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4-10-27 00:00:00张英
家长·下 2024年9期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比比皆是,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全面发展。教学做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三者并行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是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措施,可以从侧面证明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概述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在“做”的基础上,组织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阐述的观念,教、学、做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需要以“做”为中心,在生活中实践教学内容。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考虑“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以“做”为核心要素,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育实践与理论知识全面结合,重视在综合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立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路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意义

(一)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抽象、推理、模型等学科本质均源于生活,并且可以回归生活。因此,实施教学做合一,有利于全面实施生活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做”这一核心要素贯穿学生认知学习的全过程。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实践活动中,师生可以共同探索生活素材、生活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强调做中学、做中教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生活化课堂上,学生可以全面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做”的实践层面上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做”的过程,针对性地完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促进差异化教学的实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教学做合一强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差异化教学则有效对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进度计划。而教学做合一可以促进差异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式等存在的差异,观察学生“做”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一致,并将此作为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的参考依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自我认知、知识建构、思维训练、素养发展等方面,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总之,差异化教学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本质是相似的,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做合一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做”这个核心要素的引领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验证并内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快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应积极营造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同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将“做”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正面、客观的评价。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数学课堂,不仅更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课堂的构建原则

(一)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活化是教学做合一的重要基础,客观反映了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做”是生活化教学的重心,也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切入点。在挖掘生活素材和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等层面上,学生可以通过“做”的形式建构实践认知。在构建教学做合一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或者生活案例,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熟悉感,并形成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强调“做”的重要性,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积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通过“做”的形式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数学教师在构建生本课堂时,应将生活化教学模式与教学做合一思想相互渗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践化

在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实践性是突出“做”的重要前提。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推理、建模等特征,认知构建均来源于生活实践,并可以通过实践回归生活。实践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影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实践验证、巩固数学知识,并将视角切换到实际生活等方面,可以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设置实践主题、驱动性任务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将“做”贯穿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实践思路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便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系统化、结构化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主体化

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课堂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均可以从“做”出发,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并在验证、巩固所学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综合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实践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可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贯彻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前提。在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中表现在“学中做”的层面上,可以将观察、思考、表达等学习环节与探索、实践、合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将实践作为验证和内化所学内容的工具。

四、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深度研读教材,整合现有资源

在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合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可以直观、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在教学、学习、实践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若对教材的研读深度不足,则容易出现教、学、做不协调的情况,并严重影响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以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休闲假日——解决问题”这一课为例,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做合一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师应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深入研读教材,并将初始知识、深入学习、实践应用三个阶段,作为践行“做”的大方向。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等,因此应在“做”的层面上,强调利用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方式列出算式,并正确运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是混合运算的基础教学,并为学生分步解决计算问题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实经历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点,即分析条件和问题、掌握“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合理整合现有的资源,即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在课堂上。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需求

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数学课堂时,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点,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为教学做合一的全面落实提供支持。

以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上的主题图、彩色笔等教学资源,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解决两位数乘法的计算问题。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王老师去书店买一些图画书,一共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帮她算一下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借助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此外,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上述情境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当学生提出14×12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通过生活情境,学生可以在“做”的过程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教师的引导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革新教学模式,强调任务引领

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革新教学模式,强调任务的引领作用。对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游戏化教学、问题导学、合作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以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为例,深入研究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方式。

1.开展游戏化教学。

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围绕“做”这一核心要素,理解并掌握四则运算方法、混合运算顺序等基本内容。教师应结合有括号、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问题,设计趣味化、创新性的游戏互动环节,为学生展示清晰、明确的任务清单,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在游戏化情境中,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游戏,组织学生对以下变量进行分组:单价、总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产量、总产量、数量。例如,设计“抽签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自主选择游戏任务,并弄清楚同一个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问答,例如“200元买1箱牛奶和20包饼干,还剩多少钱?”在学生开展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确定只有加减、只有乘除、有无括号等运算条件,鼓励学生在提高运算速度的同时,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率。游戏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熟练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开展问题化导学。

问题化导学是学生践行“做中学”的重要引导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出发,设计优质的导学问题,并将生活问题、游戏任务紧密联系起来,预设提问时机,避免随机提问影响学生的思维发散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问题,并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利用解题思路和认知冲突,引出有括号混合运算问题。例如,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买1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买图书和钢笔一共要花多少钱?80元可以买多少个笔记本?在解决以上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单价、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并自主判断是否需要在算式中添加括号。问题化导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引导学生思考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顺序以及括号与运算顺序之间的关系。

3.开展合作化实践。

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将做与实践画等号。同时,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是否可以快速积累数学知识并获取学习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对应起来,促使学生在产生认知冲突和解决问题时,勇于质疑并积极解决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直观呈现在数学课堂上。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在小组内部探讨交流四则混合运算问题,并将解题思路分享在课堂上。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需要依据“做中学”原则,与学生共同分析有括号、无括号情况下的四则混合运算规律。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依据“做中教”原则,为学生提供简单的点拨,并鼓励他们尝试自主探究。

(四)引入开放评价,促进学习进阶

在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应积极引入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思维进阶与素养生成。开放性的教学评价方法是链接师生、生生的重要工具。在构建教学做合一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整体,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设置开放性问答、创设演绎情景、组织小组交流等有利于进行多样化评价的环节。

以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为例,教师可以将关注环境—垃圾分类—空气质量—噪声污染这一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索,引导学生经历分数加减法的演变过程、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等探究环节。与此同时,教师应运用开放式的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学习进阶。这样,借助开放式评价,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与异分母分数运算有关的数学知识,并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实施生活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同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深度研读教材、合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革新教学模式、强调真实任务的引领作用以及引入开放式评价方法,全面落实教学做合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