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路径探索

2024-10-29 00:00李仁大刘仕豪吕金铎
社会与公益 2024年8期

摘要:融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业务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现实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注重实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将此类高校作为参与基层治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山东省内五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抽样调研,通过系统梳理当前高校融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现实困境与机理剖析,从社会需求、校地资源、队伍培养、体系构建等四方面开展分析并创新理念,提出了“四联三融”机制的探索路径,努力构建充分发挥校地资源优势的基层党建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党建引领;基层党建治理;高校参与社会治理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治理体系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拓展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高校不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而且也要切实发挥人才聚集、学科融合的优势,要主动承担起参与基层党建的社会责任。

一、高校参与基层党建融合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与科技升级迭代效率提升,加速了行业间相互融合的进程,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也更加紧密。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的重要责任。高校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符合双方利益,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丰富内涵。通过对山东省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50个基层党支部进行抽样调查(表1),调研高校融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现状,为探索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校地基层党建路径奠定基础。

(一)日常党建联建合作较为密切,频次呈现上升趋势

基层党建工作需要运用系统性理念,通过多方谋划,协同联动,才能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建新局面。通过近三年高校融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调查表可以看出,受访区域的基层党支部日常联建活动较为活跃,而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受访高校均表达出积极参与地方基层党建共建的意愿,但是受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冲突、学生党员群体流动性大等条件限制,党建联动运行的多元化需要继续创新,运行的长效机制还需加强。另外,党员群体表达出支部共建频次高,但是业务深度融合偏少,难以发挥出党群共建共治的合力优势。

(二)校地党建深度合作较少,融合形式相对单一

基层党建工作逐渐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这要求支部在开展党建引领业务时要不断工作拓宽合作范围,精准服务对象。根据调研情况,近三年的高校基层支部融入城市社区共建支部方案的平均比例达到45.16%,但是以校地全面、深度融合的比例均在40%以下,这反映出了当前校地基层共建主要形式是支部之间的合作,缺乏顶层设计,双方主体融入深度有待于提升。另外,从建立基层党建一体化评价机制的指标来看,双方具体业务事项合作多,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估方面的考核少,这需要更多结合社会需求,共建量化指标,发挥出党员群体的主人翁意识,打造争先担责、全员尽责的基础治理共同体。

(三)校地党建合作意愿强烈,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融入区域基层党建需要有系统化、科学化的总体设计,形成校地共建的理论支撑,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基层支部书记之间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向,但当前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样本尚未实现支部深度党建融合,校地融合与社会需求、民生实事的结合较少。从共建品牌和特色成果来看,占比最高的是34.1%,存在资源配置偏弱、效能转换率不高的问题。这需要发挥高校在城市社区的基础党建中的主动意识,将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学生党员群体、志愿者群体、高校平台等资源转化为效能。

二、高校参与基层党建融合的问题分析

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参与,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当前高校参与基层党建已经有所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益探索。

(一)高校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度不够

首先,高校党建融入基层的驱动力不够。从组织结构来看,高校和社区隶属于不同的上级部门,无法通过内部管理措施直接调度整合业务,尤其不是统一的上级考核部门,会让双方协同的效果打折扣。其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低。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层次多、复杂程度高,而高校基层支部主要对应教师党员和大学生党员,群体相对单一,党建对象的差异性,导致业务重点的交集较少。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大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需要高校更多嵌入到城市社区的治理建设和功能完善上来,发挥高校在基层党建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

(二)党建引领治理的实效性不高

一方面原因是校地基层支部的分布不均衡。城市区域中高校分布难以保证均衡和不同县市区、不同乡镇(街道)支部建设水平不平衡问题比较明显,这导致高校的基层支部无法按照社区支部的网格化模式平均管理。再者,支部共建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存在培训教室、宣传栏等配套建设多,制度体系建设不成熟的问题。当前校地共建的活动较多,但是真正规模性解决基层社会难点堵点问题的实例较少,因此,提升共建实效和创新校地共建机制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基层党建工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和基础力量保证。高校基层党建要发挥出教育和组织作用,为了推动城市党建文化的发展,培养当代青年力量,提升城市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基层党建引领社区自治能力有待提高

基层党建促进城市社区治理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实践目标。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服务对象的难度大。尤其是基层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基层党支部、社区与居民群众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信任度,在面对公共治理事务时难以快速达成共识和组织集体行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基层支部党建资源与社区治理资源整合度较差。虽然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等形式解决了基层“泛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问题,但是仍存在基层治理模糊地带,容易导致管理主体不明确、治理资源低效运行等风险,其根源还在于基层社区的社会自治能力发展不够。根据访谈调研来看,破解基层党支部与社区资源整合脱节的困境,通过引入高校的管理、人才、技术等资源是具有可行性的一种方式,构建提升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的平台化党建模式,全面促进社区治理资源及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校地共建融合的体系路径不成熟

第一,党员队伍能力水平建设需提升。高校党员和社区党员都存在执行强但组织协调弱,被动接受任务多、主动谋划创新少的问题。要从强化高校党员作风建设着手,引导教师、学生党员对参与社会服务、基层党建业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的专业建设偏向理论研究,对基层实际困难和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需要持续加强。第二,校地融合的机制体制相对固化。缺乏能够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业务,让高校和社区打破行政结构,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第三,能够推广的有效经验不多。高校党建和基层治理仍然存在党建的合作形式多样,但是与治理成效“两张皮”的现象,缺乏可以复制推广的融合治理模式。

三、高校参与基层党建融合的解决路径

高校是党的教育事业开展的最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在增强党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方面要主动将学校党建与区域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构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和体系。

(一)提升双向育人能力,全面促进支部事业发展

高校是我党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具备扎实的党建理论研究基础与专业培训资源,因此,高校党建与社区党建的融合对接,是从实践层面提升基层组织优势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提升思想认识,深化共建共享的理念。高校将校地融合支部建设目标定在社会需求的一线上,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教育力量。另一方面,优化党内法规体系为党员思想和基层支部制度提供保障。高校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同时肩负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必须通过发挥自身创新力量,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应用能力促进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二)锚定问题导向发力,紧扣人民至上出实招

虽然高校和社区的党建抓手有差异,但落脚点都是要围绕社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是要坚持有解思维树立共建目标。从开展基础调研出发,逐渐形成“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确定双方合作的发力点。二是整合人力资源优化干部队伍。确定专项问题处理的工作团队,以专业工作组的形式解决队伍建设问题,重点发挥师生力量和青年活力,为社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激发共同治理的热情。三是探索合作保障制度。探索校地基层党建深度融合模式,打破机构和空间限制,努力做到人员管理机动化,活动组织扁平化,思想宣传信息化,明确统一业务目标和考核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创新共建方式,科技赋能促实效

创新治理方式的目的是提升共建共治效率。第一,网络技术与党支部融合,丰富基层党建阵地体系。利用高校的专业和技术优势,探索“互联网+云党建”模式,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党建工作,较传统网格化格局具有覆盖面广、协同效率高的优势。第二,服务技术与民生实事结合,加强精细化服务。从基层社区民生需求着手,除了传统的上门访谈、普查等方式,充分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等方式,全面掌握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众需求,力争靶向跟进、精准回应。第三,创新管理方式,下沉基础治理权利。通过社区党支部牵头制定社区共建规范,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党员群体力量汇入,建立社区治理公约规范,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党建引领生活民主的氛围。

(四)探索党建路径,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通过党建共建的形式将各方力量整合,共同致力于社区治理,通过高校、社区理清双方职责清单,以党建共建形式实现社区治理,为社区发展贡献服务。以系统思维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高校和社区联建基础上创新合作战略,构建“四联三融”机制。首先,高校与区域政府机制顶层设计“联创”,党员人才队伍“联育”,高校与基层党支部活动“联建”,服务社会活动“联动”,构建业务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培育人才。其次,从党建培训、业务促进、人才共育三个业务维度,拓展高校服务空间,推动项目成果转化和应用,实现全方位合作、全过程整合、全员参与贡献的融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优化激励、考核、保障机制。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将党员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结合起来。

四、结语

高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融入城市基础党建发展是时代发展所趋。因此,高校与社区基层党建融合具有能够促进区域统筹的重大意义,党建与业务发展协同联动,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实践中找到高校和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契合点,发挥高校的政治、组织、引领作用,将资源转化为优势,将潜力转化为成果。通过借鉴典型经验和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基层党建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机制上保证共建的可持续性,构建起科学、实效的现代化校地共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包生耿,张维.新时代高校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6):84-86.

[2]王精明.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研究:逻辑理路与方法路径[D].上海财经大学,2021:21-35.

[3]孙越,张萌.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价值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138-140.

[4]杨孝富.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的路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3):11-15. DOI:10.13895/j.cnki.jimufe.2021.03.003.

[5]余华,彭程甸.高校治理机制与高校治理动力的关系辨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1):172-178.DOI:10.13582/ j.cnki.1672-7835.2017.01.028.

[6]孙明雨.高校党建资源协同社区党建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14):176-177.

[7]赵培玉.新时代高校融入社区治理研究[J].当代县域经济,2021(05):66-68.

(作者单位:李仁大、吕金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刘仕豪,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