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生需要特定的观察方法,由作画者亲眼观察写生对象是其最根本的要求,这也是其魅力产生的原因。写生要求艺术家用经过训练的眼睛,脱离符号化、概念化的束缚去观看,通过整体比较的观看方法,将观看写生对象得到的视觉的色域关系呈现在画面上,使画面接近作画者观看写生对象得到的视觉感受。写生是作画者肉眼观察的结果,具有现场感,使观众有着仿佛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受。写生使人瞬间的视觉感受被定格下来得以保存。写生联系着作画者的视觉,作画者的视觉感受可以通过画面与观众共享和交流。写生也传达着作画者的思想感情。写生自身有着充分的存在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写生;视觉;肉眼观察;色彩关系;现场感
在当下国内美术院校中写生已成为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写生不仅仅是绘画的基础训练或是收集创作素材的方式,还有着其他绘画无可取代的特有魅力,其存在有着不容被忽视和低估的价值。
一、写生的概念与特点
“写生”作为绘画术语通常被解释为直接对着对象(实物或风景)绘画,在西方相对应的表述是“draw、paint or sketch from nature”。但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写生”一词并非上述含义。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冲击,“写生”一词被置换了新的内涵。本文所讨论的写生,是指在中国当代语境下来源于西方绘画体系的写生绘画。根据写生对象,写生可分为人体写生、静物写生、风景写生等多种类型。在当代绘画实践中,写生往往作为基础训练和搜集素材的方式,当然,其自身也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作品。
写生的实践过程是:作画者亲眼观看写生对象,而后将得到的视觉感受落实到物质画面上,观众由观看画作画面而得到视觉感受。作画者可以比较前后两次的视觉感受(观看写生对象得到的视觉感受和观看物质画面得到的视觉感受),由此判断画面捕捉到了哪些肉眼观察时的视觉感觉以及对对象再现的效果,比如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具有现场感、生命感等等。
写生的最重要特质就是由人眼观察写生对象。写生是作画者亲眼观察写生对象并将对象带来的视觉感受画下来的过程。自19世纪摄影技术被发明以来,绘画从再现与记录的功能中被解放出来,但由于机器记录的结果与人眼观察的结果不同,写生自身的存在由于其肉眼观察的特质有着摄影无法替代的价值。同样是再现对象,照片无法和写生的画面达到一样的效果,因为写生画的是肉眼观察对象得到的视觉感受,而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机器捕捉光线的结果。在写生实践中,作画者对对象的观看受到人眼生理特征的影响,人得到的视觉感受是光进入人眼后经过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结果,而冷冰冰的机器不是人,它只是客观地记录物理光色,所以照片与写生的画面结果并不相同。
二、写oBvNvLxxPwYXZ+gLibS48Q==生的观察方式
写生要求作画者亲眼观看对象,并且需要依靠特定的观察方式。写生的观察方式要求艺术家将视觉从符号和语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习惯性地赋予眼前看到的一切以任何名字、意义和概念。平常人已习惯用符号和概念去命名和定义看到的一切,而艺术家用长期接受写生训练的眼睛观察对象时,看到的首先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色和形。例如,画家在写生一个橘子时,看到的首先是平面的色域关系,而不是去描绘一个“橘子”的概念。写生描绘的是作画者由肉眼看到的当时现场对象的色彩和形的关系。
写生是将视觉感受转换落实到画作上的过程,是将视觉里的色域关系落实在物质画面上的过程,而要想得到写生对象的色彩关系,就需要通过整体观察—即无差别的、平面的、同时性的观察。颜色具有明度、纯度、色相三种属性,色彩关系通常指颜色与颜色间在三个属性上的关系。视觉里的色彩关系都是在颜色间的比较中确定的,例如:灰色与白色相比明度是低的,但与黑色相比明度又是高的;与红色相比紫色是偏冷的,但与蓝色相比紫色又是偏暖的。为了能将视觉上的色彩关系转换落实在画面上,需要理清楚视觉里色彩关系的具体秩序。同时观看所有的颜色,并同时比较它们的明度、纯度、色相属性,按照从纯到灰、从亮到暗、从冷到暖排好次序,就得到了颜色间纯度、明度、色相关系的秩序,依照该秩序将色彩关系有条理地落实在画面上,这时画面就复现了接近视觉感受的色彩关系。将视觉里的色彩关系落实在画面上,需要用绘画材料(比如颜料)在画面上表现出肉眼看到的颜色,这时可以先用颜料在画面上画出一个视觉里最易被用颜料接近和模仿的颜色,这个颜色落实到画面上确定下来后,其他颜色按照确定的色彩关系秩序也都能在画面上相对应地确定下来,此时画面上就可以用颜料呈现出接近视觉感受的色彩关系。
视觉形象产生于颜色,颜色与颜色的边界成为界定形状的轮廓线,因此颜色一定会有边界。如果我们将视觉简单理解为是由无数彩色的点铺成的,把每个彩色的点看作最小单位,那么基于这些彩色点的颜色和位置的分布,在视觉上会产生色彩、线条、形状、色域、构成等几类视觉特点。把颜色相近且集中在一起的点概括成一个具有一定面积、形状和颜色的面,这个面即为“色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色块”。色域不仅有它本身的颜色属性,还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一个视觉画面是由无数色域组成的,这些色域的颜色、位置、面积、形状等属性综合构成了色域与色域间的关系。如果将视觉画面看作由一个个平面的色块铺成,进而在实践中就可以依照色块关系简化和方便艺术家绘画时的用笔和铺色。形是区分颜色的边界,相邻的两个色域间的颜色反差越大、边界越明显,形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弱;当色域与色域之间的边界越清晰,形就越清晰,反之则越模糊,这就产生了绘画中的“虚实”。其实轮廓线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们在视觉上把色域与色域间交界的有突然反差的地方概括成了一条线,因而视觉里的色域都有了形状和轮廓,在绘画实践中则可以更为直接地用线把色域的形勾勒出来。形的关系也需要整体观察和整体比较,例如,一个尖角与一个圆弧相比感觉是尖锐的,但如果有一个更尖锐锋利的夹角度数更小的尖角,原来的尖角跟它相比则变钝了。通过比较,形状才各自成为形状自身特别的样子。
写生运用的方法通常是整体比较地观看,进行颜色间的对比和形状间的对比,从而得到形的关系和色的关系。作画者观察写生对象,并将视觉的色域关系复现在画面上,但这种复现不是指画的要和看到的视觉感受完全一样,而是指尽量尊重和接近视觉感受,并不可避免地带有作画者的主观选择和提炼,受作画者个人审美喜好和主观心理的影响。
三、写生的魅力与价值
(一)肉眼观察与现场感
由肉眼观察得到的画面受人眼生理特征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地方。在许多情况下,客观存在的物理光色与人眼感受到的色彩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人眼的生理特征会引起一些特别的色彩视觉现象,例如视觉的连续对比现象和同时对比现象。“我们视觉器官的和谐意味着一种精神生理学的平衡状态。”[1]人眼建立互补关系时才会处于平衡。人眼的补色效应是人类的生理调节功能在视觉上的反应,其使人看到的颜色冷暖更加分明。比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橙色背景里肉眼看起来是偏蓝色的,而放在蓝色背景里看起来又偏橙色了。在物理上客观固定的某个颜色,在人的眼中则是不固定的,可能会产生多种色感,因为颜色总是和周围的其他颜色并存并处于同时对比的色彩效果中。阳光下的灰色地面亮部看上去是偏向于橙黄色的,地面上的影子看上去则会偏向于蓝紫色。印象派画家在外光写生描绘自然时画出的冷暖色调强烈的绘画作品也是例证。与人眼观察相比,照相机拍摄的照片颜色就没有如此强烈的冷暖感受。
写生作品的画面通常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说,画面能带给观众仿佛就在现场亲眼看到写生对象的感受,尤其强调仿佛亲眼所见的感觉。这种现场感来源于画作的画面接近人眼观看对象得到的视觉感受,这种接近是因为画作的色域关系与人眼观看对象得到的视觉里的色域关系相似。由于大多数人都有着近乎相同的视网膜和视觉神经系统,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视觉感受都近乎相同。大多数人的视觉感受都具有人类共有的视觉生理特征,就比如上述的补色效应,因此具有冷暖分明的色彩特点的画面更符合人眼补色效应带来的视觉感觉,所以更具有现场感,画面仿佛直接连通了画者的视觉,给人以写生对象是真实存在过的且是由作画者亲眼所见所绘的强烈感觉。经常进行基础写生训练的实践者应当会发现,照着照片画和写生画出的颜色感受是不同的,因为写生观看对象得到的视觉是人眼的结果,画面呈现的颜色接近的是视觉里的色域关系,而画照片的颜色则是模仿机器捕捉的客观物理光色,所以现场写生画的颜色更加符合人视觉的生理特点,生动鲜活而冷暖分明,更具有现场感,观众看到作品时就能感受到作画者在现场时的视觉感受。
(二)视觉的共享与交流
写生是作画者当时的视觉感觉的记录与提炼,是将人的视觉感受呈现为物质存在的珍贵绘画方式。写生由于其最终结果呈现为物质画面而可以被作画者之外的其他人看到,因此提供了作画者与观众分享视觉感受的渠道,在某种意义上做到了“观众也可以站在作画者的视角看到写生对象”,使视觉得以交流和共享。比如,通过一幅橘子的写生画,观众可以直接看到当时画家写生观看到的具体是一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在什么环境里的橘子。写生绘画记录了作画者的视觉感受,人们就可以通过画作看到作画者的视觉感受,这种分享区别于照片的传播,照片传播的只是照相机客观记录光线的产物。
(三)赋予“现在”以恒久性
虽然记忆使我们可以察觉时间的流逝,但人本身只能生活在瞬间,无法触及上一瞬,亦无法触及下一刻,只能回忆过去、想象未来,因而瞬间的感受只能存储为记忆,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消散。瞬间的感受总是那么转瞬即逝和难以挽留,但写生可以让某段时间的视觉感受存储并保存下来,甚至可以保留作画者当时的心情、状态、想法,记录作画者的瞬间感受并将其定格。“我们对于从现在的表现中获得的愉快不仅仅来源于它可能具有的美,而且来源于现在的本质属性。”[2]写生是对“ZwsS1JCzBbFek59ciR1AzA==现在”的记录和捕捉,记录下瞬间的体验,将瞬间感受保存在恒久的画作中,使易逝的瞬间具有了恒久性。然而,“瞬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瞬间”,“即便他在一刻钟内画了一幅画,这幅画也绝不可能与那转瞬即逝的现实(the fugitive reality)全然等同”[3]。写生不是一个瞬间就能全部完成的,而是一段时间内连续的绘画过程,是对这段时间内的视觉感受的记录。在连续、相近的一段时间内,如果写生对象的客观物理光色不发生明显改变,作画者在前一秒和后一秒对同一对象的视觉感受也并不会产生巨大变化,这使得作画者在一段时间内去描绘同一对象的光色成为可能。通过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多年前在画家眼中的那个清晨的朦胧景象至今还可以停留在我们的眼中,写生在赋予“现在”以恒久性中获得了魅力。
(四)主观心理的表达
作画者的视觉感受受其生理条件的限制,也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画面的表达受到作画者当时主观心理的影响,会沾染上个人气质与审美偏好等主观色彩。“如果说主观色调象征着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那么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多半是能够从他的色彩结合推想得出的。”[4]也就是说,作画者的气质、思想、感情和心理会通过他的色彩表达表现出来。不论何种绘画,主动或被动上都无法脱离作画者的主观影响。在写生中画面的色彩表现不只是作画者视觉感受的表达,也传达着作画者的主观心理和情感。
四、结语
写生是直接对着对象(实物或风景)绘画,其过程是:作画者亲眼观看写生对象,再将得到的视觉感受的色域关系落实到画面上,观众观看物质画面并产生视觉感受。写生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由人眼观察对象,其有着特定的观察方法。艺术家经过训练的眼睛,会脱离符号化、概念化的束缚去观察,通过整体比较地观看,将观看写生对象得到的视觉的色域关系落实在画面上,使画面接近作画者观看写生对象得到的视觉感受。写生作品的画面是作画者当时肉眼观察的结果,具有现场感,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之感。写生将人瞬间的视觉感受定格下来,在赋予“现在”以恒久性中获得魅力。写生紧密联系着作画者的视觉,画面又可以被观众观看,这使得作画者的视觉感受可以与观众共享和交流。由于绘画无法脱离作画者的主观影响,写生表达着作画者的思想感情与主观心理。由此可见,写生自身有着充分的存在意义和重要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绘画的基础训练或创作的素材。由于写生要求作画者亲眼观看写生对象,与作画者当时的视觉感受紧密联系,因此写生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4]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5,14.
[2]波德莱尔.美学珍玩[M].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57.
[3]NOCHLIN L.Impressionism and Post-Impressionism,1874-1904[M].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78:16-18.
作者简介:
刘冰菲,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身份与当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