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视角下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27 00:00:00鞠莹
家长·下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重视课程育人,凸显教、学、评的作用和价值。《新课标》中强调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手段,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利用提问、观察、表现性任务、作业等方式,动态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并做出解读,考查学生与目标的差距,进而做出科学决策,向学生提供反馈。此外,教师还需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理念,推动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这一点,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初中英语教师不能仅以结果性评价作为评估学生的指标,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站在形成性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完善的了解和评估,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进而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

一、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因素进行发展性评价。一般来说,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工作,是为了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为其提供切合实际的建议,确保学生得以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其深入挖掘自身潜力,更加高效的实现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重视目标驱动、过程导向、师生共同参与等条件,围绕预期目标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以此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全方位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重视师生共同参与,拓展评价主体,利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构建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确保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内容,初中英语教师在利用形成性评价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并针对其阅读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态度、成果进行全方位、发展性的评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创新精神、习惯、兴趣、方法等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出现以成绩定论的情况。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形成性评价。

一是拓展评价主体。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才是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体,理应参与评价活动。为此,教师可以针对英语阅读教学,融入教师学生等评价主体。

二是创新评价方式。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阅读教学活动创新评价方法,借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估。

三是延伸评价范围。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阅读教学活动延伸评价范围,将更多内容纳入评价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方面入手,对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度以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够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学情、教学评价等因素和环节有效融合在一起,以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不能只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最终成果,还需要涵盖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如,教师需要利用合适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在导读、略读、精读等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完整度和效果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评价活动生成较为准确系统的评价结果。以鲁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下述内容通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案例,探究形成性教学评价的应用方法。在探究该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总结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技巧,便于教师结合其他单元教学内容实现参考、借鉴、优化、调整,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价改革。

(一)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教材中“Qomolangma_--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这一阅读文本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活动时,综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语言能力目标、文化意识目标、思维品质目标、学习能力目标。

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明确阅读教学文本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和相关知识点。这一阅读素材讲述了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等信息,从性质上讲属于说明文。文章分为三个自然段,首先介绍了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等基本情况以及登山者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其次列举了珠穆朗玛峰攀登者的成就;最后说明了人们持续不断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原因以及攀登者具备的精神、对后人的启示。

明确了这些基本信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之后,教师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为学生设置阅读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语言能力目标。语言能力目标可以设置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文本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学习成果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词汇、语法、句型;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现实困难、挫折时,应当保持怎样的心态。二是文化意识目标。文化意识目标可以设置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攀登者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行为,感受不放弃、不低头的精神,塑造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坚韧品格。三是思维品质目标。思维品质目标可以设定为:在辨证地看待攀登者行为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借此培养自身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品质。四是学习能力目标。学习能力目标可以设定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等。

(二)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

开展形成性评价,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参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指标,也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完善成熟的教学方案,并开展教学活动,为后期实施过程性评价奠定基础。

1.导读环节。

在导读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插图和文章标题,猜测作者所写的具体内容以及想要展现的主旨思想。

(1)阅读文本主要说了什么?

根据这一问题设置三个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包括“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山”“关于世界上最危险的山(珠穆朗玛峰)的相关信息”“攀登珠穆朗玛峰可能面临的危险”。利用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在导读环节,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可以计算学生正确答案的比率,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2.略读环节。

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快速阅读环节,设置两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通过略读,明确每个段落的大意

要求学生在略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确每个自然段大致讲述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如第一自然段围绕“登山者面临的登山风险”进行概括;第二自然段围绕“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成就”进行概括;第三自然段围绕“登山者的精神”进行概括。设置该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和主旨。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连线的方式检查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和梳理知识的效果,并给出一些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连线。

活动二:通过略读抓住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略读文本,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然后绘制思维导图,进一步梳理文章的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给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给出正确回答,并以此为依据完成思维导图。问题设置如下:问题1.珠穆朗玛峰在哪?问题2.珠穆朗玛峰有多高?问题3.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之所以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

3.精读环节。

(1)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文章内容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精读文章,按照思维导图重新复述文章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思想。学生则根据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复述文章的内容,如下所示。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高8844米左右,位于中国西南部,海拔高,攀登风险大。珠穆朗玛峰常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极其寒冷。天气条件恶劣,空气稀薄,攀登困难。珠穆朗玛峰一直是登山运动的热门目的地。很多人都想挑战自我,成功登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人成功登顶。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攀登珠穆朗玛峰,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极限,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像这些攀登者一样永不言败、决不放弃、坚持到底,直到挑战成功。教师可以按照语音准确性、句子逻辑性、衔接性等指标,对学生复述的内容进行评价,检验其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

当学生能够做到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文章内容时,说明其对于文章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探索答案,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征服世界上最危险的山——珠穆朗玛峰,即使这一举动如此危险?问题2.登山者的精神对人们有何启示?问题3.你是否认为登山者的精神值得赞颂和钦佩?

学生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这三个问题,在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总结答案。经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之后,学生会就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难度达成共识,认识到除了自然环境之外,登山者还需要面对机体和心理等方面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丧生。但是,即便如此,登山者也没有遇到挫折就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直至登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这种精神,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想放弃,或是换一条捷径,这样做往往无法获得成功,空留遗憾。因此,登山者的精神值得弘扬,也值得人们学习。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登山者的精神,提升他们的抗打击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无畏战胜困难的品质,当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之后,也会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继续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这三个问题和答案中,学生也可以深入体会登山者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在批判性看待登山者舍生忘死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一行为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使自身在对待问题时,可以深入探究其本质,并理性看待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态度、答案的正确性和全面性、逻辑清晰程度、自己对于文章主旨的看法、文化意识的形成程度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过程性评价。其间,除了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也可以动员学生通过小组间评价、小组内成员互评等方式补充评价结果。

(3)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意性写作

学生完成这一阅读文本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动员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自身感兴趣的地方为主题,撰写一篇文章。文章中需要说明这一地点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自身在游览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等内容。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在撰写文章、绘制思维导图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深入评价。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延伸教学范围,并且对学生创造性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此外,应用形成性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教师也可以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学生评价情况进行分析。不仅要及时完善指标设置,也要形成数据统计图,充分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能仅从自身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拓展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式、延伸评价范围,多维度、多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使学生客观看待自己,不断完善和优化阅读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将形成性评价理念贯穿于阅读教学活动中,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构建完善、成熟的评价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这也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形成性教学评价应用方式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形成性教学评价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彰显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推广使用形成性教学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模式,落实了教学改革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质量,有效推动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