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27 00:00:00李蕾云
家长·下 2024年9期

文章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建议为出发点,旨在满足“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以及“保证幼儿的户外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探究有效创设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的策略方法,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及不同室内场地的特点进行分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室、走廊以及楼梯三种室内场地的方式。意在合理规划与积极开发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切实规避户外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幼儿每日体育活动带来的影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部于2001年9月印发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并在“教育内容”中的“健康领域”强调,幼儿园必须将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因此,为了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与每日的体育运动时长,教师针对幼儿园室内环境及场地特点,开发规划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便显得至关重要。

一、另辟蹊径,“玩转”方寸活动室

幼儿园中的活动室与教学专用室,普遍具有场地方正、可利用面积大、地板富有弹性的空间特征,是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创设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不可多得的室内场地。虽然相较于幼儿园的户外运动区域,室内柜体较多、空间相对狭小,不宜于组织大肢体、大速度体育活动游戏,但在具体的规划及开发中,幼儿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利用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特点与场地优势,为幼儿设计与组织更为新颖的室内运动游戏。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确保活动空间宽裕,为开展游戏活动提供足够支持,全面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此外,在布置专用体育活动室内空间时,教师也要避免幼儿在运动中产生磕碰347d4f0a2c3201bd306f21b5f94481532e6b238bcfe0ae000cff17ef44b29fda,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组织和实施。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可立足教室地板特征,为幼儿划分专属的室内运动区域。现如今,大部分幼儿园活动室铺设的地板普遍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或以规则性图案,如方形、圆形地板密铺,或以不规则形图案密铺,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启智增慧”的教育本色,也为幼儿教师开发与创设室内运动区域提供契机和新思路。对此,幼儿教师应立足于此,根据每个幼儿的身高以及体育运动的活动范围,为其划分专属的室内运动区域,有效规避室内空间的缺点,如规避空间对幼儿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游戏造成的挤压问题,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室内,稳定且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或运动游戏。

例如,在活动室,指导小班幼儿模仿动物动作的体育游戏时,幼儿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规划一片瑜伽垫大小的室内活动区域,并在教师专属的室内运动区域中为幼儿演示模仿青蛙跳、兔子蹦、虫子爬、蝴蝶飞等动物动作的过程,让小班幼儿在自己的体育运动区域内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尝试还原现实生活中各种常见动物的动作。此外,小班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在模仿动物的特定动作时,借助上肢和下肢动作的有效配合,达到发展幼儿身体机能的目标。在室内活动区域内,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单脚站立、振动手臂等基本动作,促使幼儿控制身体的平衡状态,并进一步理解动物和人类在运动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小班幼儿可以在特定区域内模仿动物动作,不仅能锻炼并提高平衡能力、肢体协调性以及核心力量,还能促使幼儿时刻注意是否超出专属运动区域,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中班幼儿在活动室内开展原地拍球的体育游戏,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幼儿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唐僧画“辟魔圈”的影像视频,以其中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人物与紧凑丰富的动画剧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规划室内运动区域的兴趣和参与室内体育游戏的积极性。在此之后,幼儿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画圆的方法与技巧传授给每名幼儿,让幼儿用画笔在活动室内画出大小不一的圆圈,确定专属的运动区域,并在圆圈中完成原地拍球运动。此外,中班幼儿教师也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跑、跳等运动方法和技巧,并在相对开阔的区域内尝试练习相关动作。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中班幼儿,两个人为一小组,用搭肩膀的方式,共同完成投掷物品、跳跃障碍物等动作,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学会判断距离的远近,并返回拍球的运动区域,再次尝试拍球动作。为降低运动难度,幼儿教师可以在旁边适当给予引导和提示,让幼儿真切体会到运动的趣味性、丰富性。以如此方式规划、开发幼儿园活动室中的室内运动区域,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科学、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紧密衔接起来,让幼儿积极参与规划室内运动区域以及室内体育运动活动,并从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进而最大化地开发与利用幼儿园的室内空间。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可把握教室空间的优势,为幼儿规划迂回循环运动路线。《指南》在“健康”领域中强调,幼儿园要注重幼儿动作协调性与灵活性的发展,积极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基于这一要求,幼儿教师在创设与开发幼儿园活动室中的室内运动区域时,可以利用相较其他室内场地空间大、活动范围广的活动室,为幼儿设计与规划兼具迂回性、循环性与连续性的运动路线,让幼儿在教室内以缓步慢行或小跑疾走的形式,进行趣味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跑跳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爱玩游戏的天性,在室内运动区域内,随机藏一些有趣的线索卡或者藏宝图,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寻找。根据线索卡或者藏宝图上的文字、图片提示,引导幼儿了解投掷、跑跳等运动的具体动作。

例如,利用儿童图书《在牛肚子里旅行》,为大班幼儿设计室内体育运动游戏,幼儿教师可以事前在幼儿活动室中规划连续的“旅行路线循环圈”,让幼儿扮演图书中的“红头蟋蟀”,从“牛的口腔(起点与终点)”出发,进入“牛的嘴巴”,随着“牛吞进的干草一起运动(跑跳、翻滚)”依次进入“牛的三个胃(小步快走)”中,再随“牛的喷嚏与反刍(单腿蹦跳)”回到“牛的口腔”中。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周而复始地跟随该运动路线,参与趣味性室内体育运动游戏,不但可以让幼儿模仿《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红头蟋蟀”,在参与室内运动与游戏活动中完成各种体育动作,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也会让幼儿准确把握“红头蟋蟀”的心理变化以及图书的主要故事情节,从而让幼儿在体育运动以及语言理解上实现协调发展。在绘本故事和情境的影响下,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并了解体育运动的完成顺序,并与教师或其他幼儿分享自己擅长的运动环节,例如跳跃和投掷等。在体育运动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幼儿擅长或不擅长的运动项目,客观评价每位幼儿在运动路线上的实际表现情况。在跨学科融合的活动组织视角下,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多开口分享,例如在哪道关卡中自己的运动感受较好,哪道关卡存在一些困惑等。

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室普遍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幼儿开辟躲藏类游戏的室内运动空间。躲藏类游戏是深受3~6岁儿童喜爱与青睐的一类游戏活动,既有益于提升幼儿肢体敏锐性、社交能力与智力,又能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获得感。但由于躲藏类体育游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刻意减少躲藏类游戏活动频率。而在开发与规划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时,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等室内场地,发挥这些场地具有的“一目了然”、设施材料取用方便的优点,为幼儿开辟与打造有益于开展躲藏类游戏的室内运动空间。这样,幼儿教师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幼儿园室内环境利用率,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真正促进幼儿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二、别出心裁,“搞定”细长走廊

狭长、狭窄的幼儿园走廊是幼儿教师容易忽视的室内场地。相比幼儿园中的其他室内空间,走廊可以供幼儿活动与游戏的范围更小,并且地板多采用防滑系数较高、硬度较强的材料。在实际的室内运动中,教师通常无法利用走廊中,组织幼儿进行某类或某种体育运动游戏。但是,结合上述对室内走廊场地、空间环境特点的简要分析与初步概括,开发幼儿园走廊这一室内运动区域,幼儿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该场地的特点,如无障碍物、无死角的平直走道,为幼儿打造竞技类田径运动游戏空间,让幼儿在走廊中安全、平稳地完成接力赛跑、竞走、投掷等趣味体育运动项目及游戏活动。

例如,引入民间儿童游戏“丢沙包”,组织幼儿进行投掷类体育游戏,幼儿教师可以为中班幼儿设计竞技比赛游戏,如“比比谁丢得更远”让幼儿以三人为一小组,在走廊中进行游戏。

首先,教师可以在幼儿活动室中,以语言讲解及肢体演示的形式给幼儿讲述“比比谁丢得更远”的游戏规则,让幼儿认真聆听教师惟妙惟肖地讲解与说明,准确把握本次的游戏规律以及比出胜者的方法,即每个小朋友领取不同颜色的沙包,在事先画好的起点线上,向远、向前投掷。待沙包落地后,用粉笔或红点贴纸在走廊地面上标出沙包的落地点,并用软皮尺测出每个沙包的落地点到起点线的距离,长度最长的小朋友便是本次游戏的冠军,可以获得牛奶、苹果等物质奖励。

其次,当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并掌握评比方法后,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有三个人,形成多个竞技比赛小组,让各小组中的三名幼儿分别站立在走廊起点线前,朝走廊的远处抛出沙包。待幼儿沙包落地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举手示意,选出游戏参与意愿较强的幼儿,为大家标出沙包的落地点、测量沙包到起点线的直线距离、记录每位幼儿投掷沙包的距离,以此促使幼儿深度参与本次室内体育运动,同时也增强这一走廊竞技类运动游戏的竞技氛围,激发幼儿参与室内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全体幼儿遵循游戏规则并完成“丢沙包”的游戏活动后,幼儿教师可以将记载幼儿投掷成绩的白板悬挂在走廊中,让幼儿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选出本次比赛的冠军,进而促使幼儿踊跃参与室内运动以及体育游戏,收获更为丰富的游戏体验与经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与规则秩序意识。

以如此方式创新开发与合理规划幼儿园走廊这一室内运动区域,不但可以从真正意义上高效利用与开发室内空间,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也会让幼儿在走廊中踊跃参与各种竞技性体育游戏项目与室内体育活动,由衷感受与体验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与竞技乐趣。这样,在日后的幼儿园走廊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有创意地组织幼儿开展别开生面的体育游戏。

三、独具一格,“活用”斜上楼梯

幼儿园中有倾斜角度的陡峭楼梯是开发难度系数较大、安全隐患问题较多的室内空间。3~6岁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受年龄特征影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围绕幼儿园楼梯开发幼儿室内运动区域时,若组织幼儿以站立、直立的形式,开展体育运动游戏,不仅会让各种安全隐患贯穿幼儿游戏的始终,同样也会破坏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感,减弱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因此,幼儿教师在探寻楼梯这一室内运动区域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安全因素,针对幼儿胜负欲强、好奇心旺盛、具有冒险精神与挑战意识的共性特点,为其开辟攀爬类的独特楼道及楼梯游戏空间,在保障幼儿室内运动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幼儿园楼梯空间立体的独特优势。

例如,利用《蜗牛,蜗牛,慢慢爬》这一绘本为小班幼儿设计攀爬类室内运动项目,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小班幼儿到幼儿园一楼,以一楼到二楼之间的半层楼梯为本次攀爬类室内运动项目的主要活动区域,将绘本中的“红果果”预先放置在一楼至二楼的缓步台上,让幼儿用爬行的方式,模仿绘本中“小蜗牛”的爬行动作,缓慢安全地逐步爬到缓步台上,并摘取“红果果”,再拿着“红果果”以站立的方式,扶着楼梯把手慢慢走下来,在一楼大厅中与其他“小蜗牛”汇合,一起品尝“劳动成果”。

儿童绘本《蜗牛,蜗牛,慢慢爬》是一本反脆弱的绘本,与攀爬类幼儿运动项目的调性高度统一。在利用室内楼梯为幼儿创设攀爬运动室内运动区域时,教师要紧密结合绘本故事的内容,将绘本中“小蜗牛”摘取“红果果”的爬行路线,复刻到楼道与楼梯这一室内场地,借助“小蜗牛”经历的挫折及困难,锻炼幼儿应对挫折的能力与勇于克服挑战的坚强意志,以此让小班幼儿借助绘本故事提高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共情能力与理解能力。此外,在摘到“红果果”的楼梯运动区域内,幼儿借助在台阶上的缓慢、安全爬行,逐步提高自身的平衡性、协调性与灵活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纲要》与《指南》的指导下,创设与开发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幼儿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幼儿室内运动游戏的特点、体育活动需求以及不同室内场地的特征等,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优化室内活动设计方案与开发利用方式。有效解决幼儿园室内区域利用率不足与幼儿每日体育运动时长不足等问题,为学龄前儿童构筑金色童年,助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