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

2024-10-29 00:00:00于利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大历史观教学要求教师基于《课标》细化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了推动历史课堂提质增效,教师需要在大历史观教学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大历史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8-0072-03

大历史观是指在长时段的历史中,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开阔的历史眼光,通过联系比较和综合归纳等方式,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总体趋势,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历史研究方法。大历史观教学是指教师将大历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理性、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标》)指出: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大历史观教学中,应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将大历史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本文试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大历史观教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一、基于《课标》,贴合学情,细化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大历史观教学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知道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能够按照时空观念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历史联系;能够跨越历史时间维度,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总体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特殊学情、教学评价等细化教学目标。

《课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的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从知识体系来看,本课时空跨度大,内容庞杂,知识点琐碎,加上高二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未形成抽象、完整的理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知识脉络。结合《课标》要求,笔者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历史观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生能从时空观念角度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特点及影响,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秦朝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及影响。

YI/YM13Rs27zJPrcdbrnL3N8pi5vy3a7jbk/UHsRUVU=

2.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3.学生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落实目标,渗透素养

大历史观教学强调从宏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与历史规律。历史情境教学法能够通过呈现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从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范围,即大历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在大历史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适当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落实教学目标。按照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历史情境“假如你‘穿越’成为唐高宗”。通过这一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情境]梦回大唐,一觉醒来你发现自己“穿越”成为唐高宗李治。在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皇帝生活后,你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你的妻子——王皇后是你最大的政敌。王皇后出身于关陇望族,这些名门望族自诩门第高贵,依仗自身的豪强势力,经常对你的诏令置若罔闻,渐有分庭抗礼之势。于是你想要废除王皇后,册立来自庶族地主的武昭仪为新皇后。这时你发现时任中书省最高长官、主持尚书省和门下省事务的长孙无忌以及尚书右仆射褚遂良都反对废后决议。

[问题]在这场激烈的废“王”立“武”的斗争中,作为皇帝的你该采取哪些措施达到政治目的?

通过创设唐朝政治斗争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明白:在家国一体的古代中国,皇帝的家事往往包含复杂的政治意图。在这一历史情境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以及所学知识,大多会答出“拉拢三省的其他长官来与宰相斗争”“拉拢宰相来斗倒其他反对派”“拉拢其他地主来打压关陇地主”“扶持武昭仪的家族”等答案要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引经据典,列举出秦始皇打压李斯、汉武帝打压田蚡、朱元璋诛杀胡惟庸等一系列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案例,培养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根据学生“拉拢三省的其他长官来与宰相斗争”“拉拢宰相来斗倒其他反对派”的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将从秦朝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历程梳理出来,从较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把握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脉络。另外根据学生“拉拢其他地主来打压关陇地主”“扶持武昭仪的家族”的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地图上分别标注出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作用及影响。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让其中的两个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后,教师先让小组自我评价,再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往往能发现自己答案中的错漏之处,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表现和成果,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这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大历史观,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历史时空范围,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今天中国的影响。学生大多会根据时政,答出“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体系完备”“中国政治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等要点。这样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反思课堂,以学定教,以学促评

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开展教学,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为了更好地将教、学、评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笔者结合学案,制定了本课的学习评价量表(见表1)。

表1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位一体进行综合考量,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表1,笔者对教、学、评一体化有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评一体化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实行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表1中,笔者设计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三个评价维度。“教师评价”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作业、课堂回答、课堂活动等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强项和弱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真实地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伴评价”则是学生从同伴那里获取反馈,有利于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在互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与同伴建立信任关72eaa6272cc4f4fc52b418e30f69fcd683efe3ae13a264fe6fe5e5ebfd632be9系,形成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评一体化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和构建,从而确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和评价标准。例如在表1中,“学生活动”的顺序基本是从大历史观展开的,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时间轴,要求学生指出不同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今天中国的影响。

合理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例如在表1中,笔者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评价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A等级学生(高水平学生),提出更高阶的思维挑战,鼓励A等级学生在课堂上担任领导角色,如主持讨论、引导小组合作、开展同伴教学等;对B等级学生(中等水平学生)和C等级学生(基本水平学生),鼓励他们分享历史解释,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信;对D等级学生(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学案,让他们与A等级学生配对,在A等级学生的带动下参与课堂活动,改进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大历史观和教、学、评一体化都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大历史观为主线,促进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位一体,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汪.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4):188-1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邬文娟.新高考历史评价体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5):89-90.

[4] 林晶心.“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名师在线,2023(35):14-16.

[5] 李菁.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1):58-59.

[6] 黄秀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2):55-5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