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俗称“泌尿系结石”,是形成于肾脏并可进入尿管或膀胱的固体结晶物质。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尿路结石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结石形成的过程被称为“尿石病”或“肾石病”。
结石尺寸不一,小型结石肉眼难以看见,而较大的结石直径可达2.5厘米或更长。更大的结石,即所谓的鹿角形结石,几乎可充满整个肾盂和肾盏。结石由尿液中形成晶体的矿物质组成,约85%的结石为草酸钙结石,10%为尿酸结石。
统计数据表明,男性患上尿路结石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肥胖者、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上尿路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
尿路结石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间歇性腰腹部疼痛,疼痛部位通常位于一侧肋骨和髋骨之间,并遍及腹部、放射至会阴。阵痛会逐渐增强,达到顶峰后消退,周期为20~60分钟,疼痛可放射到腹股沟、睾丸或外阴。微小结石可无任何症状。
尿路结石的其他症状还有恶心、呕吐、不安、出汗、尿频、尿急、尿血等,严重者可能引发尿路感染、尿潴留、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关于尿路结石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除了常见的饮水量不足导致形成结石的盐分过于饱和外,可能引发尿路结石风险的因素还因结石成分而异。
钙尿路结石作为最常见的结石类型,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50%的钙结石男性患者和75%的钙结石女性患者受遗传因素影响。尿枸橼酸盐过少也可导致钙尿路结石,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枸橼酸盐可以与参与结石形成的钙相结合,抑制结石形成。
某些疾病也会增加患尿路结石的风险。5%~8%的钙结石由肾小管酸中毒引起,1%~2%的钙结石患者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结节病、维生素D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癌和高尿草酸盐等也都会增加患尿路结石的风险。摄入过多维生素C或嘌呤也会促进结石形成。
尿酸结石的形成与尿液酸度增高(尿pH值<5.5)有关,也与少有的严重高尿酸血症有关。胱氨酸结石仅发生于存在胱氨酸尿症的情况。磷酸铵镁结石主要由尿素分解细菌(如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引起的尿路感染导致。与其他类型的结石不同,磷酸铵镁结石在女性患者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3倍。
药物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质(如茚地那韦、氨苯蝶啶和黄嘌呤)也可引起结石,不过较为罕见。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改变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尿路结石的发生。
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尿路结石的关键。水的大量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水还能够促进尿液的排泄,有助于将有害物质从身体内排出。控制高盐、高蛋白、高糖饮食,适量摄入蔬菜和水果等食物,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这将有助于维持尿液的平衡,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同样对预防结石有益。
如果不幸患上了尿路结石,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不引起症状、尿路梗阻或感染的小结石通常无需治疗,且通常可自行排出体外,也可通过药物辅助排出,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草酸盐溶解剂等。较大的结石(超过5毫米的结石)以及靠近肾脏的结石不太可能自行排出,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尿路镜手术、碎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
尿路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将镜头插入尿道,直接取出尿路结石。此方法适用于尺寸较小、位置较浅的结石,优点为操作简便、恢复快速。
对于较大的尿路结石,可以采用碎石治疗,通过体外或体内碎石器将结石碎裂成小颗粒,然后再排出体外。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尺寸较大、较难排出的结石,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粉碎肾盂或输尿管最上端直径为1厘米或以下的结石。通过外部设备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击碎成小颗粒,然后再排出体外。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恢复快速。
对于特别大、特别顽固的尿路结石,可能需要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来取出结石。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结石尺寸较大、位置较深,碎石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实施的患者。
总之,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尿路结石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