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算理,强智慧

2024-10-27 00:00:00戚红
家长·下 2024年9期

培养运算能力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探索算理和算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逐步挖掘学生的运算潜能。当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仍然存在方式单一、学生运算兴趣不足等问题。对此,教师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提高运算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目标,满足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优化教学风格,激发学生运算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记忆数学结论、忽视激发学生兴趣,导致学生认为运算是枯燥乏味的过程,从而影响学生发展运算能力。充足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内化运算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充满兴趣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在教授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作为学生探究减法的生活化素材。视频内容为:一个小孩子拿过了妈妈给的五元钱,到商店购买了一瓶价格三元的酱油。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小孩子应该拿回去多少零钱?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法的运算方法,但是还没有学生能够从逆运算的角度,总结出10以内减法的运算方法。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向学生展示几个答案,分别是1元、2元、3元和5元,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以及自己的运算过程是怎样的。待学生得到正确答案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减法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探索减法的知识。这样,比起直接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通过趣味化教学演绎数学新知识,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消化吸收数学知识,为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强调法则区别,促进定律灵活运用

在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在数学运算中,经常难以准确运用自己掌握的概念、定理等知识,导致运算结果不准确。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法则之间的区别,增强学生对运算知识的敏感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运算的练习,学会使用适合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简便运算时,不懂得如何拆分数字。如遇到与25、125相关的题目时,有的学生不明白是否要将另一个数字拆分为4或者8,导致学生运算效率低下。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专项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简便运算的注意事项、使用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运算问题。在专项训练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简便运算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在去括号时忘记变减号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相关的题目FbFOeTcusmdABzS/H3IMLQ==,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时刻加强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灵活使用掌握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同运算方法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改善活动设计,开放运算知识空间

活动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运算活动的动机,并且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体验中积累运算经验,掌握更多有效的运算方法。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着重设计生活活动、操作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亲身参与中提高运算能力。

(一)借助生活活动,促进学以致用

运算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生活的运算活动,能够增强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教学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化活动,为学生学习运算知识和体验生活搭建桥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中,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向学生介绍活动的背景,即班级要举办一次联欢活动,希望每个小组都可以为班级提供一份计划,利用100元的经费让大家获得最佳的活动体验。在实施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各种方法了解物价,包括饮料、瓜子、气球等,并根据掌握的实际信息开展计算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一份具有参考性的消费表格。在完成小组实践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制作出的成果,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实用性、趣味性等角度,点评学生的作品,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以此培养学生开阔的问题解决思维。如此,通过开展生活活动,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眼光,使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运算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引导操作体验,建立多重表征

动手操作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能够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解决小学生在运算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理解不全面、思考过程混乱等,教师要加强运用操作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理解算理和算法,简化学生的思考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记住“个位相加满,向十位进一”这句话,但是很多学生虽然可以记住算理,却无法正确解释算理的由来,也不能使用其他的表征方式清楚解释这个算理。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小棒的方式进行探索,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描述算理的表征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小棒,让学生懂得十根小棒是一捆,一根小棒就代表一,并且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排列组合小棒的过程中理解从个位到十位的转变。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进位加法的算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算盘,让学生使用更多的直观操作手段,体验算理的动态形成过程。

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手和脑的有效结合,真正理解运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提高运算能力夯实基础。

四、挖掘数学思想,发散学生运算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形成开放、严谨、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只追求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以培养学生良好运算习惯为前提,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运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数学思想,借助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打开思考的视角,解决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固化问题。

(一)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借助类似思想,引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基于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借助运用类比思想,数学教师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并且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类比过程中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涉及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不退位减法开始展开学习,接着再引导学生探索退位减法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意识到现有的知识无法成功解决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出退位减法的概念,并且让学生联系自己在进位加法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分析新知识,思考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让学生联系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容易出现思绪混乱,影响运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借助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厘清楚自己的思路,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知识的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进而构建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让学生将“1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两部分知识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加减法的本质,从而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二)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的本质是让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复杂的问题,学会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准确使用运算法则,进而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所以,教师可以从重、难点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厘清运算过程的能力。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元和角之间的转化关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部分学生会出现不理解为何小数加减会和整数加减存在运算一致性的问题,给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带来阻碍。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表示量的单位,包括元和角、米和分米等,借助这些表示量的知识,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和整数关系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练习的机会。例如,假设现在要购买一块价格为1.7元的橡皮和一根价格是2.3元的铅笔,需要花费多少钱?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将元转化成为角,进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转化题目,直接将1.7元描述为17角,将2.3元描述为23角,让学生再次去观察问题,并且分析两个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9e8c38aa448654d6669656836f6c4fbe10543b571084a1ec3c5a4d6f77045683而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的思考。如此,借助合理运用转化思想,数学教师能让学生用更加简单的方式,理解算理的形成过程,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五、培养良好习惯,循序提升运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并促使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听讲习惯、演算习惯等,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良好的习惯中不断提高运算能力。对此,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运算能力。

例如,在培养学生验算习惯的过程中,由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习惯在解决全部问题之后再验算,所以容易出现记忆缺失的问题,导致验算效率低下。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养成保留计算过程的习惯,为后续验算做铺垫,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提升学生的验算效率。此外,还有学生喜欢做完一个问题之后即刻进行验算,同样,数学教师也可以分析这部分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

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掌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运算习惯,让学生学会调整、改进运算习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此外,在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做标记等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

六、结语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增强运算教学的开放性和精准性,发展学生严谨的运算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此外,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学情的认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运算知识的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