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论述了项目学习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首先梳理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项目学习的内涵,分析了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行性,最后以“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为例,具体阐释了相关的项目学习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8-0001-04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在部分单元中加入了“综合性学习”板块。“综合性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学习板块,有相应的主题,有些主题与对应单元的阅读内容联系比较密切,如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与单元阅读内容《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教材中的十五个“综合性学习”板块,其主题涵盖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且与“阅读”“写作”板块的功能不同——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更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师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作用得不到凸显。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知不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知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是相对独立的板块,属于“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但其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占比远不如“阅读”“写作”板块的内容。教师承受着较大的教学压力,毕竟专业、系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培训活动相对较少,且可参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设计并不多。教师若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价值认知不足,往往不会对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由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被悄然埋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弱,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到位
评价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评价得当与否必定会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效度。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知不足,以致在开展相关评价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忽视过程性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仅用简单的三言两语,如“你真棒”“很好”“给你点赞”等肯定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这样的评价既忽视了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又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语文教师一周共负责12个课时,除精心备课外,还要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及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编写相应的学习资料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方案的规划到教学指导的设计、活动的开展与推进、活动成果的展示以及活动评价的落实等,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加之较为紧张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会不自觉地选择压缩“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有部分教师在初三阶段直接略过“综合性学习”板块,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中考备考。
(四)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对学生而言,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项挑战。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的实地调研、信息收集、资料整理、报告编辑等,无不考验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参差不齐的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如在参与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复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部分学生或因任务较难,超出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性受挫而却步;或因不善于表达与交流,跟/iiSDr+IQR/G1Z7kVIgn2w==不上同学的步伐而最终选择放弃;或因家庭条件有限,搜集不到相关资料而解决不了问题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自由散漫的无序状态,极大地影响最终的效果。
既然如此,教师要积极思考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出实施困境的办法。笔者经实践发现,项目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1]。项目学习主张在实践中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而这些特征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质相契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自主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达成学习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不仅能完善自身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发展跨学科学习能力。
三、项目学习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项目学习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以项目学习为抓手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下面以“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为例,论述项目学习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项目背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更好地发挥项目学习的作用,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明确项目背景。项目背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历史遗留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它们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不仅是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一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失传或消亡等问题。基于项目背景,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保护和传承身边的文化遗产?由此,班级开展以“坚守文化遗产,共赴传承之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二)撰写项目方案
依据项目背景,围绕项目目标(了解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搜集、整理身边文化遗产的资料;积极参与“身边的文化遗产”介绍会,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撰写如下项目方案(见表1)。
(三)设计项目活动
项目学习是具有生命张力的学习模式,提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潜能。因此在项目活动开展之前,要有效地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分工。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学习目标设计具有引领性的项目活动,并做好具体的课时计划。为有条不紊地推进整个项目活动,教师还可以依据项目目标、活动方案等设计子项目活动。
此次综合性学习子项目活动具体如下。
1.子项目活动一:定·文化遗产
(1)学生搜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了解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2)教师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需要通过网络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资料,完成文化遗产资料卡(见表2),若进行了采访的,还需要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采访记录表(见表3),从而为小组介绍做充分的准备。对学生而言,这一子项目活动比较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资料。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查询身边文化遗产资料的渠道。
(3)小组长收集本组成员的文化遗产资料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采访记录表,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商定本小组要介绍的文化遗产,并结合介绍内容定组名;组织小组成员完善本小组所要介绍的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撰写文稿,制作PPT。
(4)教师审核并指导各小组修改相应的文稿、PPT等。
2.子项目活动二:展·项目成果
成果展示是项目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展示项目成果,如PPT、活动海报、调查问卷报告、主题演讲等。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会流程如下。
(1)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本组选定的文化遗产。
(2)师生参照评价量表(见表4)点评各小组的项目成果。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区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深化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即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是弥足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并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和保护文化遗产,赓续民族精神血脉。
3.子项目活动三:写·我与文化遗产
学生经过搜集、整理以及介绍身边的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我与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创造性写作,或讲述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故事,或给文化遗产守护者写一封信,或谈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思考,用语言文字表达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感受。
师生依据“我与文化遗产”作文评价量表(见表5)筛选优秀作文,整合成“身边的文化遗产”作品集。
(四)落实项目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2]。基于此,融入了项目学习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追求评价的多元化。在项目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旨在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项目学习进度,必要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激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活动方案,最终顺利达成活动目标。
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多角度实施终结性评价,不能只聚焦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换言之,项目学习的终结性评价既要体现个体和群体并存,又要展现过程和结果并重。纵观此次综合性学习全过程,可以设计如下终结性评价量表(见表6)。
实践证明,将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可操作性,能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的实现。在此类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激发潜能,内化吸收,探索创新,进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