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河畔,文韵流芳。8月23日下午,在风景秀丽的盐城蟒蛇河畔三胡故里,盐都区举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铁军故事讲给你听”专栏上线仪式暨探寻蟒蛇河铁血铸魂足迹启动仪式。此次活动是追寻新四军足迹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新四军丰富的历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启动!探寻蟒蛇河铁血铸魂的足迹
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两岸,坐落着三胡陈列馆、中共盐城县工委旧址、泽夫故居、燕子阁战斗、过河尖战斗、胡乔木故居、学富红色文化展示馆、中共盐城县北宋庄支部成立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据了解,蟒蛇河作为盐城的一条重要河流,不仅见证了新四军在盐城的光辉历程,还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盐都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的建设,不仅保护了蟒蛇河的生态安全,还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三胡故里举行探寻蟒蛇河铁血铸魂足迹启动仪式,意义非凡。”盐都区政协副主席沈德成致辞时说,在挖掘蟒蛇河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沿线整修保护了水府庙、灯塔宋泽夫故居等一批老旧民居、古村落等历史遗存,打造了过河尖战斗遗址、燕子阁七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沈德成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新四军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凝聚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为加快建设‘水韵古邑 高新盐都’增添新动能。”
本次活动由盐都区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和新四军纪念馆联合主办,江苏现代快报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分公司承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盐城市文化馆及盐都区融媒体中心特别协办。出席仪式的领导嘉宾与盐都区各镇(街道)的文化条线工作人员、红色宣讲员、中小学师生代表等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启动仪式在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序幕。随后,“穿越时空的对话·铁军故事讲给你听”专栏正式上线。这一专栏的推出,标志着盐都区在红色文化传播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专栏将依托现代媒体技术,以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图文、视频等形式,讲述新四军在盐都的英勇事迹,让红色故事继续传唱。
仪式上,还上演了多个精彩的节目。其中,《英雄无名》作为“铁军故事讲给你听”的示范性节目,通过深情的讲述和逼真的表演,再现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形象,让现场观众深受感动。此外,还举行了“铁军故事讲给你听”志愿讲解员和小讲解员的受聘仪式,他们将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
传承!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现代诗朗诵《红色盐都颂》和情境讲述《夜袭秦南仓》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前者以激昂的语调、深情的文字,颂扬了盐都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儿女;后者则以生动的场景再现,让现场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新四军战士的mhCrGB/yJ0FnnLOu9yZFHg==英勇与智慧。
最后,活动在《新四军军歌》的雄壮旋律中圆满落幕。“这首歌曲不仅是对新四军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激励与鞭策。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红色基因永远不能丢,革命精神永远不能忘。”现场观众刘女士感触颇深。
“感觉自己走进了抗战的故事中,今后我会在教学中把更多的铁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红色文化点亮我们的校园。”麋圆是《英雄无名》的朗诵者,她也是盐都区实验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2023(4)班大学生志愿者杨文昕参演了《夜袭秦南仓》,她饰演里面的革命群众,“这让我对家乡的革命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感悟。我会把这次参演的郭猛的战斗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在启动仪式上,听铁军故事——《彭鹏孤身斗强敌》的表演者是来自盐城市科创城小学的小学生阮章骏和陈姝霏,他们的精彩讲述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我们要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先烈们的故事,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我们将在秋季的开学典礼上让两个孩子为全校的师生讲述铁军故事,让更多的孩子去学习、瞻仰、追寻铁军精神。”该校学生发展中心带队老师何巍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革命老区,盐都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留下光辉足迹。近年来,盐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建成郭猛烈士生平展厅、潘留璜烈士故居等烈士纪念场馆,实现全区22个烈士命名镇(村)纪念设施全覆盖。
追寻!无名烈士安葬在蟒蛇河边
8月23日上午,联合采访组沿着盐都区境内的蟒蛇河风光带向南,一幅风景宜人的水绿田园画卷映入眼帘。在蟒蛇河与横塘河交界处,盐都区学富镇园垛村原村委会主任周正和早早就在路边等待寻访记者到来。
“这里埋葬着9位新四军战士的遗骸,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里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纪念这些为民族革命牺牲的无名烈士。”跟着周正和的指引,一座庄严肃穆的抗日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记者一边敬读碑文,一边听老人讲起过河尖战斗的故事。
1941年7月21日,驻兴化日伪军400余人,分乘13艘汽艇,由沙沟镇、中堡庄、北宋庄沿蟒蛇河北犯,企图当天侵占盐城。此时,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1营、2营分别埋伏于河东(现秦南镇)千秋堆和河西保生堤(现学富镇)一线。当日伪军抵达保生堤过河尖时,新四军部队猛烈开火,使敌先头部队行动受阻,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机关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此战,共击沉日伪军汽艇7艘,毙伤日伪军100多人,俘日伪军50余人。新四军亦牺牲50余人。
“听父辈们说,是一个雇农首先在稻田里发现了新四军战士的一具遗体,乡、保干部立即组织干群在附近稻田里查寻,一共发现9具烈士遗体。”周正和说,出于对新四军的崇敬和热爱,当地农民虽无钱买棺木,仍设法找来几张草席,将遗体一一裹好,集中到南堆下埋葬,造了9座大坟,当年称之为“九烈坟”。1990年8月迁移到蟒蛇河边,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日下,汗水浸透了周正和的衬衫,虽然年龄已经80岁,但他讲述时思路清晰、慷慨激昂:“这些牺牲的新四军战士都没有留下姓名,他们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从五湖四海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他们,教育我们的后代,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
聆听!燕子阁七烈士的战斗故事
离开了学富镇,联合采访组赶往盐都区楼王镇,寻访燕子阁七烈士的故事。
燕子阁位于盐都区楼王镇东南角的郭杨村,这里是楼王、北龙港、义丰、学富四地交界处,蟒蛇河、仇垛河、池沟河交汇于此,是扼守楼王镇域东南的水上交通咽喉。抗日战争时期,地形复杂的燕子阁位置显要,河畔芦苇丛生,便于隐蔽,是楼王抗日根据地通往敌占区沙沟、兴化一带的大门,也是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阻击鬼子扫荡的前沿阵地。
“多年来,本地老百姓都叫他们‘燕子阁抗战七烈士’”楼王镇社区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张文华是燕子阁抗战七烈士故事的传播人,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
4801bc1557789fbb3f5abc02cfc375b887b46c7d9274b26d6fe3647debb1c8081941年3月3日,一股日军从兴化、沙沟出发,从北宋庄沿蟒蛇河向北扫荡,驻楼王东南燕子阁前哨的抗大五分校战士发现了敌情,随即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战斗。经长时间战斗,我方已弹药殆尽,抗大战士们被迫放弃作战计划,只留下7名战士继续阻击敌人,掩护其余战士撤退,他们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62年3月,公社在燕子阁建造了七烈士墓,树立了烈士纪念碑。
记者在现场看到,烈士陵园内还有不少群众自发来祭扫的花篮,近200平方米的陵园里,一座9米高的墓碑静静矗立。张文华感慨地说:“这7名抗大战士,牺牲时平均年轻只有18岁,他们用自己的年轻生命和满腔热血,谱写了一首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革命烈士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雄壮激越、感天动地的革命颂歌,为大河奔涌的盐都大地增添了亮丽色彩,为后辈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盐都区委党史办原主任王长江说,在盐都,有很多红色遗存遗址,22个烈士命名的镇村,而蟒蛇河两岸更是遍布了红色旧址、遗址、文化展示馆和红色教育基地,蟒蛇河“以河串景”,是革命英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这里的风景如画。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