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2024-10-29 00:00:00王磊
社会与公益 2024年8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组织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师生社会实践。教育部思政司也强调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强化数字赋能。政策文件强调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为党建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指引

党建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首先,党的理论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重要来源。高校应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育体系,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其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实践导向。党的各项决策和部署,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引导教育工作者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教育实践,确保教育活动与国家发展大局相契合。因此,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方向指引,实现了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目标与国家战略同步,体现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的深刻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的思想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对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党员和广大群众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党员和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至关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升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人才支持,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三)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融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追求上呈现出高度的共融性。首先,两者共同致力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组织生活和党内教育,强化党员的价值观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面向全体学生,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在价值观教育上的协同作用,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其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上有着共同的使命。党建注重党员的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两者都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共融中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技术驱动的教育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技术驱动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高校应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开发党建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重要历史时刻和理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利用AR技术在现实环境中叠加相关的教育信息,如在党建活动场所展示虚拟的历史人物讲解重要思想。另一方面,高校应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育。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和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偏好、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想动态。高校基于分析结果,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内容推荐。如对在某一理论知识方面薄弱的学生,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和辅导课程。并利用数据预测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提前进行干预和引导。

(二)文化引领的教育创新

依据文化濡化理论,文化引领的教育创新则侧重于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将党建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其一,高校应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涵。深入研究和整理本地的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应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邀请老革命家或其后代讲述亲身经历,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感受党的精神力量。其二,高校应塑造特色党建文化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创建具有单位特色的党建文化品牌,以文化活动、标识系统和环境布置等方式展现。比如,开展主题党日文化节,举办党建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让学生在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问题导向的教育创新

问题导向的教育创新强调从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教育内容。首先,高校应建立动态问题监测机制。以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在线交流平台等渠道,广泛收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高校应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状况调研,了解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其次,高校应开展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针对监测到的突出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党员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职业发展迷茫问题,举办以“党员先锋模范与职业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分享党员在职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应对困难的策略。

(四)跨界融合的教育创新

跨界融合的教育创新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相结合,形成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一方面,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紧密合作,以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三、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党的领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

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间的偏差,高校应强化党的领导,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基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精神,应着重于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首先,实施“精准引领”战略,即使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生思想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分析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兴趣偏好及行为模式,为高校提供详实的学生思想状况报告。基于报告,学校党委可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潜在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回应其关切点。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就业创业等,高校可开设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校友分享经验,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增强了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

其次,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党委应牵头,协同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每位教职工都承担着育人职责,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采取日常交流、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教育内容,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实际

鉴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高校应优化教育内容,使其更加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基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思想,高校应采用“动态更新机制”与“跨界融合模式”,构建与时俱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体系。首先,动态更新机制的核心是建立“内容迭代小组”,由高校党委领导,集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代表、行业专家等多元主体,负责定期审视并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确保教育内容既能体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能反映社会热点、科技进步和学生关注的话题。小组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搜集学生反馈,评估现有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及时引入如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鲜活案例,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其次,跨界融合模式则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高校党委应倡导“跨学科联合备课”机制,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设计教学单元,实现知识互补和视野拓展。例如,设置“历史与理论对话”系列课程,将中国近现代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历史脉络中理解理论的演进;或者开展“法治与道德教育”项目,探讨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针对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问题,高校应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吸引力。依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方针,高校应实施“互动体验式教学”与“数字化智慧课堂”,打造生动、多元、高效的教育模式。首先,互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构建“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平台。高校党委应支持教师设计与社会热点、历史事件、道德伦理相关的互动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利用角色扮演、团队协作等方式,深度体验和思考。例如,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证人等角色,围绕某一社会争议案件进行辩论,不仅能够提升其法律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其次,数字化智慧课堂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党委需加大投入,建设智能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头盔、智能白板等硬件设施,开发配套的线上教学平台,集成优质数字资源库、互动问答系统、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功能。教师借助工具创建“翻转课堂”,预先发布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预习,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度讨论、案例分析和个性化辅导。例如,教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云参观”红色革命遗址,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难点,推送定制化辅导资源。

(四)完善教育评价,构建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

鉴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存在的片面化问题,高校应基于《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实施“360度评价模型”与“个性化成长档案”,构建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和发展性。首先,360度评价模型的核心是引入“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机制。高校党委需指导教学管理部门,设计包含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拓宽评价主体范围,除了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外部评价,如社区服务反馈、企业实习导师评价等,以多元视角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成长轨迹。

其次,个性化成长档案则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动态跟踪与个性化指导”的评价体系。高校党委应支持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系统,集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评价数据,包括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经历、特长爱好等。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识别学生的优势和短板,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发展建议和资源推荐。例如,对于在社会服务方面表现出色但理论学习稍弱的学生,系统推荐相关理论课程和阅读材料,引导其平衡发展;对于有特殊才能或兴趣的学生,系统则推送相关社团活动和竞赛信息,鼓励其发挥潜能。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TSSKL2023-018)。

(作者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