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历克斯·卡茨绘画创作的形式与美感探析

2024-10-29 00:00:00郁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9期

摘 要:阿历克斯·卡茨是20世纪后期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画家之一。通过分析其画面中光线色域和平面图形两大普遍特征,来探讨其绘画创作中形式与美感的融合,并感知画家在作画时饱含热枕的精神心绪,揭示其美学价值与对现当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阿历克斯·卡茨;光线色域;平面图形;形式与美感

一、光线色域的东方意韵营构

在画家阿历克斯·卡茨的艺术理念中,其认为绘画范畴中最神秘的莫过于表象,这意在说画者要通过创作的客体表象参透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从而对其进行艺术再现的升华。光为世间物类的万象之宗,可以照见一切客观事物的外表,因此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感和时间在刹那间的流逝感,能够生成物象当中光线色域部分的视觉感知并为画面带来陌生疏离感,所以也就有了光线与自然万类物象之间形式美感的神妙转换。

首先,卡茨在绘画创作中常常选择身边的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来进行写生创作,多找寻瞬间光线条件下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为载体。在选用素材之初,卡茨就开始用形式的眼睛去捕捉客观对象当中潜在的由光线色域所带来的形式韵律感,去构架画面当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进而生成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所追求营构出的光线色域的东方意韵美感。如卡茨在1966年所绘作品《沙滩风景》,呈现出母与子题材的海滩午后光景,画面在二维空间形态中进行了艺术形式的趣味探索。从光线色域可见,光亮面在黄衣服男孩和后方女士的右侧,形成亮部白形区域的抽象图形概括,而斜侧的白云增添了形式节奏关系。黑形从女士头发竖向往下至男孩后背处,再加上远方横向的条状图形草丛,这两部分图形交织后,将画面的重心以“十字架图式”稳定。灰形则是天空海岸和人物脸部的暗面。画面整体是一组黄蓝互补的色彩关系,还有岸边几个人物形象的安排,是为了使整体关系达到力均平等所增设的色彩平衡效果。

其次,根据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讲的“有意味的形式”,卡茨的绘画创作突出画面中美感之所在。“有意味的形式”体现在作品当中,则是画家以表现的真实,来简化概括瞬时光线照射下客观对象所生成光线色域部分的抽象几何形状与点、线、面之间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再加上卡茨平涂的手法、清晰的笔触质感和肌理细节的运动方向,从而通过第一视觉的心理感受产生并达到艺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这些都是东方意蕴生成中感性与理性互为转化的形式与美感。如卡茨2019年所绘作品《树》,光感十足并交相辉映,给人以气韵生动之感,且平面图形明确,色彩对比强烈,在光线色域之间的紧密交织中呈现出向外放射式图形势象感受,画面空间好似在无边无际中延伸。又如2020年所绘作品《黄色的树1》,画面在大面积光线色域中,形成了以亮黄为主基调的平面图形,此为白形,面积较大且起到统一画面色调的作用。其中,白形里穿插了几个蓝色点状圆形为天空,其与树叶的土黄以点成团状的效果为画面的灰形,在这里的点起着丰富画面美感和引起观者视觉形式意味的效果。从中可窥见这种效果的达成,与画家作画过程中感悟精神心绪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必须要找到表达光、影和动势的规律和秘诀。”而黑形是用几根长条似的平面图形来表示树的枝干,总体呈现向外的放射状,使画面有无限延伸感。

最后,光线色域中用色彩的差异对比关系来冲击观者视觉并生成情感体验,也是带来画面意蕴美感之所在。卡茨在个展视频记录访谈中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外表更神秘。正如光辉达于天下,能赋予自然万物以超然知性的神秘能量,并引人注目深思,带来发掘其本质的感悟与精神心绪的力量。在光线照射的形状区域下,其中“色块越大,色彩就越有力。塞尚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两公斤蓝色比一公斤蓝色蓝得多。这话完全是真理。高更喜欢引用这句话,也遵循这句话的原则,马蒂斯也是如此”。可见,卡茨的绘画创作也依循此原则,画面中整体多呈现大色块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色彩关系的配置中均融入画家的精神心绪,将色彩中所生成的情感体验与“有意味的形式”相结合,二者共同营构出光线色域的东方意蕴美感。

二、平面图形的空间生成建构

首先,卡茨的绘画创作总体以具象表现的方式呈现,这更忠实于反映客观的现实世界。在实践过程中,画家先对绘画空间形态进行主观判断和取舍选择,确定了以二维空间形态为主的表现形态特征,把平面图形作为支撑画面的造形骨架,这个平面图形的抽象结构则存在于画家的无意识和画面的底层逻辑中。卡茨在1972年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蓝雨伞》,画面当中对平面图形中黑白灰的关系设计尤为精到。雨伞底部的重色杆至头发延至眉毛、眼睛和外套为画面黑形部分,雨伞内侧及发巾和嘴巴是灰形部分,背景和伞顶面及脸为白形部分。画面黑白灰图形面积分布井然有序。重色外套放在中下方,更容易对画面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再加以伞杆黑形支撑,其上方雨伞底面几根向外延的条状黑形搭配作呼应,形成画面整体上视觉稳定的效果。

其次,这就如同英国著名美学家罗杰·弗莱在其著作《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中提到的,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在建立他艺术法则时提出的“自然平行观”。书中的德国学者阿德里亚尼在评论塞尚时讲道:“他设法与自然一致地工作,而不是拷贝自然,从而创造了带有他自身逻辑的图画结构。由于他对自然的观察充满了移情,对艺术传统又了如指掌,他就能重建自然的形式和结构,并且创造一种与大自然的现实相对等的图画现实。”此艺术评论深刻揭示了塞尚的“自然平行观”,即是一种由他自身强烈的知性和感知而生成的三维转二维半空间形态当中的平面图形的抽象建构,这也为当时西画的现代主义打开了新的出路。于此,可观卡茨绘画创作中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生成建构,能够使画面图式中物象的外轮廓清晰肯定,可以明确区分画面中人物与景物、人物与场景之间的图底关系,并使客观对象产生准确的轮廓方圆图形特征,且明显让视觉感知到画面中正负形的鲜明和二维空间形态的存在。如其2020年所绘作品《蓝树2》,画面中把原本真实的树枝干都抽取简化为平面图形。其中,包括了白形部分为树干的亮面,灰形部分为天空,黑形部分是更简洁概括的几笔树枝干。用条状图形来暗示光影色域部分,好似有焦灼之感,将其视为树的明暗面。树干由宽大而轻盈的平面几何长条状形一气呵成,笔势走向极为轻快,而画面也依旧显得沉着稳定。

最后,卡茨的“造形之目”和平面图形的黑白灰分布意识,再加入理性与感性的思考,还有如塞尚一样的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意识中产生的“平形自然观”,用强烈的知性去洞察画面中一切可能潜在的几何形状平面图形,从而建立画面的抽象形式及异质同构关系,并在“简化的抽象图形里,注入感情,形成意味,达到造型的终极目的”,感悟创作者的精神心绪。卡茨绘画创作中平面图形的气质特征,存在于画家的审美意识当中,并将此作为画面中的基本图像语言,后将画面的平面图形中再配置以色彩和笔触肌理,即完成色面造形的创作方式,而色面造形即是先以平面图形来支撑画面最底层的造形骨架。之后,又可在卡茨画面中平面图形的黑白灰关系中发现其对画面的联想与再衍生及变换与再创造,还有其对整体有秩序的“预先设计”,从而完成绘画创作。

三、形式与美感的融合

首先,卡茨在作画时认为要“跟随自己的直觉去画”,因此,他常常用快于想法、画笔先行的形式去即时作画。最使接受者动容的,便是其在意识完全自由的状态下所描绘的那瞬时光线照射下自然流露出的霎那景色,即时光流逝的一瞬间可将客体形象转化为光线色域的永恒呈现,也是形式与美感的完美融合。如在卡茨1974年所创绘画作品《卡茨的周二午后》中,记录了画家与朋友们在午后互相齐聚画室,似乎正在辩论某个艺术问题的“现在时”中富于光线色域的场景。光所照到衣服亮面和发顶亮面的位置及墙面均为光线色域部分,也即是平面图形的白形部分,黑形部分是人物的头发暗面、外套暗面和领带,灰形为窗户框架和右墙所挂的画及人物面部和人物里侧衬衫,画面整体上对平面图形的黑、白、灰区分明朗,形式与美感的融合也自然契合。

其次,卡茨在1977年所绘作品《地方》中,一方面,画面在“预先设计”中已计划好了对绘画创作中光线色域与平面图形的分布安排,其首先借以伦勃朗式黑影强光使画面光感增强,后抽离景深表现平面性,这也更符合现代性艺术特征中形式与美感融合的规律。另一方面,画面造形骨架是由人物形象的外轮廓线条连成倒梯形状的平面图形组织建构起来的。带有外廓型势象特征为“图”,反之,重色负形为背景“底”,此为画面中的“图底关系”。就画面中的空间关系表现,则是以人物前后之间的层叠遮挡关系来暗示图底关系的。其中,整体的黑白灰平面图形互相嵌合且分布得当,为画面带来了稳定秩序与形式美感。光线色域部分的形状分布,已被画家“形式之目”有序熟练地编排组织穿插进人物形象的面庞及衣饰明暗表现中,整体势象贯通有序,引导观者的视觉流向,并赋予了图像的自主性。

此外,卡茨善于捕捉客观物象当下的光线色域及平面图形之间产生的交互律动关系,如此,便能够使品读者在他的画幅面前深深地被一种纯化的诗意之象和无念的灵韵之感所打动。纯化的诗意之象指具有一种诗画的精神品质,无念的灵韵之感即是指画家心无旁骛创作出真诚之画。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也必然体现出画家感悟精神心绪的情绪体验状态和其作品格调的质朴淳真与自然脱俗,从而见其画面品质上的至真至诚并映照出画家的心性宁静清和。如在卡茨1975年所绘的作品《伊斯伯勒渡口》中,画面强烈的光影对比形成人与场景之间有意味的光线色域形式美感,其以平面化压缩体积的方式,将客体形象处理成每块抽象平面图形,而画面黑白灰图形的分配,是根据整体空间形态所需及图式的力均平衡来决定的。其中,黑形为前方人物的头发、眉毛和眼睛,左边人物的领口及裤子,还有扶手暗面和海面,总体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灰形是人物衣服的暗面、走廊和天空,其色彩黄蓝的互补中和了整体色调;白形为人物面部、衣服、扶手的亮面,其作用为串联画面,带来气韵生动的意蕴感。总体来看,画面中的二维空间形态所呈现出的无限性与时间上留有瞬时存在的永恒感,这正是为“所谓‘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而这幅作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光线色域与平面图形之间形式与美感的融合。

最后,像这种烂熟于胸的绘画创作能力,似乎源自画家卡茨已“由技入道”达“道术合一”的境界,因此“胸有成竹”。如卡茨在1977年所作具有典型代表性作品《圆山》,画面能够明确呈现出光线色域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分布关系,由人物动态所产生的S型环转图式在画面中清晰得见。其光线色域被分布在所有被阳光照射到的亮面区域左上方,其中有最前方白衬衫人物和着蓝泳衣人物的背部、最前方人物大腿的上部区域和右边两个人物的胳膊为亮面,还有最右侧人物手里拿的杂志的亮面以及暖色沙滩表面的亮部,且这些也均为白形部分在整体图式上的串联。所有人物的头发、左后方山坡和沙滩上的重色椭圆土堆,还有前方人物红短裤为黑形部分,起到了稳定画面重心的作用。天空、远山海岸和衣服暗面、人物皮肤的暗面及左边人物的帽檐均为灰形部分。就此,所有平面图形与光线色域互相嵌合、相得益彰,形成有序编排后的画面形式与美感。

四、结语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艺术潮流中心纽约,卡茨从没想过在那个不同流派迅速更新迭衍的纷繁时期随波逐流,他只想要寓居一隅,安心专注于自己的画事。正如他曾言“现实派从不明白我,抽象派亦不明白我,所以我就处于两者之间”,画家一心探寻现当代绘画创作的具象表现形式。迄今为止,卡茨的艺术风格语境始终没有离开他对瞬时光线色域的捕捉和对平面图形的不断衍变与尝试,力求达到涵蕴诗意格调的形式与美感之融合。这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学术价值,更使鉴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之力量,亦为笔者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静.大师的手稿:亚历克斯·卡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

[2]刘悦.绘画形式语言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盖福德,霍克尼.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M].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

[5]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6]胡明哲.造形与形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7]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郁都,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