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内涵及职业教育培育路径

2024-10-30 00:00:00徐宏伟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工匠精神从古代到当代经历一个逐渐演化发展的过程。在当下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包括职业精神和道德伦理、技术精益求精和创新、专注和全情投入、传承与创新、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等维度。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可从文化理念更新、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实践路径探索。

关键词:工匠精神;历史发展;时代内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5-020-06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

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也体现了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工匠精神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内涵。

在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与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的工艺技术规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手工艺行业的制度汇编的出现,这不仅是技术规范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早期形态的展现。[1]秦汉、唐宋以降,工艺规制文献记载络绎不绝,明中叶以来,工匠开始脱离匠籍身份,建立起以个人或家族招牌为主导的产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声望。[2]这一时期,工匠精神逐渐从技艺传承、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工匠精神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近现代史上的被动退场、新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活跃、新时代作为民族理想与价值选择重登舞台,标志着工匠精神经历了历史性转变。[3]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化理解上,也体现在对其社会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上。

当代,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匠精神再次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4]同时,“双创”视角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解析显示,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此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荣耀感;构建合理的职业回报体制机制,增强工匠精神的社会获得感;通过专业标准的规约与榜样人物的引领,实现“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呈现。

总之,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是一个由古至今、由浅入深的过程。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1.职业精神和道德伦理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它体现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这种精神包括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对工作的热爱、对质量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渴望。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敬业,即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这种精神要求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本职工作当作事业来全身心投入。敬业精07113d561cde9d9fc6d53b5f5f2b56bc神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上,还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强调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精神要求从业者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的完美状态。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是对产品的追求,更是对自身技艺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专注与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专注和创新两个方面。专注是指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和耐心,而创新则是指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这种精神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细节,还要勇于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5]

工匠精神还具有道德伦理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诚实守信:职业道德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这种道德伦理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保持诚信,不弄虚作假,不欺骗客户或同事;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这种道德伦理要求从业者在处理工作事务时,必须坚持原则,做到公平公正,不因私情而影响工作;奉献社会:工匠精神还强调奉献社会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还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热情服务:热情服务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对客户的热情和关怀。这种道德伦理要求从业者在与客户打交道时,要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6]

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伦理维度是相辅相成的。职业精神中的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与创新等要素,是道德伦理中的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和热情服务的具体体现。通过践行这些职业精神和道德伦理,可以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技术精益求精和创新

工匠精神强调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断的创新。这不仅体现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上。工匠精神鼓励个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和技术进步。

工匠精神的技术精益求精和创新维度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极致的品质、精湛的技艺以及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在技术精益求精方面,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的热爱、专注极致和精益求精的态度。[7]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工艺技术的不断精进上。例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的维度结构体系中,匠艺维度特别突出了现代工匠需要具备的信息化、数字化能力,这表明在技术精益求精方面,工匠精神要求工匠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技艺,还要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创新维度方面,工匠精神鼓励工匠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这种创新不仅限于产品和技术的改进,还包括工作方法和生产流程的优化。[8]例如,基于工匠精神的家具产品创新途径探讨中提到,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家具产品创新途径包括个性化、装饰性、和谐搭配、功能性和精致性等方面。这表明工匠精神在创新方面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产品本身的创新,也包括对生产过程和方法的创新。

工匠精神的技术精益求精和创新维度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精益求精要求工匠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创新则要求工匠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需要面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并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表明,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教育体系需要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培养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3.专注和全情投入

工匠精神的专注和全情投入维度是其核心内涵之一,体现了从业者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和坚定信念。这种精神不仅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执着,还要求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每一个细节中,追求极致。这意味着在工作中要能够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以达到技艺的精湛和工作的完美。

首先,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执着专注”,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体现的是拥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背后蕴藏的敬业美德。这种专注不仅仅是对工作的热爱,更是一种内心笃定、耐心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匠精神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其次,全情投入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情投入意味着将所有精力和情感都投入到工作中,达到一种“无我”、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上,还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苛求上。此外,工匠精神还强调对工作的高度认同和敬业乐业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总之,工匠精神的专注和全情投入维度体现了从业者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和坚定信念,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执着,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每一个细节中,追求极致。这种精神不仅是技术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各行各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

4.传承与创新

工匠精神还强调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一方面,它要求尊重和继承传统技艺和经验;另一方面,它也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以推动技术和工艺的发展。

首先,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是相辅相成的。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精湛技艺和职业精神,而现代工匠精神则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9]这种转变体现了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手工时代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适应。其次,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生产上,更在于其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工匠精神蕴含的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等价值观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匠精神也是实现中国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技术创新方面,工匠精神与现代设计创新模式相结合,通过整合知识、技术、文化等要素,实现产品的渐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也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上,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文化传承与人才创新培养来实现。职业教育院校应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5.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对技术和工作的追求,也包含了对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重视。这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意识上。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和和谐双赢等方面,这些都深刻反映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视。

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与认同。这种精神强调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奉献与价值实现,倡导“劳动光荣”和“奉献社会”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尊重劳动成果,工匠精神唤醒了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工匠精神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工匠不仅追求技艺的精湛,还注重对顾客和社会的服务质量,体现出一种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这种精神要求工匠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个人富裕与奉献社会的统一。例如,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关注技术技能的提升,还强调从业人员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工匠精神也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超的技艺技能,还强调其人格的完整性,包括忠诚、敬业乐业、恪尽职守和无私奉献等道德情操。这种精神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生产过程中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完美融合。

6.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团队合作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上。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被赋予了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不仅是对个人技能的提升,也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强调。在中职护理教学团队建设中,通过以大赛、教学、科研为抓手,打造一支敬业乐业、教学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工匠之师团队,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的研究发现,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和重视员工培养对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它体现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上。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就包括了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工程领域中,工匠精神对工作奉献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奉献。此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当代继承的研究也强调了“强力而行”的奉献精神。[10]

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团队合作强调了在共同目标下,通过协作和分工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而奉献精神则强调了对工作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和实践。

三、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职业教育院校如何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科学设计并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方面全面用力。

1.以文化育人理念引领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不仅是对现代产业发展时代要求的回应,更是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追求技术精湛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人文精神。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相结合,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既是教育属性,也是产业属性。这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使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对技能的专注性、对职业的敬畏感和对品质与质量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文化,通过演讲、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尊重职人、崇尚匠心”的精神氛围。

总之,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之文化育人理念更新,需要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元素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契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逻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拓展课,并融入创新创业元素。课程体系应转变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构建专业知识、知识开发与创新、实践技能训练、职业规划与创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注重应用性,强调实践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等作为重点。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中,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开设工匠精神专题系列课程,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源、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并内化工匠精神。此外,教师应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总课时数的较大比例,有实践经验的“工匠”授课占总授课时数的一定比例,学生实训基地的时间也应占总学制时间的一定比例。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是产教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校企深度融合,构建项目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结合课程实验、专项实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企业实践及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注重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通过弘扬《考工记》等传统文化,强化热爱劳动、专注劳动的精神意识。

3.强化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培育的师资队伍保障

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构建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教育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弘扬工匠精神。学校应通过在职培训、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企业中选取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师和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合作,从而建立一支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构成的师资队伍。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院校应探索建立全新的教师任职资格、教学能力、教学成绩及其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制,突出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艺和“匠人”素养,鼓励教师在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等方面有所创新;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聘请兼职教师,并注重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借助典型案例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技能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学校还可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技能展示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工匠精神。

总之,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加强兼职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加强政策支持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培养出精益求精、忠诚敬业且追求卓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强化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存在的不相适应问题,能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为行业培育更多工匠。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包括“订单培养”“工学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这些模式有助于传承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广汽集团的“工匠学院”通过重构与职业院校间的组织关系,强化工学交替实训,凸显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前沿性与普适性优势。然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组织间市场关系的结构性困境、校企合作遭遇的组织不完全理性等问题。[11]此外,政府在促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缺少政策顶层设计,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对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的具体设计。

为了有效推进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多元化拓宽教学体系。其次,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问题,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此外,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以树匠心、立匠德、铸匠魂、砺匠技、育匠人、成匠才为目标,推进产教“双元”协同育人。[12]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行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还能增强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要持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工匠精神所要求的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总之,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培育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加强政策支持和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时代内涵与职业教育培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匠精神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支持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2]夏燕靖.斧工蕴道:“工匠精神”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5):16-27.

[3]朱春艳,赖诗奇.工匠精神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J].长白学刊,2020(03):143-148.

[4]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

[5]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EB/OL].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1-01/18/c_1126994194.htm.

[6]陈洪源,陈焕红.从职业道德角度看工匠精神践行[N]. 光明日报,2021-01-18(15).

[7]苏勇,王茂祥.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及创新驱动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11):65-69.

[8]王靖.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60-62.

[9]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8):54-59.

[10]邓玉菲.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当代继承[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9.

[11]易卓.组织社会学视角下“引教入企”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9(05):134-140.

[12]丁雷,张云峰.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d78b43e5e6d4ff398859cc86fa34985f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22(10):186-188,192.

The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of Craftsmanship and Its Cultivation Pat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Hong-w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Craftsmanship has undergone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Nowadays, it presents new connotations of the times, including dimensions such as professional spirit , moral ethics, pursuit of technical excellence, concentration and devo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humanistic care, teamwork and dedicatio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ship from aspects of concepts update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aculty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guarantee mechanis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Craftsmanship;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4-05-20

作者简介:徐宏伟(1985),男,河北承德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关系、劳动教育。

本文为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一般项目“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EJE210323)和2022年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模式·实践·案例”(项目编号:2022JWZD32)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