老之后身体上出现的老年斑,是长寿的象征,由此“黄耇”可用来表示长寿之义,但此说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长寿之人未必一定存有这些特征,因此并未得到学界的完全认可,其字形、字义之间仍有可探讨的空间。至于“黄耇又 ”一语,关于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 ”字的释读上,李学勤先生认为该字从“ ”声,“ ”即“穗”字,古音邪母质部,应读为定母质部的“耋”字。裘锡圭先生则认为该字从“老”省,下部为“禾”,“禾”上是《说文·九上·印部》“从反‘印’”的“抑”字正篆。禤健聪先生则认为该字从“卬”得声,读为“仰”,“黄耇有仰”意为年高德劭受人敬仰。陈英杰先生认为该字当从“色”,而不是 ,“色”为心母职部,读为耆、耋均可。“禾”可与“秃”联系起来考虑。近来叶磊先生从用韵角度考虑,认为该字应从“卬”,可读为“康”,训为“安康”,解为“长寿且安康。”“叚不黄耇”一语训释的疑难点在于“叚不”二字该做何解释?此前多数学者遵循传世典籍注疏意见,多将“叚”训为疑问副词“胡”,“叚不”意为“胡不”。徐同柏先生读“叚”为“遐”,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有“遐丕黄耇”之语故也。沈培先生认为“叚”是一个表示可能性情态的助动词,曾伯簠中“叚不黄耇万年眉寿无疆”是反问句,跟古书中“能不……”之类的句子意思一样。后又有一部分学者联系金文“叚”与“敢”所处的辞例,发现两字存在紧密联系,故认为“叚”可读为“敢”。陈英杰先生认为“叚”当读为“遐”,遐不应该读为遐丕,意义跟丕丕相近,《抱朴子·封俗》以及《故大唐董府君墓志铭》中遐寿当是遐不眉寿的省称。遐丕即长远、久远之义。
“三寿”一语的争论也不少,关于“三寿”的训释有寿考说、三老说、三卿说、三等寿、参星说、多寿说等意见,具体意见可参徐中舒《金文嘏辞研究释例》,唐兰《周王㝬钟考》,吴东发《商周文字拾遗》,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王挺斌《利用清华简来解释〈诗经·鲁颂·閟宫〉三寿作朋》,邬可晶《殷高宗问于三寿新注》,杨朝明《〈诗经·閟宫〉三寿作朋解》,王显《〈诗经·閟宫〉三寿作朋》,邬可晶《三寿辨义》等文。
还有“寿君毋死”一语的训释,关于“君”一字的训释意见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将君理解为“舅姑”,二是将“君”理解为动词,假为“引”,训为“长”,可见吴镇烽《鲍子鼎铭文考释》,侯乃峰《鲍子鼎铭文补说》,袁金平《鲍子鼎铭文考释商兑》,涂白奎《鲍子鼎别解——兼谈邿公典盘“及”字问题》等文。关于“考终有卒”一语的训释,有终卒说、崒卒说、保卒说、始卒说、始终说、考终说等意见,具体意见可见李学勤《邿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林圣杰《公典盘铭文浅释》,昌芳《山东长青石都庄出土周代铜器》,涂白奎《邿公典盘及相关问题》,方辉《邿公典盘铭考释》,周海华、魏宜辉《读铜器铭文札记四则》,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邓佩玲《新见金文嘏辞——于终有卒探论》,袁金平《邿子姜首盘铭“于终有卒”新论》,陈剑《金文字词零释(四则)》等文。而“故寿其身”一语,主要存以下几种意见:一是读“故”为“固”;二是将其理解为“使器主长寿”;三是将“故”读为“嘏”,“嘏”作为综合性动词,在其义中除了动词“予/受”之外还包括动词宾语“福”。具体可参贾一凡《新见郳大司马器与小邾国官制研究》,袁金平《春秋金文与〈穆天子传〉字词合证一例》等文。
回顾整个金文研究历史,以金文祈寿嘏辞作为主体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相对少见,多散见于单篇考释文章之中,或出现在金文文例研究、祝嘏辞研究等主题中,而将春秋金文祈寿嘏辞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论著更是少之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春秋金文祈寿嘏辞不重要,相反,春秋时期的寿考辞相较于其他时期,形式更为多样,数量更为庞大,加之其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研究价值与日俱增。且近些年来,各地屡见新出土的春秋时期铜器,其中铸有祈寿嘏辞的铭文不在少数,因此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清)孙诒让.古籀拾遗(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林义光.诗经通解[M].上海:中西书局,2012.
[6]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9.
[8]季旭升.诗经古义新证[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9]高本汉.高本汉诗经注释[M].上海:中西书局,2012.
[10]邓佩玲.《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1]任学甍.金文与诗经共见语词集释考证[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2]薛培武.《雅》《颂》字词与出土文献合证[D].吉林大学,2018.
[13]蒋文.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与《诗经》文本的校勘与解读[D].复旦大学,2016.
[14]邱信义.金文词例词义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81.
[15]林巳奈夫.殷——春秋前期金文的书式及常用语句的时代变迁[J].东方学报,1983,(55).
[16]朱歧祥.论训释古文字的方法——文例研究[C].第二届国际暨第四届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1998.
[17]邓佩玲.新出两周金文及文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18]郭凯,丁军伟,唐凛然,向野.两周铜器铭文研究祝嘏辞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
[19]张世超.关于金文“眉寿”之“眉”的说明[J].中国文字研究,2012,16(1).
[20]张晓莺.“眉寿”释义[J].古汉语研究,1996,(3).
[21]杨柳桥.释“眉寿” [J].中国语文,1985,(5).
[22]夏渌.“眉寿”释义商榷[J].中国语文,1984,(4).
[23]夏渌.耄年学“眉寿”,切磋有长进——问题好像出在《说文·六书》理论上[A]//说文学研究(第二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6.
[24]李孝定.释“衅”与“沬”[A]//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C].1961.
[25]贾延利.“眉寿”正诂[J].学术研究,1987,(6).
[26]钟旭元,许伟建.衅寿与眉寿[A]//上古汉语词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87.
[27]裘锡圭.戎生编钟铭文考释[A]//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28]李学勤.寿辞篇[A]//华学(第八辑)[M].北京:紫荆城出版社,2008.
[29]沈培.释甲骨文、金文与传世典籍中跟“眉寿”的“眉”相关的字词[A]//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0]周炳华.“眉寿”训诂与“眉”字考释[A]//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1]杨琳.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A]//说文学研究(第1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4.
[32]张富海.“眉寿”之“眉”的音义辨析[A]//首届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2.
[33]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8.
[34]邓佩玲.天命、祝嘏与鬼神——东周金文嘏辞探论[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1.
[35]贾一凡.新见郳大司马器与小邾国官制研究[J].文物春秋,2023,(04).
[36]吴镇烽.鲍子鼎铭文考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9,
(02).
[37]侯乃峰.鲍子鼎铭文补说[J].中国历史文物,2010,
(02).
[38]袁金平.鲍子鼎铭文考释商兑[J].出土文献,2011,
(00).
[39]涂白奎.鲍子鼎别解——兼谈邿公典盘“及”字问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09).
[40]李学勤.都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J].中国文字研究,1999,(00).
[41]林圣杰.公典盘铭文浅释[A]//中国文字(第二十七册)[C].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
[42]昌芳.山东长青石都庄出土周代铜器[J].文物,
2003,(04).
[43]涂白奎.邿公典盘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
2003,(05).
[44]方辉.邿公典盘铭考释[J].文物,1998,(09).
[45]周海华,魏宜辉.读铜器铭文札记四则[J].东南文化,2000,(05).
[46]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D].安徽大学,2004.
[47]邓佩玲.新见金文嘏辞——于终有卒探论[A]//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2006.
[48]袁金平.邿子姜首盘铭“于终有卒”新论[A]//古文字学论稿[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9]陈剑.金文字词零释(四则)[A]//古文字学论稿[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50]唐兰.周王㝬钟考[A]//唐兰先生金文论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51]吴东发.商周文字拾遗[A]//金文文献集成[C].北京:线装书局,1924.
[52]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J].文物,2012,
(08).
[53]王挺斌.利用清华简来解释《诗经·鲁颂·閟宫》“三寿作朋”[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6267,2014-10-23.
[54]邬可晶.殷高宗问于三寿新注[A]//出土文献与学术新知学术研讨会暨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发言稿[C].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15.
[55]杨朝明.《诗经·閟宫》“三寿作朋”解[A]//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C].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7.
[56]王显.《诗经·閟宫》“三寿作朋”[A]//古汉语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57]邬可晶.三寿辨义[C].中国文字(总第八期),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学院合作编辑出版,2022.
[58]李学勤.戎生编钟论释[J].文物,1999,(9).
[59]陈英杰,陈双新.戎生编钟铭文补议[J].古籍研究,2007,(01).
[60]禤健聪.铜器铭文识小录[A]//中国文字研究(第21辑)[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61]叶磊.戎生编钟铭文 字补释[J].文献语言学,
2022,(15).
[62]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64]沈培.再谈西周金文叚表示情态的用法[C].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
[65]陈英杰.金文中叚字及其相关文例的讨论[A]//中国文字(新三十期)[C].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
陈琳,女,汉族,湖北仙桃人,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