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本文以重庆XX高校备赛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探讨“科研”与“育人”相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围绕“四个聚焦”,靶向激活科研育人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全要素,实现学生在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同频共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关键词:立德树人;科研育人;创新
一、引言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的科研工作不能脱离“育人”的工作中心,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为工作准则指导科研工作,实现“科研”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应是今后高校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科研育人的本质内涵
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首次写入了“科研育人”。2017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科研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结合体,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指的是学生通过参加创新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多层次科研项目等,引导学生强化理想追求,恪守学术品格,提升进取意识,锤炼科研作风。
二、科研育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耦合性
从国家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目标。与传统育人方式相比,科研育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更为有效的育人方式。
从社会层面,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会让学生思维固化、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育人则增添了自主性、探究性、科学性,不仅能提高育人的实效性,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创新、逐步磨炼创新意志。
从高校层面,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资源和鼓励重点思考如何为人才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和优化的学习路径,不仅需要从结构上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还要求教育内容转向创新创造创业素养和能力培养,营造一个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因此,高校需要从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谋划,实现科研育人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格局。
从学生层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从宏观上考虑科研育人的有效性,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内部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创新型人才往往表现为充分的兴趣、积极的动力和活跃的思维,面对这样的学生,传统的教学育人往往不能满足其充分自由发展的需求,科研育人以此研究的具体化、项目化和过程化特点,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差异,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和优势特长自主探索,为其创造更加灵活、开放的环境并提供相应支持,达到自身天赋潜能的充分舒展。
三、挑战杯竞赛简介及案例成果
“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始终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型人才成长、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影响,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由于“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过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紧密衔接,因此“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竞赛也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交流与切磋的实践平台。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聚焦科技强国战略部署,搭建了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重庆市共有73所高校,约1.9万余件作品、11.9万余名学生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过校赛、市赛等层层选拔,最终487件优秀作品推报国赛。经过激烈角逐,12所高校的22件作品入围全国终审决赛,最终,本文案例作品《残障人士生活状况调查与介入红色文化艺术疗愈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3个社区、2个特殊学校、5个村为例》以其创新选题和深刻调研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荣获国赛一等奖,实现了该参赛高校在该项目竞赛中“零”的突破。该获奖团队学生10人,均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提升,其中6人获得了市级以上大学生评优荣誉,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8人获得学业奖学金。
四、“科研育人”融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正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因此,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挑战杯”竞赛等实践平台激活“科研育人”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全要素,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路逻辑
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四个聚焦”,靶向激活科研育人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全要素,实现学生在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同频共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实施办法
1. 聚焦“价值导向”,锚准人才培养目标
科研育人是纯粹的,指导教师应当将重心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学生也应当将重心放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应该掺杂任何功利成分。参加“挑战杯”竞赛不应该把竞赛名次放在第一位,科研育人也不应该急功近利,应当把竞赛育人的质量放在首位。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参赛当成是教书育人的分内之事,引导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用自己的科研道德影响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就能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踏实做好科研工作,坚守科研底线,恪守科研道德。另一方面参赛学生应摒弃功利化倾向,发自内心地做项目搞研究,以专注做科研、做学术为目标参加竞赛,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关注竞赛结果,作“有理想”的工商学子。
2. 聚焦“榜样示范”,营造科研育人氛围
首先从上层机制设计出发,自上而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研育人的重要论述,明确科研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抓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教师重视学科竞赛在科研育人中发挥的作用。一方面,面对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甚至国家级奖项的学生,学院和学校层面应当进行深度采访,总结他们的赛前准备经验以及路演答辩经验等,以推文的形式在学院和学校的公众号及官网上推送,加大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力度和宣传力度,将科研育人理念逐级渗透到各学院、各年级、各班级,培养勇于担当、乐于分享的“敢担当”的工商学子。另一方面,对于指导竞赛获奖的教师,可以邀请其参加学院d8d8fa8f98c1265c5694dbd6b8914716和学校组织的竞赛专题讲座,给其他教师分享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创新内涵,包括项目的选题、项目PPT和视频的制作、项目演讲稿的撰写、论文和专利的撰写等,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工作至关重要,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思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本文除了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提出了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的思路和对策以外,还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党团共建模式对学生培养起强基作用
本文引用案例所在高校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培育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上有艺、脚下有路的“四有”学子,探索出一条“德技兼修、育训并举”的育人路径。党总支统筹部署,改革团总支学生会、社团,加大党团精神对青年学生的号召力,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组织青年通过实地研学打造文化课堂、拓展志愿服务社区舞台等,着力思创融合,将中华传统技艺融入高校教育,在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开展红色精神思政教育,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在本案例中充分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二)辅导员教师在科研育人阵地上充分发挥引领作a3fb1b5ceb57ca5eaaeab107158d9984用
辅导员教师作为高校科研育人教师团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研育人阵地上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首先,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辅导员工作和学生“零距离”优势,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科研榜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其次,辅导员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挖掘研究问题作为学生参与科研的出发点,要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调研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再次,也是辅导员参与科研育人关键点,即辅导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使其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这是科研育人中的重点,也是关键点。
以上,本文形顾“学术科研”,神聚于“立德树人”,聚焦于一个中心:“育人以德”。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互动主体,发挥“三全育人”合力,围绕“四个聚焦”体现了高校“科研育人”作用的育人规律,凸显了高校科研育人的实然性,以期能够为立德树人多维度、多路径融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6-12-08).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s://news.cyol.com/content/2018-09/10/ content_17568564.htm.(2018-09-10).
[3] 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 OL].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4/25/ c_1128595453.htm.(2022-04-25).
[4] 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https://www.gov.cn/ 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2023-05-29).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的高校思创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22SKSZ087);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创融合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GZZX2232014)。
(作者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