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4-10-29 00:00:00龚洁彭萍
社会与公益 2024年8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选取社区工作者目前职业状况、职业环境、职业动力等进行研究,对既往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进行了补充。经三级编码后,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围绕“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系统微观、中观、宏观与时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炼4个主要范畴。研究认为,在生态系统的横向剖面,催化内生动力、优化支持评价、强化引领参与是推进我国社区工作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可探索路线,纵向剖面上,我国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最终完成“新本土化”的目标,以期能够为我国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模型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大社会工作”新格局下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深刻指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集中在基层,“社区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要把社区基层党组织建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好,使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长远目标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

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落地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人才队伍规模显著扩大,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年3月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并陆续在省、市、县筹建社会工作部,我国“大社会工作”发展形成新的格局,“对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适应更高政治站位、更全面系统的“大社会工作”新格局,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质、量共进,不断自我更新,摸索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道路,才能适应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回应“大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与框架

本研究把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置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之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考察人类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新观点,注重把人的认知、行为、情绪放在相互嵌套的环境中去理解。“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个体的微观、中观、宏观环境系统在一生中都是相互嵌套、互相作用、持续影响个体一生的行为。第四个系统为时间系统,其中,每个生命成长阶段的重要事件,称为“正常成长标识”。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择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借助Nvivo14软件,采用开放编码、轴向编码和选择编码三个步骤,对原始资料进行提问、比较、考虑多种意义、翻转等分析方法,并在分析过7SwKLSOlpqEBLY9s4Wp/Gg==程中尽量摈弃个人偏见、信念和假设,不断从中提炼概念、通过理论饱和检验后整合、提升理论,最终形成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社区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团队采用滚雪球抽样,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了16名来自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工作者一手资料,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遵循理论饱和原则,根据信息差异动态调整样本,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对原始资料进行了记录、整理、编码和分析。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微分析的方式,“从微观编码,到不关注细节的更加宏观的编码,再到关注一般本质的更宏观的编码。”,将研究资料置于高倍望远镜下,总结提炼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发展现状、困境与阻碍,从而试图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一)开放编码

研究者认真审查资料语境,尽量悬置研究者个人偏见与假设,以头脑风暴式的方法将概念标签贴在资料上。为了更多保留最为原始的语义,研究者更多采用了鲜活编码的方式,这是因为“他们用来谈论某事务的术语非常鲜活且很有描述性。”,这样使初始概念能够更加贴近研究对象真实的认知,还原事务现象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开放编码的不断凝练、还原,多次整理分析后,得到了130个初始概念,因篇幅所限,开放编码部分略。

(二)轴向编码

本研究通过厘清资料中理论概念的主范畴和副范畴,依据社会工作领域内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按照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系统,共归纳出4个主范畴和18个副范畴。(见表1)

(三)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阶段,本研究从综合主范畴和副范畴研究成果,从中确定出一个中心类属,即“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系统微观、中观、宏观与时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编码系统和研究资料整理出围绕此中心类属的故事图景,勾勒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横向与纵向发展路径理论模型(如图1)。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的生态系统可以构建为“三横一纵”的嵌套式模型。

四、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本研究围绕“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系统微观、中观、宏观与时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类属,从三横一纵的角度共同推进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和持续发展,构建了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化三统”路径策略,以期能够推进“大社会工作”新格局下我国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完成“新本土化”。

(一)微观系统:催化内生动力

社区工作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培养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也需要增强其职业认同,加强职业幸福感。在从业过程中,越是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越能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其体会到正面情绪的可能性更大。职业成就感与幸福带来的职业认同,是他们愿意长期深耕社区工作领域的内在动力。社区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很容易直接参与和见证服务对象的转变,感受到助人的力量,感受到社会转变的美好,从而从中获取到巨大的能量,反哺自身职业认同,继而成为工作的内生动力。

为催化社区工作者内生动力,一是扩展专业培训关注点。培训不仅要围绕提升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职业资格证方面,还需要强化社会工作职业荣誉感、身份认同感,让社区工作者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助人的快乐,认可这份职业,留住人才的同时也使各类人才源源不断来到社区干事创业。二是注重心理关护与疏导。应把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常态化人才建设的内容当中,通过不同形式载体,邀请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提供科学系统的服务,帮助社区工作者疏导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的抗逆力、应激能力。

(二)中观系统:优化支持评价

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于1983年首次提出“情感劳动”的概念,情感劳动后被定义为工作者不仅需要按照组织的要求完成体力或智力上的任务,还需要投入用以控制任务的情感。社区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并保持长期的专业关系,在此过程中,常常需要较为频繁的情感输入与输出。家庭成员的理解能够让工作者获得较为正面的情感体验,增强其职业价值,提供职业稳定感,从而促进职业体验。家庭和单位的支持构成的良好的职业环境,可以有力的促进从业者职业动机,稳定职业队伍。

强化政策的情感人文关怀,可以帮助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更高速度、高素质的发展。部分社区工作者会因为单位有一个好领导,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转变观念,促成工作动力。因此,社区各单位应高度重视改善工作环境、营造温情环境,尊重社区工作者的情感需要,才能增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和职业满意度。

同时,国家应大力鼓励各地完善落实人才评价体系的落地。目前部分社区在具体的考核评价细则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其作用只体现在研究者口中的“扣奖金”“影响绩效”“影响晋升”上,会抹杀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考核机构应适应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一套开放性的考核机制,尤其应注意社区工作者在从业过程中付出的情感劳动,突出柔性工作的重要性,以激励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更多运用自己的情感力量,进行柔性的社区治理,提升国家社区治理效能。

(三)宏观系统:强化引领参与

宏观层面上,社会政策的引领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获得人民认可和关注的关键。社会政策对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引领体现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保障激励措施上。来自于武汉市SG社区的WX受访者提及一个工作压力来源于当地政策当中的属地原则,属地原则意在层层压实责任,多方为民生问题提供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权责不明晰、具体落地不到位可能令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产生无所适从、或者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对政策的反感,成为工作压力之一。首先应全面、系统的梳理我国有关城乡社区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Yk56RiT53KbsrKMHwCYH5g==,明确界定社区工作职能,划分社区工作事项清单,这样才有利于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松绑”,通过为社区工作者减负增效达成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目的。其次,应整合多方资源,开发搭建省、市、乡镇(街道)、村(社区)逐级联动智慧社区平台,链接民生、党建、经济等多项资源,实现区域统筹、共享资源,智慧管理,有利于减少社区工作者日复一日的行政工作压力,统一调用、统一填报、共享共治。

(四)时间系统:推进新本土化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强调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此后,“全国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所高等院校开设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以上表明,我国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走过器物统一阶段:即以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内容为主的社区工作教育体系建立并日臻完善。这造就了一批经历了系统高等教育的专业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工作领域。

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16.5万人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2.8万人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93.1万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72.5万人,社会工作师20.4万人。2018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印发《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标志着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三级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随的,是近两年全国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无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立,为社区工作人才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在面临新要求、新期待的情况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地方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设立,我国社区工作在“大社会工作”新格局下迎来“新本土化”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主要民生矛盾,社区工作的重心,也应该转而考虑新的领域和更高层次的本土化要求,更加理解和实施我国社会政策,更加了解基层社区文化,更加贴近基层民生实际。相应的,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要有效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提升治理效能,就必须具备“大社会工作”能力,即更加综合、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素质涉及共同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融入等多个民生重要领域。我国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也只有在务实的理念、综合能力的助力下,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步伐,才能有效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我很重视社区工作[A/OL].(2022-07-15)[2024-01-28].https://www.mca.gov.cn/n152/ n162/c83820/content.html.

[2]王思斌.机构设置新格局下“大社会工作”的均衡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23(16):6.

[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2005(4):95.

[4]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63.

[5]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70.

[6]钟兴菊、吴雨凤、王李源.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构建与人才可持续发展路径——基于重庆市13名社会工作者的扎根理论分析[J].社会工作,2023(06):67.

[7]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2-10-13)[2024-01-28].https://www.mca.gov.cn/n156/ n2679/c1662004999979995221/attr/306352.pdf.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22年度研究项目“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SH22204)。

(作者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