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应当围绕“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个总题目,下大功夫领会和把握好五大关系。
坚持守正创新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对于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守正创新”。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中国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及时果断开展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大门,领导党深入探索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指出的是,他在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决策改革开放的同时,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改革开放不偏离正确方向,他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三大决策联结在一起,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截然不同的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定捍卫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因此,中国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且经受住了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
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改革。《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具有如此广度和深度的改革中,更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恪守四项基本原则;二要坚持改革的实事求是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难问题,解决真问题;三要坚持改革的政治定力,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坚决不改,绝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邓小平在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进程中,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强调必须“抢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与此同时,邓小平作为一位深谙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从来不是“单打一”,而是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两手抓”的大政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决定》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扎实推进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坚持人民至上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系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决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重大创造,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都是“人民的创造”。他强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是为了让人民富起来,他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他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为了保护人民,他提出并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是为了确保人民江山不变色;他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人民,他强调“先富帮后富”更是为了人民能够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提出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各项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把人民至上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制约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关系
对外开放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而又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原则立场和政治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遭遇逆全球化思潮,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变,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目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局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矢志不渝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践行我国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要正确处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关系,就是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开放与安全,增强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努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内在要求。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将改革进行到底,一刻也不能没有党的全面领导,一刻也不能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党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的真理。
要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必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坚持党的自我革命,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把“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其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变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系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