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假借多重活动使学生置身文本情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并以柔性的建议和邀请等指引学生真正读完一本名著。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多重活动;《红星照耀中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8-0019-03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名著导读”板块把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体系,希望引导学生实现“从阅读这一篇到阅读那一篇,从阅读单篇到阅读整本书”这一阅读目标。本文以《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论述如何假借多重活动,引导学生真读整本名著。
一、整本书阅读实践背景及教材分析
当前,以考试评价为导向的阅读理念仍在影响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不同特点的名著作品并不能迎合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取向。教师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阅读,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整本书阅读过程的不易控制、不好考查等特点,导致学生真阅读的少,假阅读的多。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设置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阅读内容主要为古诗文,前两个单元分别为有关新闻的活动·探究单元、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单元。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前,教师可归纳涉及这些单元内容的知识技能,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最大程度地避免为读名著而读名著。
二、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及内在要素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内容主要为历史事实。区别于小说跌宕的情节、散文丰沛的情感,纪实作品更倾向于客观地记录与探究历史、陈述事实。结合作品内容发掘更多样的阅读指导点,有利于帮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途径。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的进度设计多重任务,并在阅读的关键节点以活动形式呈现,以推进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共同进阶。
(一)整合课内外阅读情境,实现阅读情感连接
有关脑科学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指出,理解并阻止压力情景下的注意力转移很重要,营造学习的情绪氛围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在整本书阅读指导计划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阅读活动,让学生与名著内容建立情感连接,即让学生了解名著、喜欢名著、阅读名著。
通过调查不同阅读进度的学生发现,能够主动完成《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生基本上都对历史知识、战争事件等感兴趣,那些不阅读、假阅读的学生普遍受语文基础差、阅读环境差、影视作品干扰等影响。只有关心学生的阅读需要,才能让学生置身于自己能适应的阅读情境中,从而产生积极的阅读情绪。
在《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将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图图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人公,让学生以图图的视角参与阅读并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图图读红星”系列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的阅读活动与日常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以进阶阅读的形式,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活动设计一:书名辨析,引读序言。
情境设置: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当其他同学都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图图却在阅读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西行漫记》,你知道图图读的是一本什么书吗?
目标:《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此书的不同版本几乎都在“序言”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辨析书名,引导学生树立读书要读序言的意识,并在探究书名变更历史的过程中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活动设计二:人物评价,尽显风采。
情境设置:在作者笔下,无论是领袖、将帅,还是群众、士兵,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光彩照人,令人不能忘怀。图图班级里正在举行“寻找你心中的那颗红星”活动,假如你是图图,你会做何选择?
目标:沿袭有关新闻的活动·探究单元的表现形式,以评价人物为活动线索,检验学生通读名著后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
《红星照耀中国》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很强的文学性特征,提及的人物中许多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学生之所以认识这些人物主要是因为历史知识的学习,若将这些人物置于生活中去观察,必然会发现其更多鲜活的特点。因此在整合关于回忆性散文和传记读写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人物评价活动,锻炼学生多角度认识人物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并深化学生对纪实作品特点的了解。
活动设计三:时空穿越,时事速递。
情境设置:作者创作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中国”,但他当时并不能将他每天的所见所闻及时播报出来。图图想将他每天阅读到的他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消息的形式写出来,你能指导他吗?
目标:阅读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将名著中的片段改写成消息这一形式,还原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特点,促使学生实践应用所学的新闻读写技能。
时事速递活动将写作消息与名著阅读相融合,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拟写的消息标题与相应的名著目录项的不同,以使学生了解消息标题简洁明了的特点。通过将目录项逐条改写成消息标题的任务,推进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通读。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一般的短文阅读,读者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把握作者的写作逻辑以及书籍的内容等。阅读情境的设置与整合,有利于学生从熟悉的课文阅读过渡到名著阅读,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主动阅读厚重的名著,尽快了解相应的创作逻辑。
(二)整合跨学科知识要素,实现导读方式的转变
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读了多少,还应关注学生是怎样读的和读得怎么样,避免学生只满足于了解情节,不主动落实作品的深度阅读。
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是语文课堂的阅读。温儒敏指出,不关注课外阅读,语文课就是“半截子”的。从细微处积极干预学生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持续深入。
活动设计四:学科融合,焦点探讨。
情境设置: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图图在预习历史教材相关内容时发现其中对西安事变的记载稍简略,他决定带领同学开启一段揭秘之旅。
目标:抓住历史教材内容与名著纪实内容的重合点,整合历史学科学习与文学阅读,实现学科间相互融通。以西安事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了解历史教材记载之外的内容。
方法指导: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教材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师要做好阅读示范,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阅读视野。只有具备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识,才能处理好阅读中“放”与“不放”的关系。“不放”即在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不能让学生的思想及阅读如脱缰的野马。教师在“不放”的阶段可以通过方法指导、阅读交流等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并做好纠偏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实践、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形成有益于终身学习的阅读习惯。“放”则主张学生应在教师指导建立的阅读范式或提供的阅读方法的指引下,进行真正自由的、无功利的阅读活动,并在不断阅读中成长为乐于阅读的终身阅读者。
(三)整合多媒体阅读资源,促进深度阅读思考
阅读的开放性特点提醒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因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而有不同的阅读选择和阅读收获。有效的阅读指导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恰当地进行方法点拨,适时引导阅读交流,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阅读,帮助学生有效规避网络背景下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增加学生的人文积累,还可以指引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活动设计五:信息技术+阅读,比较生成。
情境设置: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后,对“如何对待蒋介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内争论不休。你能根据对相关人物的了解,给作者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吗?
目标:将历史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评价人物,在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的同时,认识到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
学习支架:播放纪录片《档案》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共产党人在面对家国大义和个人情感时的矛盾和抉择。
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对多媒体阅读资源的利用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喜欢以影视欣赏代替文本阅读,以网络片段阅读代替长篇文本阅读等。“信息技术+阅读”具备一定的便利性和生动性,教师要认识到影视改编作品对名著阅读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接受多媒体阅读资源。
比如在导读过程中,设置影视片段与原著片段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影视作品对原著内容所作的修改,会改变原著内容原本想要传达的意思。此外,影视作品中的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和原著中单纯的文字之美,应有区别地去鉴赏。
以影视资源为例。在导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名著中的人物置于影视作品所营造的环境中去认识,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背后,中国共产党人从领导层到普通战士,相关的思想是如何转变的?让学生通过影视脚本完善等活动,深入了解相关人物的决定等。学生只有走进作品,才能用心感受历史人物内心的温度,才能真正将名著读到心里去。
为引导学生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师要不断尝试整合整本书阅读与课文阅读,整合整本书阅读资源与课堂教学资源,不能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之外的独立阅读活动。在阅读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真正读完整本书。
想要让学生具备真读整本书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教师除了要研究作品本身的价值,还要精心设计阅读活动,关注学生阅读素养。要建立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连接,将指令式导读变为建议学生读和邀请学生读的关怀式导读。建议和邀请的前提是教师先深入阅读。率先阅读的教师可以进行阅读示范,可以精选指导策略和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并且通过阅读塑造自己的人格。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市江北新区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农村初中‘启会’教育行动研究”(批准号:jbgh2023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