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智慧课堂的大背景下,依托移动终端和智慧平台,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互动反馈、虚实结合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多感官通道,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与体验音乐。本文结合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以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为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等高阶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助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目前,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欣赏课处于音乐感知理解薄弱、体验展示欠缺,创造实践不足等浅层学习状态,难以建立深层的情感共鸣。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传统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使音乐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的过程,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这种浅层学习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应改革传统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态,引导音乐教师在课上充分运用移动终端和信息化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身临其境的智慧型教学情境,形成多维、立体、开放的深度体验模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挖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与音乐欣赏教学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聚焦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良性发展、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围绕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掌握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和过程。
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可以让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在深度学习思想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发现、感受、认识音乐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是一种触及心灵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独特的创作灵感,并在不断地创意实践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最终将音乐放置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深度理解与探究。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往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唯有将“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富有意义,这种被链接起来的“知识”才能促使学生实现深度理解。依托智慧课堂平台创设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教学情境,打开了学生的视、听、动、创等多感官通道,使学生的音乐体验感及课堂互动性得以增强,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将深度学习理论充分落实到位(如图1所示)。因此,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通过建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激趣中提高学习主体性
在智慧平台的支撑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充分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使其能够主动结合自身的欣赏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对音乐的理解,产生孜孜不倦的欣赏欲望,成为主动欣赏音乐的人。通过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与体验的“学习场”,让欣赏体验更加立体,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
(二)共情中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需要靠人们用心感受,体验其中的审美情感。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通过智慧设备营造良好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更容易感同身受,感受音乐作品传递的情绪、思想和情感,同时联想到自身的生活经历,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共情中,在想象联想中开启自我愉悦与自我疗愈的心理过程,实现与自我的相遇与对话。在动心共情中,学生的表达欲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并反复叩问、探究对音乐产生特定情绪的原因,进而对音乐要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甚至能够用更加贴切的语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体会。
(三)互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依托智慧课堂推送课前资源包,找到了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组内成员的互帮互助下,实现从“一个故事”到“多个故事”的交叉教学。基于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互动合作中,小组间可以形成新的剧本,并依据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深度参与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借助智慧课堂,在情境中沉浸式体验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智慧课堂满足了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智慧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运用,有助于带动学生沉浸式体验深度学习环境,从多感官上参与课堂,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体验“学习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沉浸真实演奏情境
在智慧课堂平板上安装相关软件,模拟真实的乐器演奏,如库乐队、随身乐队等,让学生体验乐器演奏,可以协助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感觉感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在欣赏课中的音乐体验效果,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重要影响。
例如,人教版音乐欣赏课中的《十面埋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琵琶大曲,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了解琵琶这个年代久远的乐器,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且大部分课堂教学停留在听辨乐器音色的层面。但是,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平板学生端安装以上智慧软件,将听辨乐器音色的内容转化为乐器体验活动。
课前,教师可以先向平板学生端推送录制好的相关微课视频,包括琵琶的形态构造、演奏方法、演奏技巧等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的测试题,以便了解实际学情,实现以学定教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堂内容,先用平板推送以下任务:1.尝试用右手在界面上练习琵琶的演奏技巧;2.谈谈琵琶的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的音色特点,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尝试在演奏界面进行个人演奏体验,感受琵琶的音色、弹奏方式等。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平板打开库乐队的琵琶界面,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琵琶演奏模拟模式,为学生直观展现琵琶的形态。以乐曲第一部分为例,这部分是大战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平板端界面模拟琵琶演奏中的轮指、弹挑等手法,通过系统抢答器,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旋律变化以及大脑中呈现的场景等。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通过录屏向教师端上传了自己的演奏视频,十分到位地描述了问题的答案,如在演奏中感受到越来越密集、紧张的隆隆战鼓声。
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到,教学效果与往常单一观看视频的传统欣赏课有了很大不同,让学生在仿真性的演奏情境中,体验到琵琶的音色特点以及轮指、弹挑等独特的演奏技法,促使学生主动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这也让整个音乐欣赏过程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达到让学生深度体验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人物故事情境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智慧课堂引入新型可穿戴设备,通过构建生动的数字化“体验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音乐课堂环境的沉浸感,在视听的共同作用下,使音乐作品被自然地放置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成为学生学习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的催化剂。
例如,人教版音乐欣赏课《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中,乐曲主题“命运在敲门”贯穿全曲,表现了贝多芬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与其生活情感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结合贝多芬的性格、人生境遇、坎坷经历以及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与“命运”搏斗以及作者“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思想。然而,传统讲台上的视频播放形式虽然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但存在亲临感不足、距离感较强的问题,导致学生对乐曲的欣赏和聆听中的体验感不强。
头戴VR设备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产品,通过开启头戴式影院体验,强大的360°全景图像立体环境感知,能够解决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时代背景呈现不足的问题,使学生深入体验年代久远的作曲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对此,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贝多芬的生平背景视频导入设备,覆盖学生的视觉,引导学生“浸泡”在贝多芬的时代里。学生通过头戴VR眼镜,手持手柄进行人机互动,走入贝多芬所经历的生活、社会环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平板推送以下任务:观影后,说出你心中的贝多芬,结合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乐曲主题“命运在敲门”的音乐要素与其产生音乐特点的原因。在抢答反馈器上,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回应速度、正确率等,都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提高了师生互动频率。同时,借助这一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让“贝多芬”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让课堂上产生多样的思维交响。整个课堂通过沉浸式的情境体验、良好的课堂开端,使师生互动性变强,并结合立体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背景画面,促使学生主动且深入地欣赏音乐。
(三)小组式合作与竞赛情境
在智慧课堂上,依托平板以分小组的形式,推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用班级管理软件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优化管理,促使组内形成合作关系,组间形成竞争关系。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层递进,并要求学生在ipad上作答并提交,以便准确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精准教学。题目的设置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认知上发生冲突,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求知欲望,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依托平板端的即时反馈,教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赏析中,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全新、专注的思考,并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引发碰撞性“智慧”,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以人教版音乐欣赏课《新疆之春》为例,在白板上安装班级管理大师软件,并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名成员,以进行游春活动的情景故事为背景,总共设置5道闯关卡。首先来到游春的第一个目的地,即闯关游戏第1关,任务卡如下(如表2所示)。
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由组长绘制图谱。教师平板端也可以实时观测每个小组绘制图谱的过程。完成聆听与小组讨论后,教师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随机抽取第3小组代表,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为:作品的情绪整体为热情、奔放,围绕绘制的图谱讨论得出的成果为:从视觉上直观的看到了作品分为3个部分。随后小组成员将图谱上传到教师端。其他小组可以看到第3小组对这一作品的理解,对照了自己小组的最终结论,做出了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第3小组的组员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的合作与分工十分合理,答案基本正确,给予优秀“团队合作”的称号,并为本组成员每人添加1个闪光点的奖励。在这些奖励的鼓励下,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接下来的4道春游闯关游戏多以客观题,即选择题为主,小组以累计闪光点组合分的形式,评选冠军小组。
这是一种带有问题指向性、融入“探究”问题的聆听,通过平板端分小组的模式,各小组可以明确目标导向,通过音乐体验,展开头脑风暴。小组合作挑战模式不仅可以为不敢表述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发言场域,还可以让发言者叙述自己的想法,并验证和修正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的共同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活,也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音乐课堂的目标达成度。
四、结语
依托智慧课堂教学平台,需要借助智慧系统和平板端实现,并借助合理的使用为初中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协助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境的沉浸感,也确保数据挖掘更为精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沉浸体验音乐欣赏活动,也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高效、频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深度体验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