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2024-10-28 00:00:00李亮
铁军·国防 2024年9期

“国无防不立,善教得民心。”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此次在省委党校培训期间,通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赴“临汾旅”部队开展国防教育现场教学、瞻仰雨花台英烈、观看红色话剧《代号1921》等活动,我们进一步增强了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崇军尚武思想观念以及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年轻干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意志,以务实举措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和国防建设协同发展,为强国强军作出积极贡献。

切实增强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认识

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军地一盘棋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切实扛牢使命担当。工信厅承担着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以及管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的职责,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责无旁贷。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按照职责分工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充分认识江苏军民融合的良好基础

民用工业优势明显。江苏是制造业大省,规模大、门类全、质量优,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37.3%,位居全国首位,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等行业规模超万亿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4家(有效期内)、全国第一;10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新能源、船舶与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先进的民用工业体系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防工业地位重要。江苏是国防工业大省,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产业门类齐全,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数、军品产值等居全国前列,在军工电子、信息通信、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是重要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基地,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溢出和带动效应。

融合发展已见成效。《江苏省关于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培育了电子、工业软件、航空航天等一批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全国首个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区域转化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落地江苏,“民参军”规模持续扩大、“军转民”效率不断提升。

务实推动国防和民用工业齐头并进

以工业发展为支撑,夯实国防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为总抓手,持续深化“1650”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智改数转网联、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产业服务支撑等六大工作体系建设,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向好态势,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双向提升。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围绕船舶工业软件、北斗卫星导航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现有国家和省级创新中心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协同,推动产业链共性技术研发和输出转化。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战场需求、任务需求为牵引,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战略需求类攻关项目。强化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新模式应用政策,定期编制发布“两新”目录,每年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将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运用于国防领域。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推动“民参军”和“军转民”同步发展。积极引导“民参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争专精特新“民参军”企业数量占“民参军”企业总量近三分之一。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持续开展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江苏行”活动,高水平办好2024年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不断优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主任,省委党校第2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