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瑰宝和载体。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重要内容,更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提出“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2013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要求,中宣部、住建部、文旅部等部门先后制定政策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老百姓更是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充满期待。在总书记有嘱托、党中央有要求、政策有安排、百姓有期待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成了一个新课题。
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
截至目前,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传统村落均已公布六批名录,河南省共有传统村落1032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74个,河南省传统村落758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大致分为传统建筑型(占64%)、非遗型(占12%)、历史文化型(占9%)、综合型(占15%)。2016年以来,河南省财政投入4.5亿元用于
245个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街巷和院落修缮与风貌整治,分别占列入名录村落总数的12.5%和24%。
从时间分布特征看,申报数量呈现U字形变化。根据六批传统村落名录数量,第一批传统村落数量最多,有320个,占31.43%;第四批传统村落数量最少,有80个,占7.86%;第五批和第六批,分别有220个和224个,分别占21.61%和22%。从变化趋势上看大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呈U字形分布。另外,河南省传统村落形成年代以明代为主,占43.37%;其次为元代以前,占37.21%;民国时期和建国时期仅占1.75%。
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一方面,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空间特征。河南省传统村落在全省117个县(市、区)均有分布,整体呈现“大分散”状态;从地区分布密度来看,在豫西、豫中和豫南地区呈现“小集聚”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北太行山(鹤壁市、林州市、卫辉市),豫中环嵩山(登封
市、郏县、汝州市、禹州市),豫南大别
山、伏牛山(信阳市、南阳市)等区域。另一方面,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边缘地区。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省、市、县行政边界和市、县开发强度进行耦合分析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沿南太行、伏牛山和大别山等山地丘陵地区,这些区域交通不够发达,城镇化速度缓慢,经济水平落后,人口外流严重,且大多传统建筑以木石为主,因此传统村落得以保存且布局相对完整,数量较多。
当前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对象和要素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整体性认知不足,而新时代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出新要求,即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这就需要坚持系统理念,提升传统村落综合性价值认知及传统村落保护的综合效益。
保护发展规划体系尚不完善。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以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地位尚不明确,导致不同尺度下传统村落保护对象和规划重点不清晰,省、市、县分级保护和规划体系尚不完善。
保护利用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传统村落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出现过度商业化、开发同质化、村(居)民边缘化等问题。历史建
筑、传统风貌建筑修缮方式和活化利用形式相对单一,对传统村落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甚至出现修缮改造后的村落仍出现“空心化”趋势。
数字化治理体系较为滞后。目前,仅有37个传统村落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占中国传统村落的比例仅为13.5%;传统村落档案管理手段落后,还不能实现及时维护和更新。这与现代化乡村治理要求严重不符,也不能适时有效宣传和展示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成果。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应以保护要素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集中反映出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多元化特征,以此来建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体系。该体系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文化价值认知和阐释的高度与深度决定了体系建设的水平。借鉴运用“全国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课题中“五类别+十五主题”分析方法,建立“价值类别—价值主题—价值特征”价值框架,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科
技、文化和地理等6个类型,构建国家政权、制度文明、国家礼仪、农业经济、手工业与工信业发展、商贸交流、社会组织与阶层、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建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15个主题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以此来总结省域—集中连片区域—传统村落—保护要素(自然景观、格局风貌、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等不同层级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特征,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阐释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不仅要强调古代文明的表达,更要强调近现代及当代历史文化的呈现,并以此激发各类保护要素,发挥整体力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激发出新的活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与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的保护规划体系。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基础,分层级推进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域层面,建议编制《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体系规划》,作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是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顶层设计,找到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规律,明确县(市、区)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并提出不同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县级层面,建议编制《县(市、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以传统村落为节点,连点串线成片确定保护利用实施区域,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结合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提出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提升、农时节气和乡风民俗等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和技术路线。村庄层面,建议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详细规划》,作为详细规划,严格落实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和强制性内容,合理确定保护对象,科学划定保护分区,积极探索破解农村房屋流转、建设用地、融资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方面的问题,制定能落地、可操作的保护措施。
构建适应传统村落发展规律的保护利用体系。河南省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散,涉及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多种地形地貌,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和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应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径。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发展基础和趋势,建议将河南省传统村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活化利用类,该类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商业开发价值高,输造血功能强,因此,可以通过创新保护利用运营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资源禀赋优势,“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另一类是活态传承类,该类传统村落能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但经济条件差、商业开发价值低,因此,重点是保护好村落传统风貌、格局肌理和文化生态,注重整治村落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让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数字化治理体系。传统村落治理数字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建议尽快建设河南省传统村落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河南省传统村落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文化宣传平台,实现数字化技术保护和管理,构建传统村落数字化治理体系。定期采集传统村落文字、影像、测绘等信息,补充和更新传统村落档案;推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审批的数字化管理,实现规划成果的统一归集和管理,加强规划辅助审查和智能化校准,确保规划成果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推动中国传统村落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全景式展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