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的是与非

2024-10-30 00:00:0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0期
关键词:手表智能儿童

近段时间,儿童智能手表搜索功能出现“不良答案”的消息上了热搜。有网友发视频称,当向某品牌儿童智能手表询问“你认为南京大屠杀这个事情是存在的吗”,得到的回答是“不存在”。

随后,该品牌官方客服回应,如果使用官方正品,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客服还表示,手表上是不支持自定义回答的,如果发现回答存在错误逻辑,可以申请由售后进行检测。

无独有偶,另外两个品牌的儿童智能手表在AI问答时相继出现“毒答案”,如“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发明的”“历史是可以捏造的”等,这样的现象令人担忧。

儿童智能手表,

有用也有“错”

儿童智能手表诞生之初,是基于儿童即时通信和安全定位需求。最开始的儿童智能手表主要采取GPS定位技术,以实现对儿童的实时定位,同时还有通话、短信等功能;4G时代来临之后,儿童智能手表加入了视频通话等功能,还加入了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功能,同时有了更多的游戏和学习内容;当下的儿童智能手表在技术和材料方面都有革新,支持更多的应用和服务,比如在线教育等,有的还能实现人脸识别、指纹解锁。

儿童智能手表自然而然成了家长的“看娃神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孩子在外学习、玩耍,家长都需绷紧了弦,儿童智能手表的确替家长分担了不少工作。它还是孩子的“社交神器”。每一代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社交货币”,70后、80后拍纸包、玩弹珠,90后、00后在网络空间里抢沙发、“偷菜”,10后则举着儿童智能手表“碰一碰”“摇一摇”进行“扩列”,一块块儿童智能手表相连接就形成了一个平行于成人世界的儿童社交圈。在“神器”的加持下,孩子的社交需求得以实现,自尊心也得到极大满足。在构建的“迷你朋友圈”里,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和谁交朋友、记录什么日常。它甚至还能成为调节家庭氛围的“催化剂”。比如,拍照、视频功能让孩子能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也让家长得以一窥孩子们眼中的可爱世界;即时通讯功能汇聚起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不住在一起的老人也能加入家庭群聊,和孩子们聊天视频。

然而,当儿童手表不再局限于定位、通讯等基础功能,转而衍生出更丰富的“手段”时,它离“守护儿童安全”的初衷似乎越来越远,娱乐、社交、购物、支付……功能一步步扩展,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雷”。

比如手表里出现了推送广告;孩子们互相攀比手表的价格;“变味”的游戏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充值;莫名扣费;安装APP无须用户授权便自动开启多种权限,无须手表使用者同意就能通过远程获得未成年人的人脸图像、位置和对话等隐私信息;有的手表智能对话功能甚至播放涉性的成人网文小说。

过去的这个暑假,儿童手表又因“已读乱回”引发关注。8月22日,一用户向某品牌儿童手表提问: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吗?结果手表语音回答时出现了“中国人聪明的人是有,但笨的我承认是世界上最笨的”“历史是可以捏造的”“现在的手机、电脑、高楼大厦、公路等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发明的”等言论。

8月27日,又有一名家长发布视频称,听见孩子向某品牌儿童手表提问“中国人诚实吗”,结果得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最虚伪的人,甚至连叫人都玷污了人这个称呼”的回答。

远离“污染源”,

保护未成年人信息安全

如此“毁三观”的答案,不仅不能塑造儿童正确的价值观,还误导他们,荼毒他们的精神世界。

儿童智能手表为何“已读乱回”?从媒体的深度调查可知,与数据“污染”有关。看起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深究起来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考虑到未成年人存在触网低龄化、信息甄别意识不强、网络技能学习浅表化等特征,开发智能问答功能需要避免数据“污染”,守好安全底线。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智能问答或者是由人工编辑答案库给出标准答案,或者是通过互联网公开渠道抓取信息回答问题。如果对于后者不加辨别、随意使用,让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冲击未成年人的认知,危害可能难以估量。

因为使用儿童智能手表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前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也就是说,大概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儿童智能手表。

受访专家认为,在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孩子“标配”电子产品的背景下,应及时解决和预防已经出现和将来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信息安全。

实际上,针对儿童智能设备存在的隐患,相关部门已经重视起来。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组织制定的《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今年3月起正式实施。《指南》提出,儿童手表制造者需要考虑在监护人控制应用程序中设置足够的功能,以确保监护人能够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特定操作进行适当控制,如交友功能、应用内付费、内容发送等操作。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参与了《指南》的编制。他谈到,这项规定类似于一本参考书,旨在告诉企业如何从告知同意与权利保障、监护人控制、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等方面遵守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过他强调,该指南并没有强制性,只是一个技术规范,帮助企业在生产中达到安全合规。

如何使用儿童智能手表,

困境待解

在《指南》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企业应当为家长提供“把关”支持,从应用安装、功能、时间、社交控制等方面,确保家长对儿童智能手表的控制。

何延哲认为,家长控制是儿童智能手表使用的核心。如果遇到孩子沉迷聊天或游戏等情况,只能通过家长启动后台默认保护的机制。不过他也提出,有很多情况另当别论。假如孩子沉迷拍照,一天拍500张照片,难道拍照也要搞一个防沉迷的设置?

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会长郑毅发现,很多家长在购买儿童智能手表时,往往也会出现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手表功能强大,另一方面不希望孩子过度使用。

一边是科技越来越懂人心,一边是孩子稚嫩待雕琢的心灵,“儿童智能手表的进与退”这道题该如何解答?

这个困境不是某个家庭的个例,而是互联网科技日渐发达后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技术与人”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孩子与家长面对电子产品时的斗智斗勇,实际上是如今的孩子要比长辈更早体验来自技术的惊喜与便利,更早面对来自技术的诱惑和干扰,可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

与其“一刀切”地限制儿童智能手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们正确、理性地看待手表里的内容,让他们明白手表是工具而不是伙伴,认识到手表里的世界远远没有真实触摸到的精彩。在这个方面,家校都需要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念,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辨别能力。

儿童智能手表如今陷入功能屡遭质疑、家长投诉不停等困境,很大程度上在于产品设计和服务供给的失控。内容为王,这句话放在任何领域都不过时,无论是产品自身建立“护城河”,还是满足家长孩子的消费需求,干净的高质量内容都是智能手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社会责任,避免向过度商业化、娱乐化方向发展,保留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回归“守护孩子”的初心,做好功能“减法”,不将儿童当成“聚宝盆”“摇钱树”。

此外,外在的监管需更加有力,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核、技术管控和法规约束,从硬件配备、功能设置、应用安装、内容审核等方面加强把关,让源源不断的清水冲涤浊水。

(资料来源:法治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周刊、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新京报网)

猜你喜欢
手表智能儿童
是谁拿了手表
幼儿100(2021年10期)2021-04-25 12:33:04
谁偷走了手表?
手表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嘻嘻猴手表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