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一个角落里,住着 90 岁的陈伯和他的妻子。陈伯可是一位了不起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跟着子女来到深圳好些年了,如今租住在一个社区的城中村。那房子里昏暗又杂乱,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子女因为工作忙,长期不在身边,致使陈伯夫妻处于无人照料和监护的困境。
陈伯深受全身皮炎性综合疾病的折磨,妻子也因脚肿疼痛行动不便。加之腰椎问题日益严重,睡眠质量急剧下降,医疗康复迫在眉睫。陈伯独自在家时,因疾病发作而无人帮扶,只能痛苦无助地呻吟;而妻子却因脚肿想要出门晒晒太阳都难以实现。身体的极度虚弱与出行的重重困难,使得陈伯夫妻无法再像往昔一样投身公益服务,与外界的联系也变得极为稀少。
时光流转,孤独感如影随形,不断吞噬着陈伯他们的内心,生活的信心也在日复一日中被渐渐消磨。他们渴望子女的陪伴和情感的支持,面对冷清的房间,心中满是对子女陪伴的期盼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无助。
社区的党群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了他们,于是迅速行动起来摸清陈伯夫妻的需求。首先在日常照料和监护方面,他们年纪大,单独住,环境差,身体越来越不好,行动困难,买东西、吃饭都成问题,得赶紧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其次是健康医疗方面,陈伯皮肤炎症严重,后背溃烂,双腿肿大,妻子小腿也肿疼。他们年纪大又独居,需要有人陪着看病。而且疾病的康复周期长,需要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以守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再次是情感上,他们年纪大了做不了公益,心里失落,邻里关系又生疏,亲人也不在身边,特别孤独,致使他们的情感支持网络薄弱,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针对陈伯夫妇目前存在的特殊问题与多重需求,社区党群社工采用个案管理模式加以介入。通过搭建跨专业服务团队,为陈伯夫妇量身定制具有特色的“三心守护、多方聚爱”综合性服务计划。
个案管理模式,亦称“综融性社会工作”,需要社工运用协调、链接以及整合资源的方式,为面临多重困境与需求的案主提供全方位的整合服务,强化资源网络,助力案主脱离困境,充分彰显了社工的专业素养与深刻洞察。在此服务中,设立三条服务目标:一是推动多方联动协作,着力解决陈伯夫妇的日常照料与监护难题,有力保障陈伯夫妇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整合各类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助推陈伯夫妇顺利实现就医,加速推进身体康复进程;三是为陈伯夫妇构筑全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效减轻孤独感,充分满足其情感需求。
党群社工们首先行动起来,悉心协调此事,解决陈伯日常照料和监护的问题,保障基本生活。他们积极与陈伯夫妇的子女深入沟通,让子女们了解到父母的实际近况。在社工们的鼓励下,子女们增强了对老人的关心与陪伴,大家共同协商,决定为老人更换更好的居住环境,并且子女们承诺每天一个电话,每月一次探望来监护照料老人。
当陈伯要搬家时,党群社工们迅速联络民政部门,借来搬运工具,还组织志愿者们前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为陈伯夫妇打包物品、搬运家具,顺利安置好了两位老人。
解决了居住问题后,社工们又及时与社区党委、居委会工作人员沟通,探讨解决方案。通过努力,在一些社区公益项目中,为陈伯夫妇链接到了油米等生活必需物资,还联合民政双百社工定期开展家访评估,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防跌倒知识,预防意外发生。此外,社工们发动社区热心商家,为陈伯夫妇提供免费送菜送肉服务,切实保障了老人的基本生活。
接着,社工们用心整合资源,帮助陈伯夫妇顺利就医,守护他们的健康。过程中,协调社区工作站调配交通电瓶车,解决了老人就医的交通问题;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们在老人就医期间全程陪伴照料;社区社康等医疗资源也被成功链接,医生会上门诊断,视情况安排全面体检;引导陈伯夫妇与家庭医生签约,让他们能定期接受上门检查与康复指导服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陈伯夫妇的身体逐渐康复。
最后,暖心陪伴让陈伯夫妇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原来,陈伯夫妇退休后一直在外参与公益活动,对本小区邻里比较陌生。党群社工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卫生清洁、理发、关爱陪伴等服务;安排志愿者协助老人出门参加社区活动;还组织小区居民骨干成立邻里陪伴小组,定期陪老人散步等。一段时间后,陈伯夫妇的脸上有了笑容,每天都会下楼散步,小区邻居见到他们也热情打招呼。
看到父母生活得越来越好,陈伯的家属深受感动,亲自给社区党委、社工写来感谢信,还赠送了锦旗。在大家的关爱与帮助下,陈伯夫妇的晚年生活变得幸福又温暖。
通过这件事,党群社工也有了反思。像陈伯夫妇这样的老人,他们的需求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这种需求在老年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提升他们的社会幸福感,是专业社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个案管理需强调成本控制和服务效率,社工需从更高更广的角度介入。还得有专门的技能训练,强调团队合作,充分发挥链接资源的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市信实公益服务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