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该文以共享经济为大背景,探索在共享经济下共享汽车出行选择影响因素和经营模式,调查共享汽车出行的特性与共性,研究选择共享汽车出行的影响因素以及适合我国发展的共享汽车经营模式。为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系统中共享汽车的使用状况,对居民的使用意愿以及其在选择出行方式时的内在决策机制进行详尽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享汽车的经营模式,并分析此类模式如何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共享汽车系统的合理规划以及精细化运营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共享经济;共享汽车;影响因素;出行选择;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4)19-0183-03
0 引言
共享汽车又可称为汽车分时租赁,采用小型客车作为运营车辆,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租赁模式,依托站点运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用户能够实时了解各站点的车辆情况、电量或里程,支持实时预订、自助取还车、停车位预约、路径导航以及在线支付等功能,满足用户的即时用车需求。与传统出租车业务模式相比,共享汽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不仅满足了短途出行的eatBViX3rlpQxDFeWYwibA==需求,也很好地弥补了公共交通的不足,成为智慧城市出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研究与共享汽车企业的实践表明,共享汽车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汽车的使用频率与时长,减少了单位车辆的停车需求,有效减轻了城市的泊车压力。
国内外学者对共享汽车的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选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用户需求、车辆供给、价格、安全等方面。在用户行为方面,重点研究用户的出行目的、偏好、习惯等因素对共享汽车选择的影响[9];在车辆特征方面,重点关注车辆的性能、车型、车龄、里程等因素对用户选择的影响;在市场环境方面,重点分析政策环境、市场竞争、人口密度等因素对共享汽车发展的影响;其中,国内学者鞠鹏等人[1]以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将对汽车共享选择行为具有影响的心理因素整合到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之中,形成混合选择模型。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数据,运用混合选择模型对出行者的汽车共享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但尚未针对共享汽车出行选择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调查并分析经营模式的研究。 国外学者SCHMÖLLER[2]等人深入研究了浮动式共享汽车的使用需求特征,特别是其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方面。Jian[3]等研究了基于站点的共享汽车车辆选择问题,其深入剖析个人属性、站点属性等因素对使用者车辆选择的影响,此模型的研究成果在优化站点布局和提升车辆使用效率方面,具备显著且重要的指导价值。该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享汽车的经营模式,并分析此类模式如何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为共享汽车系统的合理规划以及精细化运营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共享汽车出行选择影响因素数据收集与分析
1.1 调查目的
(1)分析居民对共享汽车的态度和使用意愿
统计分析居民对共享汽车的整体态度,探讨个人属性(如年龄、性别等)、是否拥有私人小汽车以及日常出行方式等因素与其对共享汽车使用态度的相关性。在考虑共享汽车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使用态度如何影响居民对共享汽车的使用意愿。
(2)挖掘共享汽车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
从行为分析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个人属性(如年龄、学历、收入等)、是否拥有私人小汽车以及出行目的和距离等因素对居民选择共享汽车作为出行方式的影响。同时关注居民对共享汽车相关的服务水平变量,如取还车距离、网点分布、价格等的感知,以揭示此类因素在居民选择共享汽车过程中的作用。
1.2 调查数据分析
为研究国内共享汽车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包括调查者基本属性分析(包括年龄,学历,家庭收入等),选择共享汽车出行特征分析(包括出行目的,距离要求等)等问题的共享单车出行选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向全国居民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 336份,调查结构如图1~2所示。
(1)调查者基本属性
年龄在35~5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达到57.94%;其次是5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为27.64%;年龄在18~25岁的人群占比最低,仅为1.14%;可以看出,参与填写该单选题的人群以中年人为主要群体,企业公司职员占比最高,为42.01%。从学历分布来看,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占比57.99%;其次是高中/中专学历的占比32.61%;大专学历的占比6.19%;本科学历的占比2.46%;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的占比0.76%。
大多数人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占比达到81.66%;10万~30万的家庭年收入占比为16.51%;30万~50万和50万以上的家庭年收入占比较小,分别为0.68%和1.15%;综合来看,样本中大多数人的家庭年收入比较低,中高收入人群占比较小,其中97.68%人表示拥有机动车驾照并熟练驾驶机动车,仅有147人表示不拥有机动车驾照或不熟练驾驶机动车,占比2.32%。样本中73.96%的人拥有私家车,而26.04%的人没有私家车,可以看出,拥有私家车的人数明显多于没有私家车的人数。
(2)选择共享汽车出行特征分析
对于暂未使用共享汽车的原因,选停车网点少的比例最高,为29.56%;其次是所在城市未普及共享汽车服务,比例为32.83%;选对押金退还感到顾虑的比例为22.51%;选交通拥堵的比例为19.18%。由此可知,停车网点少和所在城市未普及共享汽车服务是暂未使用共享汽车的主要原因,占比较高。押金退还感到顾虑和交通拥堵也是一些人暂未使用共享汽车的原因。
选择使用共享汽车的原因主要包括租借灵活、节能环保、出行省钱和方式新颖,如图3所示。其中,租借灵活是最主要的原因,占总有效次数的21.83%;是节能环保,占总有效次数的27.11%;出行省钱和方式新颖分别占总有效次数的22%和13.42%。综上所述,租借灵活和节能环保是人们选择使用共享汽车的主要原因,共享汽车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日常通勤、旅游和购物娱乐方面。其中,日常通勤占比最高,达到27.65%,其次是旅游占比29.8%,购物娱乐占比18.83%。
可接受的网点分布结果如图4所示,绝大多数人(58.46%)可以接受的共享汽车网点离其最大距离是步行5 min内;30.07%的人可以接受的网点距离是步行5~15 min;最少的人(11.47%)可以接受的网点距离是步行15~30 min。综上所述,大部分人对于共享汽车网点的距离要求较为严格,希望网点能够在步行5 min内到达。这对于共享汽车服务提供商来说,其需要在人口密集区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方布置更多的网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对于一些用户而言,其对共享汽车网点的距离要求较为宽松,可以接受步行5~15 min的距离,这也为共享汽车服务提供商提供了一些灵活性,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布置网点。
2 共享汽车经营模式分析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共享汽车的经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B2C和P2P两种形式,其中B2C模式进一步细化为往返式和单程式两种运营方式。
(1)B2C模式
往返式共享汽车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运营模式,其通常按照天或更长时间进行计费。在此模式下,用户在完成车辆使用后,必须将车辆归还至指定的停车站点,而单程式共享汽车则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在此模式下,用户可以在一个指定的站点租取车辆,使用完毕后,需要将车辆归还到另一个指定的站点,而不是原来的取车点。此服务模式结合了双向式与自由流动式共享汽车的特点,既在车辆管理和调度上降低了复杂度,又在服务灵活性和便利性上有所提升,通过单程式共享汽车,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城市中的车辆停放压力,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戴姆勒公司旗下的共享汽车运营先锋“Car2Go”在2010年首次推出了单程式共享汽车此新颖的经营模式,随后美国的Hertz公司和Communauto等公司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此领域的运营中来,共同推动了单程式共享汽车的发展潮流。Firnkorn等学者[4]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Car2Go”所运营的单程式共享汽车的强大吸引力——其总体会员数量竟然达到了全德国总人数的0.37%,此惊人的比率竟是往返式共享汽车的25倍之多。此数据不仅彰显了单程式共享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充分展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兴出行方式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Le Vine[5]对往返式和单程式这两种共享汽车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单程式共享汽车的会员订购量显著超越了往返式,其数量甚至达到了往返式的3~4倍之多。此数据不仅凸显了单程式共享汽车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也进一步证实了其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的巨大优势,此外其还发现,在引入共享汽车后,总的车公里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单程式共rplAtObAS97+IxVwCUDH8g==享汽车更适合用于通勤出行,能够有效减少私人车辆的出行频率,从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预示着单程式共享汽车具备一定地替代公共交通的潜力,为城市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Yoon[6]基于北京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出行者在选择单程式与往返式共享汽车时的偏好差异。由此可见,单程式共享汽车以其灵活便捷的特性,相较于往返式共享汽车更具吸引力,并在投入量足够时,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公共交通的负担。单程式共享汽车主要涵盖了基于站点与浮动式两大运营模式,在基于站点的模式中,特定的服务站点成为业务的核心,用户在取车与还车时均须踏足这些固定的地点。此模式在赋予用户相当程度灵活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服务的便捷性,从而使用户的出行更为流畅无阻,此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其成功地在用户灵活性与服务便捷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用户带来了更为顺畅的出行体验。而浮动式共享汽车则彻底打破了站点的束缚,让用户在服务区域内随心所欲地选择取车和停车的地点,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让出行变得更加自由随心,然而这种自由流动的模式也给车辆调度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停车难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不仅对于运营方的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以推动单程式共享汽车的健康发展
(2)P2P模式
而P2P运营模式的共享汽车目前较少。Guyader等学者[7]对共享汽车的B2C和P2P两种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不仅细致描绘了其各自鲜明的特点、显著的优势以及存在的短板,更是独具匠心地总结出影响这两种商业模式发展的六大关键因素。Lee等学者[8]则另辟蹊径,从使用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了感知效用、态度、使用意愿、满意度以及忠诚度等因素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了这些因素如何精妙地影响着P2P和B2C共享汽车的使用状况。
3 结论
该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式,研究共享汽车的发展前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出行者对于共享汽车的使用意愿。共享汽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也须认识到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共享汽车将为城市交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鞠鹏,周晶,徐红利,等.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汽车共享选择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7(2):7-13.
[2]SCHMÖLLER S,WEIKL S, MÜLLER J. Empirical analysis of free-floating carsharing usage:The munich and berlin cas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5,56:34-51.
[3]JIAN S, HOSSEIN RASHIDI T, WUAYARATNA K P. A Spatial Hazard-Based analysis for modelling vehicle selection in station-based carsharing system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6, 72: 130-142.
[4]FIRNKORN J, MÜLLER M. What will b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new free-floatingcar-sharing systems? The case of car2go in Ulm[J]. Ecological Economics, Elsevier B.V. 2011(8):1519-1528.
[5]LE VINE S, LEE-GOSSELIN M, SIVAKUMAR A. A new approach to predict the market and impacts of round-trip and point-to-point carsharing systems: Case study of Lond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Elsevier Ltd, 2014,32:218-229.
[6]YOON T, CHERRY C R, JONES L R. One-way and round-trip carsharing: A stated preference experiment in Beij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Elsevier Ltd,2017,53:102-114.
[7]GUYADER H, PISCICELLI L. Business model diversifica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 The case of GoMor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Elsevier Ltd, 2019,215:1059-1069.
[8]lee S, CHO Y. Exploring Utility, Attitude, Intention to Use,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in B2C/P2P Car-Sharing Economy[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8,27-41(15).
[9]COSTAIN C, ARDRON C, HABIB K N. Synopsis of users' behaviour of a carsharing program:A case study in Toronto[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Elsevier Ltd,2012,(3):421-434.
收稿日期:2024-04-15
作者简介:牛莉茹(2002—),女,本科,研究方向:交通工程。
通讯作者:温旭丽(198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11月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城乡公共交通可达性研究”(21KJD580004);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23年11月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项目“双碳背景下基于多源数据的步行交通设施配置方法研究”(2023NCF001);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20年12月青年教师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z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