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2024-10-29 00:00贾镔
社会与公益 2024年8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需求,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家庭、学校、朋辈和社会多维度的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提升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具体的心理辅导策略,包括加强家校沟通、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能力以及整合社会支持资源等,旨在为高校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同时研究强调制度、人员和资源三方面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来自家庭、学校、朋辈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可以显著减轻个体面临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应对困难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支持理论框架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策略,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南。

一、高校学生心理辅导需求分析

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调研情况表明,在大学生、青少年及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大学生群体的抑郁风险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16.54%,显著高于青少年(10.8%)及中小学教师(12.7%),不仅如此焦虑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该年度调研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焦虑风险的学生占比达到45%,鉴于大学生群体在抑郁和焦虑方面呈现出的较高风险,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刻不容缓。

二、社会支持理论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个性化原则强调针对每位学生独特心理需求和背景进行定制化服务。个性化原则认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及遭遇的心理挑战各不相同,因此心理辅导应避免采用“一刀切”方法,深入了解学生个人情况,辅导工作更准确识别出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而提供更为精准支持与帮助。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辅导过程的信任感,也有助于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使学生能在更短的时05cPiRfGjX/9AbdAHQFGfg==间内获得显著的进步。

(二)积极干预原则

积极干预原则是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主动发现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该原则基于社会支持理论中关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主张在学生出现心理困扰初期就进行有效介入,通过及时的识别和处理,可以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减少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积极的干预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在未来面对类似挑战时能独立处理,从而促进其长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系统支持原则

系统支持原则强调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根据社会支持理论,健全的支持系统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情感慰藉,还能在资源获取、信息交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致力于打造包括教师、同学、家庭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元化支持体系,确保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必要帮助,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进而不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社会支持理论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家庭支持系统

1.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关注与支持。为强化家校沟通,提升对高校学生心理的关注与支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建立定期的线上交流平台,学校可每月组织一次视频会议,邀请家长参与,分享学生在校的心理状态、学习进展以及社交情况。会议前,教师应精心准备详细的学生心理评估报告,包含情绪变化、压力来源等方面的分析;其二,设立专属的家校联络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家长来电,记录家长反馈的学生在家中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变化,对于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机制,如组织心理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家访;其三,开展学期中的面对面家长会,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为家长提供与教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家长会现场设置心理咨询区域,由专业心理教师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建议,每次家长会应有明确的主题,如“考试压力下的心理调适”“社交困扰与应对”等,让家长有针对性地了解和参与讨论;其四,构建家校信息共享系统,借助APP或网络平台,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安排、学生心理测评结果等信息,同时家长也可上传学生在家的心理观察记录,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有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举办家庭心理健康讲座,邀请知名心理专家,围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如学业焦虑、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为家长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座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更多家长能够参与,线上直播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家长可随时提问,专家即时解答;二是设计家庭心理辅导手册,手册内容涵盖心理健康知识、亲子沟通技巧、心理问题应对方法等。手册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练习,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知识,同时定期更新手册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三是开展家庭心理主题活动,例如“亲子心灵对话日”,在这一天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内心感受、梦想和困惑,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或者组织“家庭心理游戏竞赛”,利用游戏方式,让家庭成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应对心理挑战的能力,增强家庭凝聚力。

(二)强化学校支持系统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需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将心理课程纳入必修科目,覆盖从入学适应到毕业规划的全过程。第一,丰富课程内容。除传统的理论知识外,增加实践操作环节,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心理情境,学会应对策略;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惑和解决方法,互相启发。课程还应涵盖前沿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外,引入体验式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参与心理实验等,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心理相关的影片、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包括心理测试、在线辅导等,线下进行集中授课和互动交流。第三,优化课程设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注重适应性和自我认知教育,高年级则侧重于职业规划和压力应对,并设置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学习需求,如情感管理、艺术治疗等。

2.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学校应配置一支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辅导员组成的多元化心理服务队伍,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建立预约咨询制度,提供线上预约、电话咨询、面对面会谈等多渠道服务,保障隐私安全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咨询需求。心理咨询师需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保持咨询技能的更新与深化,同时设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对突发心理事件迅速响应,提供紧急心理援助。

3.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对于预防和减轻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举办各类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心理健康周、主题讲座等,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心理剧社、互助小组等,通过同伴支持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同时,加强与校内外媒体的合作,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心理健康的良好风气。此外,建立心理健康大使计划,选拔并培训一批热心于心理健康事业的学生代表,使其成为推动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

(三)拓展朋辈支持系统

1.培养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能力。高校可设计一套系统化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内容应涵盖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倾听技巧、情绪识别与管理、压力缓解方法以及危机干预的基本流程。培训过程分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部分通过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而实践操作则通过模拟辅导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所学技能。同时实施认证与持续监督机制,完成培训的学生需通过考核,获得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书,正式成为朋辈辅导团队的一员。为确保服务质量,学校应建立一套监督与反馈体系,定期对朋辈辅导员的表现进行评估,同时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如高级工作坊、心理讲座等,以保持其专业水准。

2.建立朋辈互助小组。为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高校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方面,设立多样化的朋辈互助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成立不同主题的互助小组,如学习压力缓解小组、人际关系提升小组等,小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通过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开展心理游戏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完善朋辈互助小组的管理制度。明确小组目标、活动流程、成员职责等,确保小组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为各小组配备指导老师,提供专业支持和建议,帮助小组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互助小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朋辈互助活动的积极性。

(四)整合社会支持资源

1.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为了提升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实效,高校应积极寻求与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首先,识别并联系当地活跃的社区和社会组织,特别是专注于心理健康、青年发展等领域的组织;其次,共同设计和实施针pyjLRCNgTMb/M7Q9b0SbUA==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项目,如心理健康工作坊、讲座及研讨会等;再次,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合作双方能够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此外,合作还应包括对高校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的机会,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践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在服务过程中学习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实现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提升。

2.引入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高校在心理辅导方面往往面临资源有限的挑战,因此,引入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补充策略。一方面,严格筛选与评估。制定明确的准入标准和评估体系,对有意向合作的心理服务机构进行全面考察,重点关注其资质认证、专业团队构成、服务口碑及过往成功案例等,slmJDXwTdEXtXtsGrpNM7Q==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等方式,确保引入的机构具备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深度合作与协同。高校与引入的机构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和活动。机构定期向高校反馈学生的辅导进展和问题,高校则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和管理策略,同时鼓励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高校的教研活动,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提升高校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四、社会支持理论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实施保障

(一)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工作制度,需细化为日常咨询流程、危机干预程序与反馈评估机制。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明确心理咨询师职责范围与服务标准,确保每位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包括建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识别高风险学生群体,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并与校内外医疗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闭环管理,确保紧急情况得到迅速有效响应。

(二)资源保障

加大心理辅导工作经费投入,优化心理辅导设施与环境,营造温馨安全的咨询氛围。高校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购置心理测评软件、建设心理辅导室、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改善硬件条件,确保心理辅导室配备舒适座椅、隐私保护设施及必要心理测试工具,创造有利于放松与沟通的空间。同时,利用数字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开发心理健康APP,提供在线预约、自助心理测评与远程咨询服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高心理辅导服务的可达性与便捷性。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多维策略,强调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层面构建全面支持网络的重要性。通过个性化心理辅导、积极干预和系统支持原则,结合家庭沟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朋辈互助及社会资源整合,形成全方位心理辅导体系。未来,高校应持续优化心理辅导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君.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及依赖性治疗对产妇抑郁症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014):53-54.

[2]刘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1):2.

[3]张玉婷.浅析“社会支持团辅”对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意义[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23):60-61.

[4]郭学鹏,薛飘,赵效鹏,王晓强.民办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心理辅导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5):140-141.

[5]叶国萍.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在线心理辅导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3):25-27.

(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