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2024-10-27 00:00:00薛鹰秦玲
家长·下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持续深化,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指向和要求。其中,初中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正朝着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对此,初中生物学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等内容,积极探寻构建高效生物学课堂的路径,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立足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等多方面出发,概述了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多数教师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且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持续进步与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基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从教学实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积极探寻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路径,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此为课堂增添色彩,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理念下实施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学有所获,但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其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基于新课标理念实施教学,生物学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研读教材,构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着重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主动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是生物学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的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新课标的教育要求,有效设计实验,并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操,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中强调“跨学科实践”,提倡学科间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初中生物学呈现出很强的综合性特点,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对此,生物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征,把握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统整性教学,即让学生汲取生物学知识,同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边界,还能强化其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复杂事物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显学生的本位,聚焦于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所需,提升课程的灵活性和适配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其主动参与,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细致洞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精心策划教学内容与策略,促使学生逐步认识生物学的科学本质及学科思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高效性。

(二)应把握教学实践性和严谨性

生物学课程十分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使其能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实验部分,保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心态,精心策划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步骤,深化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以科学的视角、知识、思路及方法,探讨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应突出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把握这一教学要点,密切关注生物学科的特征,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有效的评价,并密切关注学生在知识探究及实践中的表现,从而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犹如音乐剧中引人入胜的序幕或者演讲中吸引人的开场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投入知识探究中。为此,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以精彩的开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精神,进而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有效课堂导入的作用下,生物学教师可以使学生快速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对高效推进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精心策划设计导入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品质。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课为例,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使学生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了解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针对本节课进行教学时,若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单向的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很难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谈不上让学生内化知识。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基于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着重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例如,向学生讲述因缺乏预防知识,导致疾病传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传染病的严重性及其预防的重要性。这样的故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思考状态,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辅助课堂导入。如播放与传染病有关的短视频或者动画,直观展示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的原理,以动态画面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清晰地认知。这样,借助优质的课堂导入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发深入探究生物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初中生物学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编排了众多知识点,涵盖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知识,其中不乏抽象元素,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遵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选择,在生物教学工作中,以问题搭建思维的桥梁,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此,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启思的方式,构建思考性课堂,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生物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植物的生殖”这一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与目标后,可以创新教学策略,先借助短视频展示植物的开花与结果过程,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生殖过程的回忆与思考。接着,教师抓住教育的契机,实施以问启思的教学,例如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所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种子萌芽、幼苗生长及开花结果的过程,才能有新植物长出来吗?”针对教师的提问,每位学生都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不认可这一说法,有些则表示不知其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绿萝茎段扦插繁殖”的实例,并引导学生思考此种生殖方式的名称与特点。这样,通过以问启思,借助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

(三)合理规划实验,引导合作探究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新课标明确强调“生物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在实践教学中,以往单一的实验探究方式,因学生能力有限,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实验探究不顺利、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采取合作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初中生的学情,科学划分小组,保证每个小组能力均等,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并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以此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程的内容为例,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法,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紧扣核心目标,组织合作探究的实验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观察记录、资料搜集、实验操作等多个步骤,并依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让各组成员明确自身的责任。接着,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例如,在观察昆虫的生殖行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等,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分享实验中的感受,有效加深学生对昆虫生殖与发育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及表达能力。

(四)实施跨学科教学,促进思维发展

在多元化的教育视域下,跨学科教学模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成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初中生物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围绕初中生物学科的特征,积极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探寻实施跨学科教学的路径,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边界,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一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动态视频,带领学生穿越到数十亿年前,探究生命诞生的过程,并向所有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你们认为这些自然现象与我们今天的存在有什么关联?”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关联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析地球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条件是如何为生命的产生提供可能的。通过探究地球的大气层、水资源和地质活动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地球的独特环境,及其在生命诞生和演化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此外,生物教师还可以与物理学科联系,实施跨学科教学,拓展生物知识的范围。如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直观呈现地球上的原始物质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理解这部分生物知识。这样,通过实施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五)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共同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工作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也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评价。而在以往的评价中,教师多以主观评论或者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无法清晰地认识自我,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初中生物学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增加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有效发挥其育人作用。

一方面,初中生物学教师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要求教师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转向更为全面的知识能力、学习态度等多维度的评估,以此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其中知识能力的评估,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记忆与复述,还应包括理解、分析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具备合作意识等。另一方面,应增加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主体往往以教师为主,但教师的评价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有必要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如学生自评或者学生互评。自评能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成长,互评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尊重。通过融入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评价和更有效的教学决策。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地关注和支持,每一份努力和进步都能得到肯定。这样,通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也有助于教师更具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构建高品质的生物课堂,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积极践行和满足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当前各学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初中生物学科也不例外。因此,生物教师应紧跟教育的发展步伐,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径。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促发思考;合理规划,实验引导合作;跨学科教学,建立知识网络以及重塑教学评价机制的方式,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为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