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以人民为核心发展教育,推动优质教育制度的构建,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平等。海西州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这一现象在地域、城乡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划分上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外来人口的持续增长,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此文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以青海省海西州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为个例,系统分析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整体状况、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现行制度等制约因素,文章旨在就如何改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供策略性建议,为实现偏远地区的海西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资源配置;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海西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施的基本现状
海西州是青海州县偏远地区,是六州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地区。从2017年到2022年的五年间,海西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专项资金在逐年递增,各地办学条件也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海西州建立了完善的义务教育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同时构建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浙江援青等对口支援吸纳资金等,以切实解决教育经费拨付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海西州各类教育资金切实得到了有效保障并能合理利用,义务教育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设施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全州由于地域面积比较广,区域内人口分布相对复杂,如农牧区以少数民族为主,常住人口比较稳定;而在德令哈以及格尔木这些城市则是外地人口居多,常住人口偏少。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有水平整体性进行分析,发现海西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海西州地理位置的限制,常住人口少,外来流动人口多,导致当地教师师资配置严重不足。
二、海西州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海西州各类教育资金切实得到了有效保障,并能合理使用,义务教育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设施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有水平整体性进行分析,发现海西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服务职能与配置需求不匹配
海西州作为一个边远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服务职能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部分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而农牧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这种差异导致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使得某些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上的不均等,直接影响了农牧边远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机会和发展前景。一些地区的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够,政策制定也不够完善,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还有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无法有效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的问题。而政府在政策发展上的不均等,也使得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二)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不均衡
近年来,海西州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与本省其他地区相比,其发展仍然滞后,同时,该州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尽管海西州的各行政区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持续增长,但财政约束导致其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地区的财力雄厚,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持续高位,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提升教育服务的软实力,从而构建出强大的教育供给体系,义务教育的整体表现也相对突出。然而,相比之下,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牧区,由于整体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捉襟见肘,这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优秀教育资源的吸引,加剧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近年来,海西州由于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导致在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即便在同一县(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也呈现出类似的投入不均衡现象。此外,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的差异、师资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教育人才短缺,大量临时聘用人员也加重了各学校经费开支负担,以致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学校的建设和CLVCP6InfxaVz32D7+r39Sjscljbq3RXE5A3Z7PZYkQ=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这种差异可能对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城乡间学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差异大
在海西州的范围内,县镇学校在设施规模上明显优于城市学校。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地区经济的显著变迁,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得县镇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更新,相比之下,城市学校的扩张受到了土地成本高昂的制约。目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县镇,学校的主体建筑多采用坚固耐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设施基本齐备。然而,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则显得较为陈旧,主要以砖木结构的平房为主,且配套设施普遍匮乏。
尽管城市和县镇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普及,但农村小学在多媒体设备的配置上仍有明显短板,设备更新换代滞后。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义务教育条件之间的差距。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四)校际间师资配置不均衡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校际间师资配置不均衡是导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城市的优质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而一些农村偏远牧区地区的学校却面临着师资短缺的困境。尽管海西州的义务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已建立,使得学校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仍然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由于海西州地理位置的限制,常住人口少,外来流动人口多,导致当地教师师资配置严重不足。而可配置的编制教师人员缺乏,当地编制教师配置与临聘教师配置比达到1:1,甚至更低,而且存在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师资配置更加匮乏,师资力量紧缺的同时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并且师资流失严重,仅靠教师招聘以及偏远地区支教吸引师资,吸引力不足。
三、海西州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应该加强服务职能和政策发展的均等化。一方面,政府需加大对农牧区与城镇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农牧区,半农半牧地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海西州应当深入结合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各级义务教育工作,持续优化义务教育评价机制,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引导义务教育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升管理效率,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与此同时,海西州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义务教育资源均等配置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如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督导问责制度,完善扶持制度,支持民办教育等。实现海西州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紧密协作,并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监察机构以及媒体的监督功能。强化监督流程,以此推动各个层级的政府部门执行其职责。特别是要聚焦教育资金的运用、校舍建设和招生程序,对存在的失职和贪腐现象坚决追究责任,以保证政府部门坚守原则,尽职尽责。
(二)升级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均衡化水平
海西州应激励教育部门积极探索教育经费的自主管理和运营模式,通过创新和改革提升经费使用效率,推动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加大市级财政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校园文化等建设力度,为工作创建提供高质量硬件支持。海西州还可以通过拓宽多元化的资金筹集途径,提高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保障海西州各区县的办学条件相对一致,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海西州还可以通过拓宽多元化的资金筹集途径,提高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保障海西州各区县的办学条件相对一致,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海西州可利用浙江的援助青海计划,有效地吸收浙江的支援资金,并与浙江省的教育体系保持紧密的配对援助合作。以此推动在海西州内部及校际间的“点对点”援助模式的深入发展和优化。海西州应充分利用浙江援青项目的优势,利用浙江的援助青海计划,有效地吸收浙江的支援资金,并与浙江省的教育体系保持紧密的配对援助合作。
与此同时构建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并稳步推进“阳光财务”的实施,以确保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三)促进城乡间学校基础设施均等化配置
海西州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区域间学校的均衡分布。通过调整招生政策,引导学生选择就近的学校,避免出现某些学校拥挤而其他学校资源空缺的情况。加大海西州政府对偏远地区学校的资金支持,改善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加强海西州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人0PV11bduT29E+a9XEf/dC3B/wxlFMOgatZbsVXypss4=员,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跨区域教育协作机制,促进各地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海西州需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充分利用其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范围。应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间的“云”合作体系,使得农村学生能通过网络接触城市的高质量课程,同时有机会与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以此最大化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
(四)提升教师编制制度建设精准化
教师编制制度的精准化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通过精细的制度设计和落地执行,才能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均衡化发展。海西州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充分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背景、教学经验等因素,确保教师编制数量的合理配置。海西州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还需要加大对优质教师的激励力度,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人才加入义务教育行业,促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和均衡发展。海西州需持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建立健全包括接收公费师范生、公开招考、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多元化教师补充体系,以保障各学校各学科的师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地方和学校为主体的培训为核心,利用“对口支援”机制,建立“同行帮扶、名师引领、专家指导”的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如派遣挂职、支教互助、跟踪培训、师徒结对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拓展学习交流协作的深度,依托浙江支援的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跨地区教育合作交流,通过教研辅导、支教互助、远程教育等方式展开交流学习。同时,建立完善的轮岗机制,引导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偏远学校支教,鼓励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以提升综合素质,有力促进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资源均衡配置。通过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加强海西州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道德建设,推动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结构的均衡化发展。继续优化教师轮换和支教支持机制,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岗位的吸引力。
海西州在推动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道路上,需摆脱传统的“行政主导”观念,重新定义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强化资源整合与保障机制。此外,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建立健全评估监管体系,以提升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同时,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积极姿态消除差距,确保民众的基本教育需求得以满足,要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2] 陈书全.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取向——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05):170-173.
[3] 祁乐瑛.青海民族地区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6):1-7.
[4] 韦仁忠.青海农牧区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对青海农牧区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3(02):18-21.
[5] 陈友树.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海西州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21.
[6] 刘曈.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7] 温雪莲.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山西大学,2021.
[8] 夏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上海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东华大学,2014.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