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照应,贯通文脉

2024-10-28 00:00:00董问博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4年5期

写作文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要关照结构,否则作文就会显得比较散。结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照应。照应,指文题或者作文在前后相应的位置上的互相关联,具体说就是作文题目或者正文中前面提及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后面在合适的地方继续提及的构思方式。在前面可以不详细交代,到后面再重点提及、详细讲述,这样就形成了作文的前后照应。运用好照应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作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文题照应:这是说作文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题目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往往或是文眼,或是作文中心的凝练表达,或是作文的写作对象,或是作文的线索,等等。在行文当中,要是作者不断照应文题,整篇作文内容就会显得很紧凑。如学生习作——

作文标题:我最敬爱的人

作文正文:这就是老刘。不论是严谨认真的数学老师,还是慈祥和蔼的爷爷,抑或是爱心永驻的社区志愿者,他永远是我心中最敬爱的老刘。

——李昕院《我最敬爱的人》

2.首尾照应:顾名思义,就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主要有三种思路:开头交代因,结尾告知果;开头提出问题,结尾揭示答案;开头抒发情感,结尾深化主题。开头和结尾相照应,能够使作文构思精巧,结构谨严。如学生习作一

作文开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些都是名人大家对读书的见解。我也爱读书,但我对读书的感怀颇有些不同。

作文结尾:读书,让我的思想更加成熟,让我的性格更加完善,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书之感,如沐春风。手指抚摩着书的封面,随意翻开一页,细细品读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书,调动了我的情感细胞,让我从中领略到畅快与欢乐……

——曹倬源《读书感怀》

3.前后照应: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前后照应能够使前后的内容变得紧密,作文的脉络自然会变得通畅。如学生习作——

正文1:我愿意清晨撷露,走进那幢红色的小楼;我愿意手执毫墨,体验书法魅力……

正文2:爷爷微笑着问:“丫头,愿意学书法吗?”一句“我愿意”,从此我便成了这儿的常客……

正文3: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的新鲜感也如沙地上的画,风一吹就散了。我不愿意再将时间投入到枯燥的练习中,不愿意再认真观摩字帖上娟秀的笔触,不愿意去聆听爷爷反反复复的唠叨……

正文4:脑海中满是北方山脉的巍然屹立、南方丘陵的连绵温情,我愿意永不停步,以山为砚,以水为墨,体悟这泱泱华夏…,

正文5:我愿意永驻那红楼,不放下手中的毛笔;我愿意初心不改,不忘却血液中的墨痕;我愿意永不放齐,不离那光明的理想。我愿意传承,这数千年的传统文化!

——杜奥飞《我愿意》

写作文多用照应,可以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自然、明确,内容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之产生共鸣。

范文

我的心儿怦怦跳

陈浩睿

心儿怦怦跳的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心理:有胆怯,有惊慌,有害怕,有激动、有欣喜……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心跳时刻,是去年参加小提琴比赛时。

琴课下课前,老师说:“陕西省要举办小提琴比赛,我希望你能参加。”我听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场比赛规格之高不言而喻,但是就我这水平,能行吗?左思右想了好几天,我终于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报了名。

报完名之后,每每想到比赛一天天临近,我的心就怦怦直跳,总怕在比赛中出丑,连琴课上的练习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见状,安慰我说:“不要担心,这首曲子你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只要正常发挥,一定能取得好名次。”我只能深呼吸,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心跳平缓下来。

终于到了比赛这天。我在等候处还成竹在胸,面色如常,但当听到主持人让我去备台处准备时,我的两腿发软,心怦怦直跳,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我不停地深呼吸,告诉自己:“镇静,镇静,我可以的!”也许是自我打气的作用,也许是妈妈的安慰,我紧张的心情缓和了许多。站在台上,我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还是有些慌乱。我定了定神,拉了起来,随着曲子的高下流转,我的情绪也走进了曲子所营造的情境中。渐渐地,我的呼吸均匀了。一曲毕,我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我深深鞠躬的时候,才感觉后背有丝丝凉意——原来我的后背全湿了,额头上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儿。

这次比赛,我虽然得了三等奖,但是我战胜并超越了自我,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在耀眼的镁光灯下,我手握水晶奖杯,想到自己的奋斗历程,心又怦怦地跳起来……

(照应的运用:对于照应这个表现手法,本文运用得非常纯熟,既有文题照应,又有首尾照应,还有前后照应。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照应并不是将“心儿怦怦跳”一词复制粘贴好多遍,然后安插在行文中。小作者非常注意语言的变化,“心跳时刻”“久久不能平静”“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有些慌乱”等词语,大大拓宽了“心儿怦怦跳”的含义,让作文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情节更加起伏有波澜。)

(指导教师:董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