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创作的形式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方式,而是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随着艺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利用超现实的手法来表现画面。超现实主义绘画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是绝对的真实,主张用幻想、梦境、潜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表现为具象表现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画面极具个性,使人产生怪诞、神秘的视觉感受。主要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多维空间的成因、表现形式、构建意义三个方面并结合笔者的毕业创作过程,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多维空间表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多维空间;创作思维
一、超现实主义多维空间的形成原因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产生于达达主义之后,吸收了达达主义的部分艺术理念。在当时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都笼罩着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绪。反映人民内心需求的文学家、艺术家等都开始在作品中加入现实无法实现的元素,使后来的创作者们普遍开始追求虚幻的美好梦境,因此形成了超现实主义这一艺术流派,也逐渐确立了其艺术特色。超现实主义主张人的潜意识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崇尚梦境与现实的统一。因此,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大都呈现出怪诞、神秘、荒谬等特点。
二、不同寻常的透视原理运用
透视原理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理论发现,是艺术家正确认识世界和再现客观物象的重要标准,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超现实主义绘画突破了传统透视原理的运用,通常设有多个视点,每个视点都处于一个单独的空间,每一个空间都对应一个维度,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整体画面呈现出抽象与具象的高度统一。在笔者的创作中,画面里每一个空间的产生都伴随着小稿的多次改变。笔者的第一张创作小稿原本是单纯的现实绘画,但将主题确定后,开始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全部融入画面中。可以说,初始小稿过于单调,画面中的物体也没有准确的造型,都是大概轮廓,导致整体画面显得杂乱无章。对小稿进行修改后,笔者明确了画面主体物及其他物象。在布置好大概的画面后,其依旧显得有些单薄,尤其是画面远处的部分过于沉闷,不透气。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并参考了一些现代绘画之后,笔者在画面中加入了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元素——长廊,这使得画面整体更加透气、具有更强的延展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想让空间变得更加复杂,就要运用到多视点透视的理论。
三、个人主观思想发展到更高境界
“一战”结束后,人们对现实世界充满了失望,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超现实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的绘画形式无法充分地表达出艺术家们的主观感受,而多维空间从视觉上带来的矛盾冲突,能够巧妙地与观者产生共鸣。艺术家们开始运用高超的技术将原本互不关联或互为矛盾的元素布置在同一个画面中,使得这一矛盾感被打破,从而走向平衡。同时,画面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笔者个人而言,在构思创作小稿时,想展现很多画面。在创作初期,笔者先把想要表达的元素都整合在一个画面里,但是画面仍稍显单薄。在接触过综合绘画之后,笔者对综合绘画更感兴趣,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把想表达的东西适当地表现出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油画创作中对空间重组方式的运用
空间重组是一种常见的多维空间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在同一个画面中把原本不属于同一个空间的事物拼凑组合在一起。例如,在平坦的道路中央放置一簇插花,天空中飘着一座城堡等。体现这一表现形式的作品有很多,如基里科的《爱之歌》(图1),画面中心的主要物体是一个嵌在墙上的石膏头像和一只被钉在墙上的橡胶手套。通过背景的建筑物营造的环境,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视觉中心墙面与背景建筑不属于同一个空间,而主体物、地面和背景建筑的光源也不统一,这可以说是空间重组的突出特点。
笔者将空间重组的思路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现实画面里加入错综复杂的长廊元素,使整体画面不再是单薄的现实场景,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在创作的《雅去鹊来》(图2)中,笔者将原本不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的鸟类放在同一棵树上,从多维度反映了这幅作品的主题。在第二张创作小稿中(图3),笔者再次运用了这一构图理念。由于创作的主题是以人物为主,画面的结构分割又增加了难度,在尝试了几版现实绘画构图后,笔者总是对整个绘画的语境很不满意,于是又将之前的内容全部打乱,重新来过。回想了第一张创作的构图思路后,又尝试了几版多空间组合的小稿,整个构图运用多维空间的方式,更多元地表现出画面的紧张感。
图3的创作借鉴整合了基里科的画面几何构成,首先利用第一张创作的大框架将画纸切割出一个主体空间,之后根据最终的画面,参考借鉴了基里科作品的局部结构,将所有的空间都以几何的形式切割出来,再从众多资料中裁剪出一些大小较合适的元素,并将其填充到框架里。经过此番调整后,画面效果比之前的更生动一些,整个画面中的紧张、乱中有序的感受是很明确的,这也使笔者有了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
在画面色彩的预设上,笔者想采用一种蓝白灰或者绿白灰的弱对比色调进行构造。在加入色彩之前,需要先预设一层肌理底,增强画面的物质感,使层次更加丰富。笔者的创作想法是,利用薄的纸肌理来填充人物。同时,纸这一物质也可以很好地模拟出防护服的质感与褶皱,而且纸的物质感也很多变。
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都会出现将现实存在的原物象以扭曲、变形、分解的形式进行表现的情况。以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图4)为例,他将原本坚硬的钟表变形为绵软的水状,更形象地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感。在笔者的个人创作中,这一表现形式并没有以构图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张小稿创作的收尾阶段,笔者对于画面中鸟元素的运用和指导教师进行了一番交流,了解到一个新的专业词汇——拟物化,就是将实际事物在保持其特性的前提下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者物质感,这一方式很符合超现实绘画的风格。同时,笔者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其一,将原有的鸟类形象与整个大主题进行联系,创造出一种编织物象的鸟形元素,这一形象体现了束缚与自由的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在绝对自由的环境下,一切都是虚无。因此,在笼外的鸟或者生物个体本身就是一个束缚自身的牢笼。其二,利用塑料袋或者其他透明物质来塑造鸟类形象,这一想法也是源于对没有绝对自由的思考。塑料袋是一个透明物质,可以像鸟一样飞到天空。同时,它也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其本身可以容纳很多东西,但收纳的过程也是在束缚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隐喻方式。这两种表现形式没有投入实践,主要是因为小稿构图已经较为烦琐,再加入琐碎的物象表达,笔者不能很好地控制画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决定使鸟的形象更加生动化、夸张化,让观者感受到鸟类像人类一样舞蹈的美感,同时缓和画面中死板的线条带来的生硬感。在第二张创作构思材料的选择时,笔者利用纸来塑造人物造型,并模拟防护服的质感。在简单制作了一个人物后,感觉衣服褶皱太过于平均,而平均制作只会使画面更加死板,所以在之后的材料制作中,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可以用纸把人物贴得厚一点,再用单薄的宣纸微褶的肌理制作出画面的框架。这一步完成后,笔者明确感受到了同一物质不同厚度的制作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也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制作材料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
五、油画创作中的颜色运用与技法
关于色彩这一方面,笔者在综合材料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比较系统的用色方式。以坦培拉技法为例,其结合了水性和油性两种性质的表现力,使得画家能够通过调整不同的配方和使用方法,创造出具有不同特色和表现效果的画作。那种多遍叠染的丰富色层与油润感是笔者从没体会过的,所以在个人创作的两张作品中,整体画面基本是利用坦培拉的方式:笔者将第一张创作的色彩运用细节化之后,淡雅的色彩感受无法满足画面的需要,应该往浓郁的方向发展;第二张创作的色彩预设为一个弱对比色调,整体偏灰蓝或者灰绿,这样的预设也是为了满足现实要求。一个弱灰色调在加入肌理的前提下,又使用坦培拉技法,色彩会变得统一又丰富。
六、个人创作中多维空间的构建意义
多维空间表现相较于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说,可以充分表达创作者的主观世界,真实反映现实社会。在这两张多维空间探索的小稿中,笔者深刻认识到,隐喻这一表现形式是必不可少的,用隐喻的方式反映现实问题,可以让观者在似懂非懂之间了解到更多的内容,这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互动的一种方式。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批判。当今社会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人在用绘画的方式诉说着他们看到的世界。这些反映现实的绘画作品,想让观者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也算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积极的贡献。
当代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绘画可变之处仍有局限性。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由于画面是艺术家依据个人主观意识创造的小世界,有很多的可变性,每个人脑中的世界也不一样,这就给超现实主义创作者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此外,有些艺术家还会创作出不存在于现实的事物,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就是丰富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元素。
七、结语
多维空间概念的发展,是对传统二维绘画空间的一种突破。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客观世界,但在现代艺术领域,这种表现手法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们对于深度和广度的追求。现代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观念的传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艺术表现形式和构建方式的创新。多维空间表现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表面形态的描绘,更是通过多重维度的解构、重构,探索并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观念。这种表现形式不仅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多元组合,还加入了艺术家的意识流动,从而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钱雅文.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多维空间表现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11):71-72.
[2]干国飞.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多维空间表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李菁.从我的油画创作谈对多维空间的认识[D].开封:河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单文骞,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