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工作在基层创新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状况的责任。本文从实践层面探讨社会工作的优势与困境之“位”,为提出高质量发展之“为”提供逻辑依据,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不断前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社会工作优势之“位”
(一)与时俱进的人本理念
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进行构建,社工伦理的反思、规范和引导均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目标。社会工作者是尊重人的尊严与自主权的坚定支持力量,相信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潜能。如: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隐私暴露的风险,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前签订保密协议,保护隐私权和保密原则的发展对于数字社工建设的灵活性和批判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人为本原则的驱使下,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在坚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更为谨慎地开展服务。
(二)强化互动的专业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直接接触,不仅包含对于案主的日常生活场景调查,而且还涉及案主的心理咨询与精神慰藉等问题。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进行策划,招募服务对象家庭、家族之外的成员成立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观察、分享、思考,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社区社会工作以党建为依托,以整个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帮助基层政府打造制度化的社区治理平台,重视居民的需求表达与社区参与,对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这些专业方法既能独立开展,又能服从统一调配。社会工作者主动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状况灵活地判断与调整,提高综合应对能力和自身影响力。
(三)洞察现实的独特视角
“社会工作具有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这两种实践逻辑。”问题视角指的是社工在介入服务对象实际生活时,及时准确地发现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的行动策略。优势视角强调的是服务对象的优势、潜力,社工鼓励其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主要扮演“挖掘潜能”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正视困难、发现希望,重构生活的意义。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塑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关注女性独立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性主义视角等如春笋般不断兴起。社工运用不同的理论与视角来帮助案主消除面临的障碍,在与基层环境的关联中较早发现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其中,协助服务对象满足需要的同时促使社会工作实践进入“全视角”时代。
二、社会工作发展困境之“位”
(一)社工职责模糊,协同配合不当
受我国传统行政模式的影响,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难以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建立联结,达成共识。社会工作认可度低,社会工作者本身不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政府也意识不到社会工作可以做什么。同时,整个社会工作队伍融合度低且不够活跃,年纪稍大的社会工作者受到高度形式化的约束,会影响到社区问题解决的效率,年轻一点的社会工作者在各种各样规章和流程的限制下,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降低。当前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责与义务不明确之现实困境让社会工作者不仅难以发挥自身优势,更难以发挥与其他主体联动的优势。
(二)运营效率低下,品牌聚焦不足
目前社区治理仍然是以社区居委会牵头为主,绝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只是处理一些日常简单事务。近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实现“双赢”,政府购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但是社工机构数量少且品牌聚焦不足成为新的难题。究其原因,社会各界对社工了解不足,知名的社工品牌尚未形成,即没有“旗舰店”熟悉区域内的资源优势、梳理社会工作者的具体服务事项、帮助社工服务模式在社区内部顺畅运转。当下既难以形成社会工作服务的地方经验和典型模式,又难以传递社区为本,共享发展的价值共识,不管是从实践层面还是价值观念层面都难以达到社会工作的内在平衡发展要求。
(三)社工与居民互动弱化,空间实践不足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社区的作用逐渐凸显,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缺乏居民参与互动的正向回应与激励机制制约着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在与居民进行沟通交流时可以了解到,有些时候不是社区居民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了解社区信息的途径,只能成为社区的被通知者、被管理者。目前社区居民流动性较大,人际关系弱化,整个社区趋于“原子化”,资源管理趋于“零散化”,物理意义上的社区空间与居民共同体情感价值相割裂,缺乏社区认同和参与的基础。再加上社区本身发展资金不足,组织松散,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更难以引发社区居民的行动与反馈,表面“联”而实际不“动”,工作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迈向高质量发展之“为”
(一)“破壁”效应:社会工作行动中的团结凝聚
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构,决定了空间秩序的走向。“五社联动”是依据近年来我国国情发展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五社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个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尤其是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五社联动”不是指五个异质主体做同样的事情,而是每个主体之间有相对稳定的角色分工,在实务过程中实现行为的配合和互补。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计划、介入等具体施行过程中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与其他主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才能打破壁垒,最终形成互助联盟。“五社联动”的社会工作者不仅自己参与治理,更重要的是学会协同治理。
(二)不断“圈粉”:直播+科普
网络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场域,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形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关系。要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社工,首先需要强化领导,制定《加强社工知识网络宣传发展工作》等相关计划。其次,实时进行网络直播活动,展示社会工作活动的具体成效,并成立专业社工科普小组,对视频作品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把关。最后,微信公众号也是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以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对社会工作领域的知识信息进行科普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社工知识宣传的覆盖面。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需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宣传主渠道作用,坚守主流媒体阵地。创新社会工作传播语态,直面社会工作困境议题,也符合打造数字型社工的新要求。
(三)认同深化:空间社区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区通常是从场域角度理解的名词,个性化需求的增多要求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社区不拘泥于既定的运行模式,拥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张力。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工作的发展依赖于体制空间,有了体制化空间,就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政策的回应为实现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与社区空间的有机整合提供支撑。社区的发展带有民政体制工作的特点,是民政部门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正因如此,“社区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的最重要场所”。就微观层面而言,随着智慧化社区建设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点从传统的线下方式开始向“线上+线下”方式转变,因此需要关注社区群体的差异性。合理兼顾不同群体的诉求,达成社区建设共识,不仅加速了智慧网络空间与物理社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拓展了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的相互理解空间。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不断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学校、养老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给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未来,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解决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困境,并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在所属之位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童敏.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J].社会科学辑刊,2020(4):93-99.
[2]陈友华,祝西冰.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视角的选择——基于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73-79.
[3]向德平,罗珍珍.“五社联动”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J].中国民政, 2021(17):41-42.
[4]何雪松.体系化、体制化与数字化: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主题[J].贵州社会科学,2023(7):92-99.
[5]童敏.中国本土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 2016(28):29-30.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