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路径探究

2024-10-27 00:00:00朱琳
家长·下 2024年9期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形式,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独唱来说更贴合小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也能够让更多小学生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表演。随着新课标的落实,音乐教学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合唱教学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助力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合作意识等音乐素养,并逐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例如更多的教师开始在合唱课堂上,组织规范的分声部合唱教学。但就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而言,教师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水平,还需要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以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路径为主题,探究了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作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新课标下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以听觉感知为主的艺术形式,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在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音乐表演则是艺术领域指向“创造”的一种对“美”的表现,能够同时满足表演者和观众的精神需求。对于表演者来说,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都能让他们收获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成长。因此,虽然合唱教学只是小学阶段基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水平确定的一项教学内容,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增强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提高小学生的表演能力。

(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课标的落实,全面发展成了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成了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的核心追求,新课标导向下一切针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创新和改革策略,也都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而合唱就是一种对学生各项能力要求较高的音乐表演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演唱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结合实际来看,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便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作用之一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

审美指的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包含四个层次,分别是感官审美、形式审美、意象审美和精神审美,而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都属于审美的对象,其中便包括音乐。作为一门以声音为载体,以旋律、节奏、情感等为“美”的艺术,音乐的四个审美层次具体指向听觉体验、技巧分析、意境感悟和情感共鸣,而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都还停留在表层的听觉体验上,少有涉及技巧分析,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接触到意境感悟和情感共鸣层面的内容。但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通常先带着学生感知和分析音乐作品的美,再教学生演唱这些音乐作品,借助这种锻炼和积累,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唱表演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群人共同完成,合唱效果的好坏也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演唱技巧或音色的好坏,而取决于一群人的合作是否默契、配合是否融洽。因此,合唱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分工合作的集体活动,每一个参与合唱的学生都需要保证自己的声音不过于突出,避免影响合唱效果。那么,在课堂上开展合唱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基本的声乐技巧和教会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具体演唱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与其他人有效配合,包括如何让自己的声音与合唱的主音融合在一起、如何在演唱中帮助其他人调整音调或节奏方面的问题等。基于此,在长期的配合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并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能发展学生的表演能力

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观众关注的舞台。当舞台上只有一个表演者时,台下所有观众的视线都会集中在这一表演者身上,容易让表演者变得紧张,甚至导致其因紧张而无法顺利完成表演。但当舞台上有一群表演者时,同伴便成为支撑彼此的力量,不仅有利于减轻表演者的紧张情绪,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表演经验,为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打好良好基础。而合唱就是一群人的舞台表演,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群体表演积累演唱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不同的标准,合唱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形式,包括同声合唱、混声合唱、四部合唱、阿卡贝拉、伴奏合唱和更少声部的合唱。不同合唱形式的难度和特点各不相同,所展现出的表演魅力和音乐效果也有差异,能够在不同场合给予听者不同的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但也正因为不同合唱形式有着不同的难度和特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才在内容和形式上显得有些混乱。例如,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设计和开展的合唱教学活动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也不足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能力,使得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陷入形式化的困境。

(一)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音乐学科属于艺术学科,是人们心目中的副科,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聆听音乐、跟唱音乐和学唱为主,对乐理知识、声乐技巧和乐器的教学则停留在接触和了解的层面。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虽然逐渐体现专业性和系统性,但也大都停留在基础的气息控制、音准控制等方面,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指导,尤其在合唱教学中。此外,大部分教师对合唱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且在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不够科学和具有针对性。

(二)课程规划不够清晰

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学科的专业性要比其他文化类学科更强,尤其是演唱技巧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独唱教学还是合唱教学,学生掌握的各项演唱技巧都需要经历日复一日地练习和积累,且难度层层递进,不存在捷径。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合唱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但就当前阶段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时,不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整体的课程规划显得零散、缺乏针对性,无法提高合唱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作为一种强调集体的声乐演唱形式,合唱的要求除了单一声部声音的高度统一外,还有多声部声音的高度配合。因此,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分声部讲授具体的演唱技巧外,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和声音条件,对课堂教学曲目或表演曲目进行合唱化的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真实水平。但就当前小学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来看,部分小学音乐教师没有结合实际学情调整难易度,同时也受限于自身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路径

强调音乐素养、注重全面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和关注个性发展是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将评价机制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过渡到对平时表现、创作能力、合作精神和表演效果的多元评价,成为小学音乐新课标中的重要变化,而这也指向了素质教育,促使教师持续推进美育,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以便满足教育的新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在新课标下开展合唱教学,小学音乐教师要着眼于多主体的教学设计,围绕音乐主体、学生主体、兴趣主体和技巧主体,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逐步推进对学生音乐认知的深化和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帮助学生对音乐建立更丰富和完整的认知开始,再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让合唱富有感染力,最后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音乐表演中的定位,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合唱素质,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

(一)以音乐为主体,先引导学生深度聆听音乐

不仅不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带有自己的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使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带给听者不同的听觉体验。所以,在演唱不同的音乐作品时,演唱者对音乐作品风格、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表演效果。基于此,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应以音乐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度理解音乐的风格,深度感知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歌曲《打麦号子》为例,这是一首民歌,也是南通号子中的代表作品。其中,号子是一种兼具艺术表演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乐器,能在生产劳动中鼓舞劳动者振奋精神、调节劳动者情绪,在演唱上有着“一领众和”的作用。在结合这一作品开展合唱教学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如何用耳朵“听”,并运用视觉图像法,一边播放或演奏音乐,一边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打麦场景,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联动,并基于这种联动,感受“一领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进而推动学生感知这一音乐作品中传递出来的饱满热情。通过深度聆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整理解《打麦号子》的风格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顺利开展合唱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再依据能力合理划分声部

在合唱的几种形式中,同声合唱的难度相对较低,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演唱水平,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但在新课标下,音乐教学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等,促使合唱教学从同声合唱领域出发,进行外延和扩展,逐渐对接分声部领域,以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这种需求下,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准定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声音条件,合理地完成声部划分。

童声合唱是由男童和女童共同完成的合唱形式,以声部划分为依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童声二部合唱,声部分高、低两种;另一种是童声三部合唱,声部分高、中、低三种。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声音具有声调高、悦耳清脆等特点,按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即稚声期、童声期和变声期。小学生的声音发展主要处于童声期,音色稚嫩、音域窄、音准不稳定是这一时期学生演唱声音的主要特点。那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音色、音域、发声方法和合唱各声部的人数比例,综合划分高、低声部,并有选择地将音乐素养更好的学生放进低声部,以保证整体声音的和谐。但这种声部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练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以兴趣为主体,借情境刺激学生多重感官

无论是在哪一科的学习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以兴趣为驱动力。大部分小学生更容易对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热情,且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而这种热情和积极性也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效果和持久程度。基于此,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要着眼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调整或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合唱活动。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四季歌》为例。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兴趣偏好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视听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借助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以此激发学生对这一音乐作品的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借助情境中的感知与体验,激发学生表演这一音乐作品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唱练习。《四季歌》以四季为主题,用温暖、热情、丰收和寒冷指代春夏秋冬四季,旋律明快、歌词欢快,能够带给人明媚的好心情。在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将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寒冷用具体的事物和画面表现出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眼睛看到的画面、脑海中呈现的记忆场景和耳朵听到的声音形成联动,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明媚和欢快。

(四)以技巧为主体,融合开展多类型技巧训练

在新课标的导向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从音乐基础知识延伸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情感基调,然后再延伸到声乐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形成从整体到具体再到整体的循环体系。具体到合唱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在音乐主体、学生主体和兴趣主体外,确立技巧主体,加强对学生合唱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技巧层面的指导,以提高学生演唱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

在技巧训练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合唱教学拆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不指定曲目的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基础训练主要练的是唱歌的姿势,包括上身自然直立、双目平视前方、双脚重心靠前、均匀呼吸和保持自然微笑;专项训练主要练的是合唱的专业技巧,包括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吐字训练等,掌握了正确的唱歌姿势和专业的唱歌技巧,学生可以完整、准确地演唱一首歌,并达到提高合唱能力的目的。另一部分是指定曲目的综合训练,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合适的曲目,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和吐字训练,并选择合适的乐器,配合和引导学生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演唱的节奏和音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美育课程。音乐课堂上组织有效教学,有利于搭建现代素质教育体系,其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而相比于其他演唱方式,合唱更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小学音乐表演的主要方式,不仅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表演,还能借助纯净的童声,赋予音乐独特的感染力,更好地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新课标为导向的音乐教学下,小学音乐教师要针对提高合唱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打造更专业、更全面的合唱教学体系,以最大化地发挥合唱教学的优势,借全新的合唱教学形式,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