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点滴中邂逅文字之美

2024-10-27 00:00:00戚巧玉
家长·下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始终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部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融合策略。在实践中,摒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滞后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标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侧重于传授知识,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固化、课堂氛围沉闷枯燥,致使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元素运用于教学过程的高效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事件探究与学习学科知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元素,有效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理解语文知识的难度,同时在增强教学真实性、实效性的基础上,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机会。可以说,以生活化视角调整阅读教学方案,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形成高阶学科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生活化阅读教学理念

在进行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活化阅读教育理念,以此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基本保障。首先,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在教学中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贴近其生活、符合其兴趣的阅读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应凸显出生活化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报纸、杂志、新闻、指示标志、安全标语等事物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对多元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阅读的价值。最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与作者建立“情感联系”,通过生活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借助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活化学生思维。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真正将阅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阅读教学模式

(一)情境创设,再现生活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能够将枯燥的教材文字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够在强化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整个阅读课堂更加生动、更为有趣。

以《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的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森林狂想曲》的音频。在音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音乐旋律,并思考“在音乐中都听到了什么?”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一项趣味的阅读游戏,即在学生阅读完文本内容之后,利用数字设备给学生播放音频,让学生聆听文章中涉及的声音,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在学生听完音频之后,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文章中迅速找到“这一声音”出现的位置,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具体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中的知识点,这样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借助数字技术为学生呈现文本中的各种声音,借助生活素材拉开教学序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以及他们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生活化氛围的课堂中,更为积极地进行知识学习,并完成文本阅读的任务。

(二)问题设计,探索生活

问题是活化思维的重要驱动力量。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理解水平相对有限。在基于生活化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与解读教材内容,同时全面活化学生的学科思维。

以《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个趣味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逃离实际生活,变成另外一个身份的想法?如果想过,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借助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其实,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主人公想要变成一棵树,你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以及变成树之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与文本有关的若干问题,并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组织学生逐一作答。如“文章哪些部分体现了英英想要变成树的原因?”“英英想要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文章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来?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英英变成树之后,发生了哪些趣味故事?你能根据故事的发展,梳理一下具体的情节内容吗?”通过这种方式,语文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情节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也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角色扮演,还原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其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人物关系,在相互配合中还原故事情节,在表演实践中实现个人发展。

以《走月亮》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该篇文章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以“我”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以及“我”与母亲的浓厚亲情。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且更容易吸收与理解形象、直观的事物。因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之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结合自己和妈妈散步的实际情况设计对话,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表演情节。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准备表演项目,学生均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与分析文本内容,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揣摩人物内心,深化自己的表演内涵。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

(四)合作探究,感知生活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既表现在学习能力上,也表现在性格特征上,还可以表现在兴趣特点上,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拥有着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有着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生活、理解文本。

以《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张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蝙蝠在黑暗中自由飞翔的影像资料,思考“蝙蝠能够在夜间准确无误飞行、捕捉猎物的原因”,以此全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蝙蝠的特点及其能够在夜间飞行的科学原理,即“蝙蝠之所以能够在夜间飞行,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及其回声定位的能力”,以此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合作阅读小组,并为每一小组分配不同的阅读主题任务。主题任务设计如下:探索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探索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等。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第一个主题任务的小组,要借助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蝙蝠飞行的原理;选择第二个主题任务的小组,要根据文章内容编写一份实验探究报告。在所有小组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逐组展示。在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即通过阅读大量与之有关的资料,分析该篇文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探索这一技术在当前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情况。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

三、拓展生活化阅读教学路径

(一)活动开展,深入生活

开展阅读活动是连接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教师通过组织各种阅读活动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在增强学生文本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太阳》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该篇文章是一篇有着极强逻辑性的说明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教学完该篇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项别开生面的“太阳宣讲员选拔活动”,让学生搜集与太阳有关的故事、研究、发展历史、对人类的影响等各种资料,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创作一份有关于“太阳”的宣讲稿,也可以制作与之有关的PPT。在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PPT进行宣讲。在宣讲的过程中,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评审团”,给参赛选手打分。分数最高的前三名学生,可以获得学校宣讲员的光荣身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还能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阅读更多与“太阳”有关的文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也能有效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实践任务,体验生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生活化实践任务,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并在实践中践行文本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以《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搜索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将这幅油画作品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画中画的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他是做什么的吗?”以此引出该幅画作的主题。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这幅油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既和‘画画’有关,也和‘父亲’有关。它就是吴冠中的《父爱之舟》。”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并思考这样一位绘画大师,为何会在文章中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以此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该篇文章。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实践任务,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绘制自己眼中父亲的形象,可以是绘制一件事情的“情节画”,也可以是绘制父亲长相的“肖像画”,还可以是对父亲眼睛、手等部位的“细节画”。在学生绘制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绘画内容,讲一讲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此不仅可以增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升华学生对父爱的感知。

(三)作业设计,融入生活

作业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阅读融入生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贴近生活实际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高效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巩固语文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以《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基于文本内容,为学生布置以下作业内容:1.撰写观察日记。利用周末时间,到公园、动物园、花鸟鱼虫市场等观察小鸟,记录不同种类小鸟的外形特点、行为习惯;2.创意绘画作业。根据对该篇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鸟的了解,以“鸟的天堂”为主题绘制一幅作品;3.撰写调查报告。观看视频《垃圾围城》,阅读环境污染给鸟类带来恶劣影响的真实案例或相关报道。结合实际情况思考保护鸟类的意见建议,撰写包括现状问题、问题识别、保护措施和实施建议四大内容在内的调查报告。

通过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任务,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还能让学生全面了解鸟类,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形成了环保意识,最终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基于生活角度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立足于生活实际经验进行有效阅读,还能全面落实与直观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究生活化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阅读氛围,使学生充分感知阅读的魅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