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策略研究

2024-10-27 00:00:00许 丽
家长·下 2024年9期

现阶段,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需要引进灵活丰富的教学项目,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导向,开展迁移性教学,并且从多元学科的视角,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率。在此期间,美术教师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跨学科衔接线索,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并且延伸美术课程的主题意义,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项目,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再借助常态化的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的终身审美意识,以此提高教学水平。

在带领初中生参与艺术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引进灵活丰富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期间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带领学生参与迁移性学习,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水平。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质的体现

学生的艺术素质体现在多个领域,具体来说,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其艺术素质的宏观体现,当学生接触大量艺术作品之后,能够对艺术产生独到的理解和认知,从多种艺术形式中进行实践、感悟学习,对人物、自然、形态、结构产生基本的理解,并支持其进行艺术赏析、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学生的艺术素质还体现在创新表达层面,要求学生应用形象或符号表达想法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借此,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的艺术素质还体现在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层面,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将内心的情感展示和表达出来,而学生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能够感受不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情绪态度,提高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的艺术素质还体现在观察实践以及对艺术知识、技能的高效掌握、深度理解等层面。总之,学生的艺术素质体现在以上多个维度,教师应当引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多个专题任务群,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以跨学科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跨学科衔接线索,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

初中美术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需要优先确定跨学科教学目标和方向。跨学科主题内容较多,但是盲目引进跨学科教学资源,容易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为此,美术教师应当确保跨学科学习活动具备目标导向性,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美术教师应当了解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维度,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并围绕相关核心指标与多门学科教师开展互动沟通,确定跨学科主题。如美术教师可以与语文教师一同引进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感知等主题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将语文中的语言审美与美术中的艺术鉴赏等相关核心素养指标统一,依托两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组织跨学科研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审cdhDZ2Rqk2uV9lFAkRpiwg==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例如,在初中美术“奇妙的水墨世界”跨学科研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本次跨学科研学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同时融合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水墨画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语言与文字的审美水平。在前期,美术教师可以与语文教师共同确定“奇妙的水墨世界”这一跨学科学习主题,该主题旨在让学生学习水墨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文字审美,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理解能力。紧接着,美术教师可以介绍水墨IGQ7kRCUze/5Ife7V8C+aQ==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与水墨画相关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水墨意境。之后,美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练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运笔、用墨、用水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意境与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创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对水墨画和古诗词的理解,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水墨画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配上一首或一段与画作意境相符的古诗词,用文字诠释自己的艺术构思。在展示与交流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水墨画作品,并朗诵自己创作的古诗词,而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二)延伸美术课程主题意义,增强艺术感知能力

学生的艺术素质体现在强大的艺术感知能力层面。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需要找准时机,适当引进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延伸美术课程的主题意义,从多个领域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期间,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本课堂的核心内容以及美术课程教学目标,适当引进多元学科项目,借助多元学科项目梳理整理知识概念,让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美术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更为深层次的艺术理解和认知。在此期间,教师应当紧扣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剖析其中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之后,美术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整合多元学科的资源,融合历史、文学、科学、语言,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从多元学科主题中提炼与本堂课相关的元素,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学习。此类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学科的学习资源,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沉雄瑰丽的中国青铜艺术”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通过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青铜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借此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以及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组精美的中国青铜艺术品图片,并配以激昂的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青铜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紧接着,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历史学科,讲述青铜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体制、文化特征等,帮助学生理解青铜艺术产生的历史土壤。而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合历史与文学,即教师选取与青铜器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如《诗经》中关于青铜器描写),让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理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象征意义。并且整合科学与艺术,引导学生观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探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和艺术价值。同时,植入语言与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铜器的美,也可以用散文、诗歌、小说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青铜艺术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三)借助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其进行艺术语言的输出与表达,培养其艺术表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跨学科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探究。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跨学科实践教学前,需要明确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核心目标,通过这一举措,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引导其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美,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其在创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想法和理解,并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在整个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设立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结合,突出美术课程的主题以及其他学科的实践项目,延伸美术课程的主题意义,让学生通过多元学科探索,理解并掌握美术中的科学内涵、人文思想情感、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借此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指引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反思总结,了解自己在艺术输出表达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例如,在“花卉与纹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明确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核心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将美术课程与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为此,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花卉样本、图片资料、文学作品以及历史纹样资料,以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花卉与纹样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衔接自然科学的探索实践项目,联系美术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花卉样本,记录花卉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花卉和纹样作品,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拍摄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以便后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此时,美术教师结合生物学知识,讲解花卉的ldq75rrbq901LmNeNJWIhO3nkN/2rVdFzYgGStMb8wc=生长规律、结构特点等,让学生理解花卉的自然美。而在文学与纹样鉴赏板块中,教师可以选取与花卉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古诗、散文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文学作品对花卉的描绘和赞美,并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纹样作品,让学生感受纹样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尝试分析纹样中的花卉元素及其文化内涵。在掌握了花卉与纹样的相关知识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创作,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卉或纹样作为创作主题,运用所学的绘画、设计等知识技能进行创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引进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并鼓励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实践项目。

(四)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终身审美意识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能够支持其参与后续深层次探究,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将跨学科教学项目以常态化的形式开展下去,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以及其他课程知识时,能够不由自主地进行艺术赏析、艺术评价、艺术表达,即教师需要将相关教学项目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精细化、高效化地教学指导。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使他们无论是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还是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均能够不由自主地从艺术角度出发对其他学科知识概念进行赏析、探究、理解和领悟。这一过程很短,但是通过积少成多,引导学生不断梳理、整理,借助其他学科不断强化并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与美术教师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尝试从艺术视角,进行简易化的艺术表达,利用半分钟或一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展示对美学规律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美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跨学科教学项目的实施,通过定期的研讨和交流,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在非正式的跨学科项目中尝试艺术表达,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这一举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艺术赏析的能力。通过参与跨学科教学项目,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艺术知识和经验,提升艺术素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够不由自主地运用艺术视角进行赏析、探究、理解和领悟,形成跨学科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赏析和评价相关知识内容。例如,在地理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讨论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从艺术的角度观察科学实验和现象,发现其中的美感。并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艺术表达。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学生可以用几何图形创作图案或雕塑;在物理课程中,学生可以用光影效果制作简单的动画或模型。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立简易的艺术表达环节,如半分钟或一分钟的艺术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美学规律的理解和认知。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跨学科常态化教学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地运用艺术视角进行思考和表达。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跨学科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为未来的深层次探究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体来说,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环节应当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进丰富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精确管控,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使初中美术教学能够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