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

2024-10-27 00:00:00高志军
家长·下 2024年9期

大单元教学是新时代数学素质教育的一大热门话题,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单元整体的掌握,减少对单元章节的割裂。将“大单元”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还能将数学知识化“零”为“整”,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本文基于大单元教学视角,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通过具体分析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意义,结合具体教学活动与策略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一、大单元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与优势,并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上。通过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一,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单元整合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与完整学习思维。对此,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联系知识内容的形式,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同时,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校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有序。通过从整体上规划多个课时内容,学校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以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与框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大单元下的学习内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结,形成受益终身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能力和思维品质,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等,是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能营造结构化、系统化,且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单元教学强调将数学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及其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关系,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大单元教学还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强调将相关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助力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零散化、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同时,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跳出单一的1F7Zs2gcA9p7sidZtg9spQ==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和实现个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为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还应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为此,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认知结构、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应从规划整体目标、聚焦数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小组合作等方面,完善大单元教学,使学生深入感受数学知识价值与魅力。

(一)规划整体目标,提高大单元教学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学习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建构完整且准确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形成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规划单元整体目标,明确知识分布、把握数学难点,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为下一步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1.明确知识分布,确定教学方向。

一个完整的大单元教学需要占用多个课时,从教学目标规划入手,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进而打造高质量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知识的分布情况,为学生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将各个子目标分布在不同课时中,不断完善大单元教学指导,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大单元教学效率。

以《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包括《信息窗(克、千克、吨的认识)》《信息窗(吨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两个模块展开大单元教学,提炼核心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向。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学生迁移应用,促使其联系实际生活,借助生活物品感受克、千克、吨的重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生活案例,结合生活实际,估量物品的重量,并用所学习的计量单位进行表示。以此,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掌握并形成数感和量感。

2.突出数学难点,规划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即克、千克、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1克、1千克、1吨有多重。教师可以以此制定大单元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例如,分析教材内容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理解并分析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识别单元内的重、难点知识,特别是让学生感到困难的概念和技能。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明确本单元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设计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过程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发展;关注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并设计分层任务和挑战性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落实大单元教学目标。

(二)聚焦数学重点,提炼大单元核心内容

核心素养形成于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科学运用教学策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对此,在大单元视角下,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运算、推理分析等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聚焦数学重点,提炼大单元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带领学生分析重点、研究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学习框架,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以此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深度学习与思考。

1.分析重点,构建数学知识框架。

重、难点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聚焦单元重点知识,并通过框架合理设计大单元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彰显大单元教学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本单元的重、难点部分。(1)掌握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与位置关系;(2)认识线段、射线、直线;(3)两点之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分析重、难点部分,帮助学生顺利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形成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动态展示线段、射线、直线的绘制过程,并为学生展示平行、垂直的位置关系。这样,数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化框架,并在大单元引领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与问题,解析大单元知识点,巩固重点知识,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2.研究核心,巩固数学知识基础。

“平行与相交”这一单元的核心问题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教师需要结合核心问题提炼大单元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依托核心问题,教师可以提炼核心内容;(1)认识不同的直线;(2)分析直线位置关系。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组织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素材,学习“平行与相交”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兴趣与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使学生建立结构化学习体系与框架,为其今后学习数学与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大单元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大单元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创设大单元教学下的问题情境,依托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与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设计引导问题、驱动问题,使学生明确大单元学习方向。以此,数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1.引导问题,把握数学探究方向。

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积极影响与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运用现有的数学知识,设计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探究方向,促使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应围绕《认识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在设计引导性问题时,教师应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保证问题与目标相符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基础到高级,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问题体系,以便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同时,问题情境应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应该怎样展示图形的旋转呢?”以此,通过引导形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2.驱动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为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在引导问题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驱动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究数学知识。引导性问题为“应该怎样展示图形的旋转呢?”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进阶性问题,即驱动问题,如“怎样在表格中展示图形的旋转呢?你还有其他办法吗?”通过进一步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欲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怎样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呢?图形的旋转可以是轴对称图形吗?”以此,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单元内数学知识的关联性、逻辑性,帮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加速单元知识整合。这样,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链,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数学概念,促使学生在大单元引领下进行独立思考。

(四)实施合作实践,优化大单元教学氛围

高效的大单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优化整体的教学氛围,结合小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依托小组合作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大单元学习的优势,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1.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教学任务。

合作实践是大单元教学方法之一,能在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数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美的图形——圆》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依托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本单元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需要教师结合圆的概念、特征、周长、面积等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结合小组合作展开数学任务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解决问题、内化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不清楚的问题给予指导,确保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围绕合作实践开展大单元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几何思维,营造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

2.评价互动,完善数学教学活动。

当各小组完成《完美的图形——圆》的任务驱动后,教师应展开多元化评价,加强课堂互动,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并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如(1)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通过交流思想,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作品展示:让学生完成一定的数学作品,如数学小报、手抄报、模型等,并在班级中展示,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自我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以此,通过开展多维度评价,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全面的评价结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大单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规划整体目标、聚焦数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合作实践,优化大单元教学方案。通过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紧扣学生实际,规划大单元教学过程,为学生提炼大单元下的核心知识点,助力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从整体上思考与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化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