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2024-10-29 00:00吴雨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9期

摘 要:艺术与科技是人类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方式,而这二者之间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为艺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形式、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使得艺术表现语言与媒介语言更为多样。当代艺术中的影像、装置、行为等媒介的实践以及过程性中参与、互动、综合体验、场域扩展等的价值实现,无不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超越。以庞茂琨的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为切入点,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叙述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更为明晰地呈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面对科技发展,如何通过艺术这一形式重新对当下自我和社会意识进行审视。

关键词:庞茂琨;《依玛乌斯的新菜单》;传统;科技;人工智能

首先介绍艺术家庞茂琨的个人情况及其整体艺术的风格、脉络发展,并以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为切入视角,从取材、艺术风格、观念表达等方面对其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进行分析,以对于艺术家的作品中艺术与科技之间关系的呈现形成较为直观的认知。

一、庞茂琨个人介绍及其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

(一)庞茂琨个人介绍

庞茂琨是当代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其以传统古典油画的技法闻名于当代艺术界,在1983年所创作的油画作品《苹果熟了》(图1),30年后的今天依然为人所讨论。多年来,庞茂琨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下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于社会现实中,在建构个人化语言以及风格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中国油画的精神品格,更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时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30年来,庞茂琨的艺术创作也随时代而不断创新,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80代初的“庞茂琨画的”转变为当下的“庞茂琨的画”,也得益于其将个人化的视角、当下所处的状态与自身的艺术创作紧密联系起来。正如庞茂琨自己所述,当代艺术的所谓“当代”,并非是对新近才出现的艺术创作手段与媒介的迷恋,而是对当下时代情绪的体悟与表达。今天科技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令我们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与困惑交织的状态。虽然其艺术语言与形式依旧为古典油画,但已完成了从“鲁本斯时代”到“庞茂琨时代”的转变[1]。

(二)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艺术风格的阐述

庞茂琨的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图2)是创作于2017年的油400dc453644ae6443614c70856d0e5608a352d0c21ab2fee1981bfe7dd2dc8cb画作品。该作品原型是卡拉瓦乔在文艺复兴晚期、接近巴洛克时期的经典油画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图3),这件作品内容取材于一个基督教故事,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后不久又复活,傍晚时分,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叫以马忤斯的小村庄的一个小餐馆里,门徒们突然发现原来与他们共餐的陌生男子正是复活的耶稣。画面上表现的正是门徒发现男子就是复活的耶稣时,那充满戏剧性的瞬间。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以剧场性的灯光照明、戏剧性的动作描绘了画中的人物都围坐在一个桌子旁边,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桌子的附近弥漫着光芒,耶稣坐在靠里的桌子边,他穿着醒目的红色衣服,外面披着白色的披风,正举着右手给大家讲着话。在画面中,静物形象如肖像一般,与复活的基督、诧异的门徒交错缠绕在一起。装满水果的篮子和初熟的水果以其在丧葬艺术中不朽的含义,强烈表明了与复活的象征性关联[2]。画中除了人物的表情非常丰富之外,其精彩的静物描绘也增强了这一刻的转瞬即逝性,无论是玻璃杯、陶器,还是面包、水果、水果篮和盘中的烤鸡等,其画法及精湛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庞茂琨的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恰好与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相对应。在《以马忤斯的晚餐》这件经典作品中,卡拉瓦乔在耶稣复活以后的晚餐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恰好和我们这个时代要面临的问题产生对照,特别是与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未来智能科技时代提出的问题,存在一些对应关系。

在《依玛乌斯的新菜单》中,庞茂琨把原画桌上的水果及果篮都去除,并用一个二维码替代。如果扫一扫这个二维码,会打开由艺术家个人所创作的 “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诸多思考”影像短片。在短片中,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机器人是否和人一样具有感受、情感以及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其关键点在于,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比人更聪明,会反制于人,但是它有没有人类真正的自我意识?因为人的器官这些都可以替换,可以换成机器的,但是人的器官被替换后,还是不是以前那个完整的人?包括人的意识是不是还存在、是否还具备统一性?这是个问题,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困惑,还是一种期待?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境?这呈现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这张历史的经典名作,庞茂琨提出今天我们的问题,并把它进行折叠、重叠,从而探讨人类面对未来的问题。

同时,这件作品的展出方式为观众提供了可介入作品的剧场式场景(图4),观众可以同时走上“舞台”,在作品前落座合影,形成与作品之间产生的“再创作”。在布展的方式上营造了剧场一样的环境,在总体上是一个舞台的概念。从美术史或者整个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看,形式与观念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形式包括跨界的扩展,有可能突破一些学科的边界,对综合的艺术门类进行扩展。在表达不同于以往的思想观念时,作品也必须突破以前的框架结构和形式语言。

二、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中的科技语言

艺术家庞茂琨的艺术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融合了文艺复兴晚期至巴洛克艺术之间的古典油画传统与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全新表达媒介,逐步形成了实景与虚构交融、历史与当下交织的艺术样貌,而这无疑体现了这个视觉文化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首先回溯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影响进行讨论,从而更为完整呈现对这一问题的思索。

(一)21世纪科技的发展背景概述

艺术总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基于人类对透视学、解剖学的认识,绘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19世纪后期,人们对光学的研究和掌握,促成了印象派的兴起;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后现代艺术形成了多元实践的新格局。而今,人类已进入到一个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高新科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更以不可阻挡的步伐推动着艺术观念的更新,以及媒介和方法的拓展。21世纪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实践。同时,科技也伴随着人类劳动生产积累的经验总结不断发展,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到20世纪中期出现的电子信息技术,再到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传媒技术,科技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而在劳动技术中所产生的文化和艺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内涵或外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改变。

(二)科技在《依玛乌斯的新菜单》中的应用

在艺术作品《依玛乌斯的新菜单》中,除了加入二维码这一视觉符号语言之外,关键点还在于影片中所探讨的内容: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比人更聪明,会反制于人,但其是否具备人的自我意识?人的器官可以替换成机器,但替换后是否还是一个完整的人,或是否还具备以前那个完整的人的意识?其中都呈现了科技背后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艺术家通过对历史经典名作的重新创作,提出今天的问题,并把二者进行折叠、重叠,从而探讨人类在未来科技发展下面对的问题。

此外,艺术家对于古典绘画作品的重新阐释也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性的理解与认知,而是将过去传统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再与画面中的历史对象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理解历史的真实。

(三)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的思索

艺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诸多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创新和发展始终应以人为出发点。其核心为艺术作品,即精神文化产品,并且是为满足人类高层次审美需求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当代艺术中的影像、装置、行为等媒介的实践以及过程性中的参与、互动、综合体验、场域扩展等的价值实现,无不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超越。

当然,艺术也以它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激发着科技的革新与进步,引导着科技的广泛利用与开发,从而成就高科技、新技术的多维突破。因此,艺术与科技两种不一样的改造世界的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方法,在交融与共生中推动着人类的社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

对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来讲,其不仅仅是对过去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反对,而是结合科技与当下社会和文化相适应所产生新的艺术内容和表达形式[5]。艺术家在个人创作中所呈现的时间、空间、叙事以及图像,在与科技结合的同时重新组织语言秩序,从而帮助观者去理解过去与现在的真实,而由艺术家所制造的艺术语言表达,也为其自身和观者提供了全新思考的方向。

三、结语

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传统不是“仅限于追随前一代”,也不是“仅限于盲目地或者胆怯地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界点上,不能仅仅追随或者墨守前代成功的方法,而要融入当下的新技术、新媒介,由此科技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显得更加迫切。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形式、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使得艺术表现语言与媒介语言更为多样,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对于艺术家而言,其需要以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此时此地的坐标为基点,并背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面对未来科技无尽发展及观念变换的背景下,有自身无限的fc5ugJFrMeDIX2J+0PfxtVS9fI8YOPGLrObATSvEAV0=发展与选择。而艺术史本身就是一个可供源源不断吸取的重要资源,不仅提供了艺术生成本身的重要原色及艺术演进的重要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各观念演进的思考范本。

此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变革的时期,人类社会也迅速迈向了智能时代,其突出表现在带有认知、预测和决策功能的人工智能算法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场景之中[6]。这也使得艺术在创作表达上呈现出多样态。然而,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与信息爆炸,并且新的信息技术、伦理秩序尚未建立完成的时代下,重新思考社会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表达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对更加富有挑战性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积极构建智能社会的秩序,并且通过艺术这一形式重新对当下自我和社会意识进行审视。

参考文献:

[1]宋健.庞茂琨油画艺术略论[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

[2]李秋实.初熟的果子:论《以马忤斯的晚餐》中的水果篮[J].东方艺术,2011(19):162-163.

[3]魏安惠.科技发展下的中国当代油画[J].收藏与投资,2022(4):109-111.

[4]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观点新阐述[J].政策瞭望,2022(11):35-39.

[5]俞可.置换景观:读庞茂琨新作[J].艺术·生活,2010(6):17-18.

[6]张兆翔,张吉豫,谭铁牛.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1):1 270-1 277.

作者简介:

吴雨桐,硕士,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