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人物画中的线意志探析

2024-10-29 00:00:00余城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9期

摘 要:冯远作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代表,其人物画中的线意志展现出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刻文化意蕴,因此聚焦于冯远人物画的线意志,旨在阐释其在线条运用上的独特造诣及对传统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贡献。从线意志的理论基础出发,梳理冯远人物画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通过分析冯远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与创新,探讨其在现代艺术视角下的线条语言,进而解析画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与思想传达。冯远的线意志不仅展现线条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更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哲思。其艺术实践丰富了当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助力。

关键词:冯远;水墨人物画;线意志

一、线意志与冯远人物画概述

(一)线意志的理论基础

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曾提出“艺术意志”这一重要概念,它是风格学派对艺术史研究在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艺术意志”被理解为一种独立于客体对象和艺术创作范式的内心要求或冲动。德国艺术史学家威廉·沃林格在李格尔的基础上提出“形式意志”的概念,他将“艺术意志”理解为一种先于艺术作品存在并与客体对象无关的“潜在的内心需求”,强调“艺术意志”中包含与反映的人的心理需求。其中,意志是一种内在的、创造性的驱动力,它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体现艺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线意志并非一个广泛认知的具有明确官方定义的学术术语,而是在中国画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理论概念。从古代的顾恺之、吴道子到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他们都对线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为线意志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理论支撑。林若熹在《中国画线意志》中通过作品和理论,深入探讨了线在中国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所承载的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线意志理论框架。

线意志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线条这一媒介所展现的内在精神追求和表现力,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以及文化积淀与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在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中国画中,线意志的体现尤为突出,线条的粗细、曲直、浓淡变化,无不映射着艺术家的情感波动、审美取向与文化底蕴。冯远作为当代中国画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线意志。他的线条语言既延续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风格。通过线条的运用,冯远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展现出他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二)冯远人物画的艺术演进

冯远,1952年生于上海,其艺术生涯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历经多阶段蜕变,展现了其线意志艺术哲思的深邃探索与创新实践。早期,冯远严格遵循古典中国画范式,在笔墨技法方面精研古法,线条运用追求形神兼备,传统韵味浓厚,彰显了对传统艺术精髓的深刻理解。

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后师从方增先,对冯远的艺术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使其得以于传统基石上绽放异彩。他突破既有框架,线条运用趋于自由多变,既保留了古典之韵,又融入了个性情感与哲学思辨,使作品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作品不再局限于物象表层的描绘,而是深入探索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实现了从“形”到“神”的跨越。其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至成熟阶段,冯远的艺术创作达到新境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他巧妙融合传统笔墨精髓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艺术语言。线条运用上,其保留了传统的韵味与深度,融入了现代艺术的简洁与力量,形成了丰富而多变的线条体系。冯远的人物画在精准捕捉物象形态与质感的同时,以线条为媒介,深刻传达思想情感与人生哲思,体现了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

二、线意志在冯远人物画中的体现

(一)冯远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深厚土壤中,线条作为核心造型元素,承载着力度、韵律与节奏的审美追求。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明确标定了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而后世苏轼、黄公望、赵孟頫等大师,更是以精湛的线条技法与笔墨修养而闻名。冯远作为当代画坛的杰出代表,其艺术探索始于对传统笔墨技法的深刻领悟与扎实掌握。他深谙唐宋以降的绘画精髓,尤其在线条运用上展现出卓越的才华,通过线条的细腻变化,精准捕捉人物形神,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冯远的艺术实践是对传统技法深刻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并未拘泥于传统线条的单一表达,而是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使线条在其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方面,他的线条具有多样性,细线、粗线、断线、飞白等多元并存,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与表现力;另一方面,他巧妙融合笔墨,通过墨色的浓淡交织与线条的疏密错落,构建层次丰富、变化万千的视觉效果。另外,冯远在空间表现上亦有所建树,利用线条的虚实转换与空间布局的精妙安排,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使作品具备立体效果与生命张力。

(二)现代艺术视角下的冯远人物画线条语言

在现代艺术浪潮的冲击下,线条作为艺术表达的基本元素,其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现代艺术巨匠,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开创了线条艺术的新局面,赋予线条超越造型的表现意义和精神内涵。冯远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根基,吸收现代艺术精华,融合中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线条语言。他的线条语言具有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和动感、抽象与写实结合三个现代性特征。冯远以凝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神韵,展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与视觉冲击。同时,他巧妙运用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等变化,营造出富有韵律与动感的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层次。冯远人物画中既有写实的细节描绘,又有抽象的线条运用,形成了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形式探索和创新精神。

冯远人物画中的线条是形态塑造的媒介,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他通过线条的灵活运用,精准捕捉人物的外在特征,深刻揭示其内在情感与精神世界。线条的柔和与刚劲、流畅与断续,都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表现温柔、慈爱的母亲形象时,他常用柔和流畅的线条;在表现刚毅、坚强的英雄形象时,则运用刚劲有力的线条。冯远人物画中的线条既是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与拓展,也是对现代艺术语言的创新与实验,其独特的艺术实践,为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范例。

(三)冯远人物画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传达

“人是作品的第一要义;人的主题在作品中所处的核心位置毋庸置疑,明确、简洁”,在现代许多人物画家重形式、笔墨而轻主题“人”的情况下,冯远始终强调人性与情感的表达。他的线条在描绘人物外在形态的基础上,深入传达其内在情感与精神,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学,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视角。冯远对人物画线条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展现了独特的线意志。他通过线条的细腻变化与布局,展现形式美感与情感深度的和谐统一,保留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髓,且融合西方素描的严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作品既具古典韵味又富时代感。

冯远的人物画往往通过精妙的线条与墨色变化,传达出人物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如《秦嬴政称帝庆典图》中的秦始皇,通过夸张的造型与符号化的处理,展现出帝王的威严与气度,蕴含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而在描绘普通百姓时,如“苍生”系列作品,冯远则以悲悯的人文关怀,捕捉人物瞬间的表情与动态,传递出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这种情感表达与思想传达,使冯远的人物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蕴含深刻的哲学意蕴,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典范。

三、冯远代表作品中的线意志

冯远以其独特的线意志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对其部分代表作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冯远如何通过线条表现人物的形态、情感和思想。

(一)《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是冯远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通过工笔重彩形式,以屈原的生平经历为叙事主线,按照顺时针的方式依次刻画了屈原不同人生阶段的形象。在线条的运用上,冯远采用了高古游丝描与钉头鼠尾描相结合的技法,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既展现了屈原衣纹的飘逸灵动,又凸显了其内心的坚韧与力量。通过精湛的线条运用,冯远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些线条精准地塑造了屈原的形象,通过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传达出屈原在叩问上苍、寻求真理过程中的复杂情感与思想深度。冯远在此作中展现的线意志,是对传统线条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与表现。

(二)《世纪智者》

该作品通过超现实、超时空的构图方式,将众多中外文化名人的头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群像图。在线条的运用上,冯远采用了多样化的线条语言,既有对传统高古游丝描的借鉴,也有对现代素描技法的融合。通过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等变化,冯远塑造了每位智者的独特形象,在整体上呈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氛围。这种对线条的精妙运用,展现出冯远的精湛技艺,同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图1)。

(三)《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是冯远根据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创作的一组人物画作品。在这组作品中,冯远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国画线条技法的精湛掌握与灵活运用。他运用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描绘十二位女性的不同面貌与性格特征,每一根线条都经过精心推敲与布局,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同时,冯远还注重线条与色彩、墨色的协调与搭配,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等变化,营造出一种丰富而细腻的画面效果。在《金陵十二钗》中,冯远的线意志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塑造上,还体现在对画面整体氛6456fee821a2c49f6446431ef6b7ac09围的营造与把握上。他通过线条的巧妙运用与组合,将十二位女性的形象与性格特征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传达出《红楼梦》中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与人性哲理。

四、冯远人物画线意志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从文化内涵来看,冯远的人物画线意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汲取了儒家、道家、禅宗等思想精髓。他通过线条的粗细、刚柔、快慢、浓淡等变化,展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与情感世界。这种线条的运用,是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同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领悟与表达。冯远的线条,既有高古游丝描的细腻流畅,又有铁线描的刚劲有力,他巧妙地将这些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线条语言。其线条能精准刻画人物形象,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

冯远的人物画线意志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描绘,如《屈赋辞意图》中对屈原的塑造,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有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如“苍生”系列中对普通劳动者的刻画,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冯远笔下的线条不单着眼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传达。他通过线条的力度与韵律,展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这种与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使冯远的人物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冯远人物画中的线意志,以其技法与风格上的创新,深刻传达了人物的情感与精神,同时拓展了审美观念,为当代人物画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冯远人物画艺术演进及其代表作品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他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交汇处的独特贡献。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对当代人物画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其艺术实践不仅彰显了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精髓,更启发当代画家在继承中勇于探索,推动中国画艺术在技法、情感表达及审美追求上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远.东窗笔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6.

[2]冯远.灼日[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24:223-241.

[3]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

[4]刘曦林.造型的人学:《冯远画集》读后[J].中国报道,2014(3):106-109.

[5]林木.阐精释微 炼古融今:论冯远人物画的东方美学意蕴[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2(2):30-32.

[6]张娜.文本、图像与历史:冯远《屈原与楚辞》的美学建构[J].美术,2023(12):46-49.

[7]王镛.天付劲毫:冯远的中国人物画[J].荣宝斋,2021(6):198-207.

作者简介:

余城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