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体系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29 00:00:00刘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9期

摘 要:色彩作为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画面的最终呈现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中国画色彩体系背后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更对绘画作品的意义传达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工笔画教学中,应该引导教师加强对色彩教学的重视,总结学生在工笔画学习和创作实践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在工笔画创作中将色彩体系理论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色彩体系;工笔画;教学;创作实践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其中,色彩作为绘画的要素之一,对画面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中的岩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帛画、绢本绘画、纸本绘画等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美学思想,且色彩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完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工笔画逐渐受到西方色彩体系的影响,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体系和美学思想依旧对现代工笔画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工笔画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中国画色彩体系的演变

(一)早期的丹青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美学体系,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绘画。在中国绘画发展早期,人们已经对色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结合材料、技法、审美以及美学思想,形成了一套相对合理的色彩体系。这一点在中国早期岩画中已有体现。

我国古代绘画又称“丹青”,可见早期的中国画极重视色彩。中国画色彩在汉代以前,以青、赤、黑、白、黄为主,这五色中又以黑、红色调为主。在中国艺术史中,丹与青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二者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构建了具有对比性的象征性色彩体系。在中国的壁画、绢本绘画、纸本绘画、彩塑等艺术形式中,“赤色为正色”的观点被普遍认可,由此赤色在中国艺术中的运用变得广泛。除丹外,青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颜色体系,最初代表的是整个蓝绿色系。在传统哲学与美学指导下形成的色彩系统,从精神层面及精神本源上构建了中国画色彩的美学高度。

西汉时期的帛画是目前相对较早可以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色彩体系的艺术形式。帛画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人和世界关系的认知,还展示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对颜色的认识。从目前发掘出的西汉帛画来看,其艺术表现形式以重彩为主,使用了大量的矿物色,且颜色得以保存至今。在技法上,帛画中线的运用非常巧妙,其勾线填色的方式与后世的绘画方法已经有共通之处。在这之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尽管矿物颜料制成技术不断发展,同种矿石可以做出更多的颜+jW7xqnr9l3VZT8AnqnL7rmOUg4O6dUsUbh5php5+5M=色层次,但是矿石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另外,不同矿区产出的同一类矿石的颜色不同、矿石的纯净度有差异等因素,导致同一种颜色在表现上略有差异,但是颜色的组合关系、设色原理依旧是同宗同源的。在染法上,帛画的作者不但用颜色的反差来展示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关系,而且使用了分染的方式表现形体与体积,并和其他的空间、主体加以区分。除表现空间外,不同的颜色还可以用来表现不同寓意及不同哲学概念的区别,如将帛画中的元素所用的颜色加以归类,则可以看到同类元素在颜色使用上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二)自山水画开始的青绿色彩体系

山水画自东晋开始逐渐兴起,在唐代时风格与技法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水平。唐代有名的山水画家众多,其中,王维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最为著名。朱景玄于《唐朝名画录》对李思训有所评价,认为他是“国朝山水第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李思训的作品说,“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思训和李昭道的山水作品在用线和色彩上有独特之处,以线勾勒山形轮廓,且设色明亮,这也是青绿山水本身具有的特点。青绿色彩体系的山水画在唐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样式,从唐代壁画的风格当中也可以看到青绿山水样式带来的影响。之后的宋元至明清一直也都有青绿山水的表现样式,一直延续以青、绿为主的色彩体系,虽与唐人的风格气息不同,画风差距明显,但在色彩关系及矿物色的使用上还是保留了唐代青绿山水的特点。

青绿的色彩体系不仅存在于卷轴绘画之中,在壁画中也有大量运用。前文提到李思训、李昭道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同时期的壁画作品,其实不仅如此,整个唐朝的青绿山水风格对之后壁画创作所用的色彩也是有深远影响的。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绿色颜料的使用,但是装饰感较强,且技法不够纯熟,画面中峰峦、山崖、树石以及天与水等颜色相对应的色彩体系到了唐代才逐步走向成熟。如敦煌壁画中,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山水画具有比较强的装饰性,到了隋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有一些装饰性的影子,但是在绘画方法上已经开始通过颜色层次来表示山石的空间关系和质感。至唐代,壁画中的山水就以青绿色为主,如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的山水就大面积使用石绿色,体现了春天的气息,画面中还以白色描绘梨花、以红色描绘桃花,人物服饰以红色为主,在青绿色山水中显得非常突出,画面色彩非常统一,单一色系变化丰富。再如第172窟中的山水部分,色彩上采用了对比强烈的红色与绿色,使得画面气氛活跃。水波部分以石青色加以渲染,描绘了波光的质感,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看到与前代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另外,细观莫高窟第45窟、第148窟、第320窟中的山水壁画,可见创作者对石青、石绿、赭石、土红等颜料已经可以熟练运用,以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岩石的阴阳两面和山脉转折等效果,这都是创作者长期实践得出的用色经验。

(三)自文人画开始的水墨色彩体系

宋代开始,文人画逐渐兴起,山水画的色彩体系也从以青绿为主向水墨转变。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再至唐代,中国绘画均以重彩为主,直至唐宋期间,从审美到技法,青绿设色逐渐向墨色运用转化,以水墨为主的色彩体系渐渐成了山水画的主流色调。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阐释过这样一个观点,即画从“六朝浓艳”发展到唐代,已是“唤烂而求备,错乱而无旨”,由此他提出:“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段文字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张彦远对于以墨代色的看法与观点。五代荆浩所著的《笔法记》提到:“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这句话在后世史论学家的理论中引用甚广,它阐明了山水画在唐代晚期开始至宋代从青绿过渡到水墨的事实。徐复观在其所著《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到:“中国的艺术精神,可说由唐代水墨淡彩山水的出现而完成了它自身性格所要求的形式。但水墨和淡彩山水画发展的高峰,乃出现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百余年间的北宋时代。”通过回望中国美术史,我们可以发现,自宋代开始,水墨色彩样式已经成为山水画的主流,且不止于山水画,而后在花鸟画和人物画中仅以水墨色彩出现的样式也越来越常见。

文人画常常体现的是文人超然物外的世界观,书法对于绘画的影响在此时凸显出来。绘画笔墨语言与书法用笔的相通性体现在绘画墨色和书法墨色的变化上,水与墨的交融,让以墨为主的色彩体系产生了更多的层次变化。五代至宋代开始,“运墨而五色具”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广泛实践,宋代以来文人画的影响逐渐变大,水墨为主的色彩体系也随着文人画的势大而提升了影响力。唐中后期水墨色彩体系的兴盛,并不是对传统石色体系的否定,而是文人对颜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是文化诉求发生改变,并结合笔墨实践共同造就的结果。

其实,在技法上,水墨色彩体系、青绿色彩体系和丹青色彩体系之间有诸多相通性,在造型塑造方法、分染的方式上更是一种传承,因此这些看似不同的色彩体系实则在内部是互通的,拥有传承关系,并且相互借鉴。这一点不论是在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中都有体现。

二、工笔画教学中的中国画色彩体系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史中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艺术样式,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工笔画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它的身上一定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影子、美学思想、绘画技法。它能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证明它有着不断更新、不断进化、不断完善的自适应能力,这是现今我们能吸收艺术养分的宝贵资源。工笔画不断发展的艺术传统应当继续保持。

(一)中国画的色彩体系在工笔画教学中的意义

中国画的色彩体系是工笔画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中国画色彩体系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现代工笔画教学的影响极大,对学生的创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中国画色彩体系不仅包含工笔画创作中色彩运用的基本规律,其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和设色原理更是对工笔画设色的历史性总结,因此其对高校中的工笔画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为学生的基础创作提供用色思路。专业教师将这种传统用色理念融入工笔画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传统色彩所代表的精神内涵、设色原理以及技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中国画的色彩之美,培养学生对颜色的审美认识,同时提升审美水平,由此达到让学生将传统中国画色彩结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这一点对于高校工笔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画的色彩体系中包含的中国人的哲学观、世界观以及虚实变化、主次转换等美学理念,深刻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广博与深刻。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色彩体系在讲求尊重现实、尊重客观物象的同时,还兼顾将墨色与石色、水色相结合,这一过程就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画面需要和个人的审美特点,主观调配画面的颜色关系与比例结构,以达到画面和谐的目的。工笔画专业的学生可以将传统色彩体系与设色原理作为基础,结合现代颜料,思考并展开创作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便可以学会统筹安排画面整体的颜色布局,使得局部服从于整体,让创作更加和谐,画面用色氛围感更强,充分展现颜色在工笔创作中的表现力。

(二)高校工笔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KxTZRcdyJJy0IN+LEWWIUBpCOQKEMgWd3qx1jR4b0VY=

在目前工笔画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高校教师。该问题具体表现为色彩比例不协调导致色彩关系不明确、不和谐,颜色使用不准确,以及调色不到位等。经过讨论研究发现,究其原因,是在基础教学中部分教师多注重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以传统水墨技法分析和意境理解为主,对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及颜色关系的处理重视不足。另外,一些教师在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毫无规划地引入了西画色彩体系相关知识,介绍了一些西方对颜色的观察方式,致使学生一时间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出现了用色混乱的现象,且不能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根据画面选取更加适合的颜色运用于创作之中。

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工笔画的教学思路也应当与时俱进。如今可见的颜料和种类相较古时候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导致现代工笔画与传统工笔画的设色、技法和最终呈现面貌产生了很多不同。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化学颜料的进步,这为中国画色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面对发展迅速、系列如此之多的颜色,部分学生对其的认识存在不足,在创作中对颜色的选用受传统思维的约束,只能对颜料做出不太精确的简单调和,且在调色的过程中对调色技巧掌握不牢,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多进行创作实践。在此期间,每面临调色问题,就需要教师结合中国画色彩体系的发展逻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三、结语

充分继承中国绘画史中的优秀形式与思想,并与现代中国工笔画语境相结合,开创新语言,是现代中国工笔画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源泉。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而言,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但不能仅以表达个性为宗旨,也应当让中国传统语言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并能够连通国际艺术,让世界看到中国工笔画。因此现代工笔画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及不同的审美特点,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教学思路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讲清楚设色技法和色彩原理,更要让学生明白用色逻辑和背后的美学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工笔画创作实践中少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和画面用色混乱的问题,由此可以更好地独立完成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

[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4]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哈建军,李元寿.钦定四库全书[M].北京:线装书局,2021.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0]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刘潇,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