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技巧掌握不足等,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探索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方面展开论述,希望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习作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首先,它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整合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表达方式,直接检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判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最后,习作教学还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习作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关乎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小学习作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训练,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字词句段篇是作文的基础,想要写好作文,离不开字词句的积累。许多学生词汇量不足,缺乏句子的积累,导致无话可写,难以表达真情实感。而字词句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并借助专项训练,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积累习作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大部分教师运用了各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较为常见的便是多看课外书和多摘录好词好句,但摘抄好词好句的办法有一些弊端,比如有的学生不明白到底哪些词语算好词?哪些句子算好句?以至于明明抄了许多词句,却仍然是无用功。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积累。第一,先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第二,再对词句进行分类,比如写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或者写风景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判断。第三,有针对性地摘抄,不给范围,学生会随意抄写,为了应付作业而敷衍了事。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特定方向,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摘抄目的,确保摘抄的词句能够实际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直接给出抄写范围,描写风景的句子,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等。这样,提供范围给学生明确的摘抄方向,使他们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抄写后如能记在脑海里,便可以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写作文时,学生便可以适当运用自己抄写的词句,体会摘抄词句的作用,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有积累语言的动力。再比如,按照单元导读的写作要素进行抄写,如统编语文教科书五(下)第五单元是关于人物描写,其中《摔跤》这篇课文,就是描写人物动作的优秀范本。文中介绍小嘎子被欺负、傻大黑粗,动作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那小胖墩呢?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从这一连串动作中可以体会到:小胖墩也是个摔跤的高手,面对小嘎子围着他蹦来跳去的战术,他集中精力,沉着地以不变应万变,表现出了他沉着的特点。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蹦来蹦去、塌着、合了、鼓着”描写动作的词句之后,再要求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摘抄类似的词句。这样,学生便获得了写作文的相关素材,还可以从他人的描写中获取灵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长此以往,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能增加学生的词句积累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阅读基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采用教材中的文本,但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应该以教材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优秀文章,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此外,多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对性格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看书学习并不是一件易事,不免心浮气躁,难以提高自主学习效果,更难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集体性的交流活动,促使幼儿表现自我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可以提高习作教学效果。所以,开展读书分享活动,能够督促学生做好阅读积累,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掘内容,在读写中领悟表达方法
掌握习作的方法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作文不久,不知道该如何下笔,经常出现流水账式的写作内容,没有重点,缺乏感染力。因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框架、了解写作文的基本常识等。所以,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传授写作技巧,并创新教学方式。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文本的框架、作者使用的修辞等,以读促写,让学生逐渐感悟写作是什么以及如何下笔写。
其次,培养日记习惯。日记不仅仅是练习写作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日常积累素材的好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使人感受深刻,但过了几天便忘在脑后。如果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便可以留住这些美好瞬间。所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使学生掌握这一收集日常生活的写作素材的方式,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学会仿写方法。模仿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即便面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也无从下手,导致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生气。但仿写能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掌握写作技巧。在组织仿写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不能盲目地给学生一篇范文,就让学生进行仿写,要循序渐进,有针对性。最开始的仿写要让学生针对某一特征进行模仿,例如分别模仿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多加练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较为生动地人物仿写,有针对性地练习,会让学生掌握该类写作技巧,且效果好于通篇模仿。第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仿写的目的,是模仿而不是“抄袭”,更不是让学生在阅读范文后停留在机械模仿的阶段,“生搬硬套”地写完文章。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学习范文后,没有把范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阅读老舍的《猫》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个小动物,有的学生会把狗写成猫的习性,没有联系实际。所以,在用范文引路时,教师要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把写作练习和培养他们的领悟、想象,观察等基本素养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做到在写作文时不拘泥于范文,做到“举一反三”,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好“范文”。
(三)巧用活动,在体验中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想写,而教师强硬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写出好作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教师目标,并不能挖掘学生的写作天赋,让学生在写作中注入情感,导致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有趣的探索。为此,在习作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际训练中让他们体验成功,以此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游戏促学,培养习作兴趣。
小学生爱玩,纯真烂漫,对玩游戏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写。如在习作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挤眉弄眼吃饼干”的游戏。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做出多种多样的动作,充满欢声笑语,氛围轻松愉快。在这种的习作课堂上,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谈论玩游戏的感受,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的心情、动作、神态等,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内容自然真实的作文。
2.遵循规律,激发习作兴趣。
习作教学必须遵循从说到写的规律,“说”是“写”的基础,学会说便可以进行“写”。因此每一次上习作课,教师可以不用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要写作文,而是根据教材内容选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定小组长先发言,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每个组员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我手写我心”,流利写出流畅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习作打下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3.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巧妇有米可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述写作对象,还能巧妙地使用表情艺术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根据作文主题选择恰当的角色扮演、音乐欣赏、亲身体验等之类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教学“记一次游戏”的习作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夹纸游戏”,学生看到考场同学把纸夹在膝上,开始时快速行走,为了让纸夹得更稳,他微微俯下身子,眼睛盯着那张纸,到后来“他的纸摇摇欲坠,马上要掉下来的样子,不禁提心吊胆,为他捏一把汗”;又看到林清“将A4纸夹到双膝上,脚呈内八形,那造型简直是要笑死人的冲动,看他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随着脚步向前走动,两臂摆动着活像一只大企鹅,那张纸像被施了魔法似的,竟牢牢地粘在他的双膝间,他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没流露出一丝紧张的气息,特别淡定。”轮到自己时“刚夹起纸向前走时,我的脚有点痛,但我非常想赢,于是我忍着痛,小心翼翼挪着小碎步向前移动,还时不时地回头看看纸掉了没,紧张得手心出汗,仿佛心里压了块大石头。”这样,借助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独特,在写作中自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4.体验成功,激发习作兴趣。
要让学生自觉并主动地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更有信心去写,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首先需要做到因人而异,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习作教学中,不管学生写得好不好,都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习作中展现出的闪光点,圈出他写的好词好句并写上批注语,还可以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明白把作文写好不难,顺理成章地把“愿写”过渡到“好写”并“写好”上。
(四)开发资源,在自然中激活习作灵感
作文源于生活。因此,小学习作教学离不开生活,要与大自然紧密连接,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中捕捉习作灵感。很多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难以产生深刻感悟,所以要让他们走进生活,将自己置身其中,好好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比如,要写“春天的风景”,让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春天的景物且融入其中,了解写作对象,自然会心生感悟,从而获取写作灵感。除此之外,现实中的风土人情、日升日落、四季更替等生活中司空见惯、耳闻目睹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如,诺兰家养鱼,教师引导她观察喂鱼的场景,她写下了“当满满的一大勺鱼料往鱼缸里一撒,顿时一大群鱼跳出来你争我抢,一个优美的翻腾之后又扎进水里,不见踪影,仿佛一朵巨大的金黄莲花在水面上盛开一瞬,稍纵即逝……”后来,她把这场景写在征文《改革春风沐家乡》中,并获得县一等奖。在生活中,学生有了经历和体验,更容易捕捉写作灵感,完成写作任务。
(五)学会修改,在教学中提升习作效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润色是创作一篇好的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所以,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在平常的习作指导中,修改习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1.朗读修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内容读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错字、缺字、明显的语句错位等,便于后面修改。朗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检查习作中的基础错误,并通过另一种方式感知写作中的不足。2.同伴互评法: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修改,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促使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3.旧文新改法:随着学生年龄范围的逐渐扩大,年龄层次的逐步增加,他们的整体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水平也在日益提高,让他们反复修改自己以前写的作文,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满足感,使学生始终对习作保持热情。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写出来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写作形式更加多样化。此外,学生的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形象,篇章结构更加合理、清晰。
(二)反思与改进
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对于写作仍然缺乏兴趣和信心,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鼓励;部分学生对写作技巧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训练和指导。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教师需要继续探索改进教学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培养其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