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下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024-10-27 00:00:00高卫萍
家长·下 2024年9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顺应这一时代发展需求,五育并举理念应运而生,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及园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而本土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幼儿园特色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其中本土资源所具备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更为有效地发挥。因此,在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紧密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搜集、整合与利用本土资源,不仅要构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本土特色园本课程,同时更应深化五育融合理念与幼儿园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赋予幼儿园课程五育并举的教育内涵,使幼儿在更加完善的教育资源保障下,获得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一)完善五育资源的价值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学中,五育并举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理念。但是幼儿园课程由于篇幅限制及编排的滞后性,教学资源无法有效满足五育并举的教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搜集、整合相关的本土资源,通过挖掘本土资源中的五育元素,并将其与幼儿园基础课程进行融合,进一步促进幼儿园五育资源的补充与完善,使幼儿在丰富的五育资源的保障下,获得协调发展。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价值

本土资源是一定区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反映着区域内的历史积淀和人文风貌,有着显著的文化内涵。在幼儿园的五育并举教育中,教师通过融合本土资源,能使幼儿全面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使幼儿在感知本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感。这样便可以传承当地的特色文化,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价值

五育并举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任务。教师不仅要科学处理五育间的关系,同时也应统筹分析相关的教学资源,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影响五育并举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融合本土资源,不仅考查了教师对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处理、整合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幼儿园五育并举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在以幼儿五育并举为目标的幼儿园教育中,本土资源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构建五育并举视域下的本土特色园本课程时,教师应重视开发、融合与运用本土资源,为幼儿营造熟悉的学习氛围,优化幼儿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幼儿了解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1.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构建园本五育体验环境。

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在五育并举下探究本土资源,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大,容易事倍功半。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发挥环境渗透、感染引导的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园本五育体验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渗透五育,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在具体构建五育体验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紧密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划分活动区域,同时更应挖掘与搜集本土资源,并与相应的活动区域进行融合,进而为幼儿打造富有本土文化内涵、具有五育并举功能的体验式活动环境,使幼儿能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认知本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笋是大自然赋予的纯天然食材,可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地处福建西北部山区的顺昌县,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竹类植物生长,是闽北的“竹山笋市”。竹笋种植历史悠久,一年四季品种繁多,有雁翎笋、四方笋,还有黄泥冬笋以及雷笋、春笋、甜竹笋等。所以,在当地,竹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传承着很多与竹笋有关的传统技艺。为了使幼儿更加深刻地了解家乡的特色资源,引导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以及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色化的本土资源,在园区内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笋文化体验区”,如设计建立“笋博物馆”“笋产品制作体验馆”等活动区域,同时也在各个区域中投放各种笋产品及制作笋产品的相应活动材料。这样,幼儿可以在园区内,经历识笋、制笋、品笋等整个过程,在深刻体验本土笋文化的过程中,有效落实五育并举,引导幼儿了解本土产业资源。

2.科学融入本土资源,完善园本五育课程体系。

在五育并举视域下,要想借助本土资源开发特色化幼儿园课程,教师应紧密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及五育发展需求,结合幼儿园现有的课程内容,融入相关的本土资源,以此完善园本五育课程体系,在幼儿园课程中突出五育内涵。

例如,“舌尖上的圣宝欢乐谷”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主题课程,主要引导幼儿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食物的来之不易。在设计这个主题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索桥光饼、第一灌蛋、元坑粗面以及宝山酒等当地的美食资源,并让幼儿在家长、教师的辅助下,通过了解、制作特色美食,探究当地特色美食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等,进而培养幼儿的劳动品质、文化认同感等综合素养。这样就在当地美食资源与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拓展与深化了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也丰富了其中的内涵,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综合素养的形成。

3.优化整合本土资源,拓展本土资源开发路径。

在开发五育并举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拓宽自身的视野,注重融合幼儿园的教学资源,注重优化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本土资源,以此拓展本土资源的开发路径,进一步促进幼儿五育的深入落实。

例如,木拱廊桥作为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传统技艺,其形状好似彩虹,具有显著的美育价值,同时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一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五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廊桥建造技艺的接班人、非遗传承人走进幼儿园,并开展相关的表演或交流活动,给幼儿展示手工艺术,让幼儿在学习闽北木拱廊桥传统建筑工艺的同时,感受榫卯文化的极致魅力,以此实施美育、劳育以及德育的多元化引导。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1.借助本土资源,设计五育并举特色课程。

在落实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重要的因素。完善的课程体系对落实五育并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发本土资源,并通过本土资源与幼儿园基础课程的融合,设计具有特色的五育课程,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幼儿获得综合、全面的引导。

(1)“本土资源+主题活动”课程

幼儿园主题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将本土特色资源运用于主题活动中,优化五大领域的内容,形成本土化主题活动。如灌蛋是当地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小吃的一张名片。幼儿园可以围绕这一本土资源开展灌蛋主题活动,通过组织社会活动《家乡的灌蛋》让幼儿了解灌蛋的由来及习俗。在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制作灌蛋,了解制作灌蛋的原材料及制作方法,并衍生出语言活动《我来做灌蛋》、音乐活动《灌蛋浮起来了》、美术活动《可爱的灌蛋宝宝》等一系列园本特色课程,为幼儿营造浓厚的五育教育氛围。此外,借助开发这样的本土特色主题课程,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得到全面引导,实现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

(2)“本土资源+区域活动”课程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通过构建区域活动以及投放活动材料,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宽松、开放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创新性运用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而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发五育并举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本土资源与区域活动,构建自主性、探究性的特色化五育课程。

例如,种植园是幼儿园中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域,不仅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然、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种植瓜果蔬菜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欣喜,同时也能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是实施五育并举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种植园的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当地特有的中药、水果、蔬菜,如高山蛤兰、草莓、葡萄、空心菜等,引导幼儿根据季节自主耕地、自主种植,在遇到问题时,向老师、家长或邻居请教相关的知识。这样幼儿可以在种植活动中亲身经历,并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能体验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3)“本土资源+一日生活”课程

生活即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一日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五育教育资源,能从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实现同步发展。在开发五育并举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本土资源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有机融合,使幼儿借助一日生活感受并认识现实生活,给予幼儿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例如,艺术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儿歌的方式,将本土资源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进行结合,并在挖掘本土资源五育教育内涵的过程中,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幼儿园一日FoyyP2nTuNcDle1hUexZ03jF1BDnQm+CWmVOpYrDcA0=生活的艺术教育环节中,教师可以搜集《月光光》《西北雨直直落》等当地儿歌,在教授幼儿儿歌的同时,还应给幼儿介绍儿歌的意义、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以此帮助幼儿认识儿歌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涵,感受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这样,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教学,为幼儿营造浓厚的五育教育氛围,使幼儿得到良好、全面的引导。

2.借助本土资源,拓展五育并举活动形式。

(1)开展趣味性游戏活动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应结合游戏的娱乐性、参与性等特点,通过融入本土资源,开展有效的、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获得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引导,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例如,踢毽子是当地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师可以结合踢毽子这一本土活动资源,组织幼儿开展趣味性的户外体育游戏。如小组合作踢毽子,由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围成一个圈,每组获得一个毽子,在相互的配合下完成踢毽子游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哪个小组的踢毽子数量最多,哪个小组就获胜。这种具有竞争性的小组合作游戏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运动技能,又能促进幼儿形成合作意识以及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等,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2)科学设计体验式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幼儿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一些实践活动也有着积极的参与热情。结合幼儿的这一身心特征,教师可以借助本土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内涵的感染下,形成良好道德意识,以此促进五育并举的落实。

例如,竹木工艺画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属于一项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具有美育功能。为了让幼儿深刻了解当地的这一特色传统工艺,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竹木工艺画工作室,并在传统艺人的指导下,亲自参与竹木工艺画的制作。在这一体验式实践活动中,幼儿可以全面了解竹木工艺画的制作程序,同时也了解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蕴含的文化底蕴。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审美意识、文化意识,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从更全面的角度促进幼儿五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幼儿园教育中,开发本土特色园本课程是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推动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增强本土特色园本课程的五育并举内涵,教师应注重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通过融合本土资源,设计特色化的五育并举课程、构建五育并举资源库、开展五育并举活动等。这样,教师能够以更加完善的幼儿园课程为保障,为幼儿提供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引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本土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立项编号:FJJKXQ22-0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