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深入剖析高二适书法题跋,揭示其书学思想与艺术追求。首先,高二适强调用腕,倡导创作应“乘兴而发”。此外,他尊崇晋代书风,而对宋代书风则持审慎批判态度。在笔法上,他追求方笔与圆势的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对高二适书法题跋的分析,旨在展现其书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高二适;书学思想;用腕;尊晋卑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28
高二适(1903—1977),江苏东台(1949年后划归今姜堰市)人,原名锡璜,后改名二适,中年时曾署名为瘖盫,晚年则署名为舒凫。高二适出生于一个塾师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14岁时便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东台小学。随后,他进入扬州中学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而中途辍学,转而在家乡的立达国民学校执教,后来还担任了该校的校长。1963年,经章士钊先生的引荐,高二适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他参与了著名的“兰亭论辩”,在《兰亭序真伪驳议》与《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两篇文章中,从文献材料、刻帖版本和书法风格等多个角度对郭沫若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这一举动在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1977年,高二适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图1)。高二适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创作上均展现出深厚的造诣。他精心校勘了多部古籍,包括宋人王令的《广陵先生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刘禹锡的《刘宾客文集》等。他的诗作风格独特,骨力瘦硬,深受唐代杜甫、韩愈以及宋代江西诗派的影响。此外,他还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从篆隶的角度深入辨析草书的发展源流,为研究草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 强调用腕
自晋唐以来,古代书家一向注重对手腕的使用,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在《八诀》中提出:“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①欧阳询认为书写作品时,不仅要意在笔先,还需注重手腕的挺直与掌心空间的形态。唐人卢携的《临池诀》也提出相似的观点:“腕须挺起,粘纸则轻重失准。把笔浅深,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揾锋体重。”②他认为,书写时手腕应挺起,不可粘于纸面,否则会影响提按的准确度。此外,手指应适中地握住笔管,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毛笔性能的发挥。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中进一步阐述了手腕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拳虚,拳虚则运用便易。”③而唐代书论家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也提出:“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他提倡,手腕自然放平,并采用双钩的姿势来拿笔,这样可以增强对毛笔的掌控力,并保持手腕的灵活性。尽管韩方明的平腕观点与李世民的腕立观点有所出入,但两者都强调了书法中用腕的重要性。另外,从唐代的家具来看,尽管栅足案自战国两汉以来一直在发展,但唐代的栅足案依然保持着低矮的形态,反映出唐人书写时,需要依靠手腕的力量来弥补低矮案面的不足,进一步印证了手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宋代,书家们同样强调用腕的重要性。例如,被誉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在《论书》中明确提出:“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④他观察到古人在用笔时采用了回腕的技巧。黄庭坚进一步认为,学好书法需要掌握“回腕”这一技法。他在《论书》中详细阐述:“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⑤从黄庭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书8kwuwmY/2v1FPkenMS2Xjg==家虽然重视古人用笔和用腕的原则,但已经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创新。黄庭坚在分享自己学书的经历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执笔用腕的独特理解。他在《论书》中描述道:“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⑥黄庭坚选择高执管的姿势,手指相叠,这样的执笔方式使手腕非常灵活。与唐人卢携所推崇的中部执管不同,黄庭坚根据自己的书写风格和个人习惯来设计执笔姿势。然而,无论何种姿势,其设计的前提都是确保手腕在书写时可以自由发挥,令随左右。
高二适与晋唐以来的先贤书家观点一致,同样重视用腕的重要性。他在题《曹娥碑》中云:“小字亦纯乎用腕,一涉指功即无成也。”⑦高二适强调,书写小字应完全依赖腕力,若涉及手指技法,难以达到高水平。另外,他临《龙藏寺碑》时也指出:“写此碑纯用腕力,若非悬腕,即不能成字。”⑧他认为,书写《龙藏寺碑》这一隋代楷书名品时,必须悬腕用力,否则难以展现其独特魅力。高二适自己采用一种能充分发挥其手腕最佳性能的执笔方式,即平腕侧管双钩法。他的执笔特点是手腕平稳、双钩横向,与晚清因手掌竖起而形成的双钩方式不同(图2)。他的笔管略向右前倾斜,这种执笔方式恰好适应了晋唐笔法的侧锋起笔及翻折起倒的技巧。高二适传世的作品以信札为主,通常运指与用腕相辅相成。书写大字时他用悬腕、悬肘的方法,但执笔方式基本保持一致。
2 主张乘兴而发
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东汉蔡邕在《笔论》中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⑨蔡邕认为,在书写之前,应首先放下心中的杂念,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这样书法才能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和个性。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肯定了书法的表情达意功能,他指出:“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⑩清代刘熙载同样认可书法表情达意的本质,他在《书概》中云:“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k刘熙载强调了书法创作与书写者性情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书写者情感和性格的展现,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性情,并将其融入书法创作中。
高二适在古文方面以韩愈为师,同时在书学思想上也深受韩愈的影响。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l高二适的书学思想与韩愈颇为相似,他追求乘兴而作,曾言:“吾今知作书,惟作草能发泄吾人胸中之余蕴,如心有悲愁抑郁,起而作草能解也;又,凡人有抑恨不平之气,作草亦可解也。”m高二适认为,写字时,唯有草书能够真正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蕴藏。当心中充满悲愁和抑郁时,写草书能够得到解脱;同样,当人们心中有难以平息的怨恨和不满时,写草书也能帮助他们得到宣泄和释放。草书就像一个情感的出口,有助于我们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此外,他在跋《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道:“草书即须乘兴而发,始能为之,此草书不二法门。”n高二适以草书见长,自信满满,认为在书学思想中,草书需要趁着兴致来书写,“乘兴而发”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韵味,这也是草书的精髓所在。
在《致徐纯原信札》中,高二适写道:“凡人有作,须有所寄托,不然,则字匠之为,有识者定嗤之以鼻也。”o他强调,每个人在创作时,都应有所寄托、有所表达,使作品充满内涵和意义。如果只是机械地玩弄技巧,像字匠一样毫无灵魂地写字,那么有见识的人必然会对此表示不屑。从这段信札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高二适对书法表情达性功能的重视。
3 追求方笔圆势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从方笔与圆笔、顿笔与提笔的联系中阐述道:“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p在康有为看来,当需要写出方形的笔画时,应用顿笔的技巧;当需要写出圆形的笔画时,则采用提笔的方式。提笔时,笔锋内含,给人一种含蓄的感觉;而顿笔时,笔锋外展,显得更为开放。内含的笔画显得浑厚有力,而外展的笔画则显得雄壮刚强。内含的书写方式是篆书的特点,而外展的书写方式则更接近隶书。提笔书写时,线条流畅而通达;顿笔书写时,线条精细而紧密。圆形的笔画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的感觉,而方形的笔画则显得稳重沉着。提笔能使笔画显得筋骨强健,而顿笔则让笔画如同血脉融合、浑然一体。并且康有为强调用笔要方圆兼用,他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奉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q康有为认为书法艺术的精髓,主要在于运笔技巧。其中,方笔和圆笔的运用是书法核心要素。当对这两种笔法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时,自然能够展现出书法的巧妙之处。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方圆的理解,他说:“《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欧、颜大小字皆方;虞书则大小皆圆;褚书则大字用方,小字用圆。究竟方圆,仍是并用,以结构言之,则体方而用圆;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r他对于晋唐书法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方圆的理解,他认为方形和圆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相互结合、共同使用的。如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物体本身可能是方正的,但它的应用方式却是圆润的、灵活的;而从转折和约束的角度来说,内部可能是方正刚硬的,但外表却展现出圆润柔和的特点;再从笔迹质感来说,笔画的骨架可能是方正有力的,但线条的质感却是柔和圆润的。
高二适与康有为、周星莲的观点相同,在书法上也主张方圆并用,他在题《杨凝式帖》中云:“化方为圆,削繁为简,又隐劲于圆,藏巧于拙。杨风子草书,十六字尽矣。”s高二适认为,书法应将方正转化为圆润,将繁杂简化为简洁,同时在圆润中隐藏力量,在拙朴中蕴含巧妙。他在题《十七帖》中又云:“王帖草不脱隶,传世宋拓本中盖未有如此刻之圆浑者。世传方笔圆势,八面拱心,故当于此中求之矣。”t此外,他在《跋安吴论书》中也提到:“草法在点画,即‘方笔圆势’四字而已。”u从这两段题跋我们可以看出,高二适认为传统的晋唐技法是方圆兼备的,并且草书的点画精髓就是方笔圆势。实际上,高二适的书法作品也充分贯彻了他讲求方圆的理念。图3是从《致陆如山》中节选的字,其中的“苦”字起笔和转折处均展现出圆中带方的笔法,而“携”“阳”字则在末尾收笔处展现出多方中带圆的笔法。此外,从节选的这三个字来看,字形多取法于王羲之的《圣教序》,点画之间流露出呼应之美,笔法上则展现出翻折之妙。
4 尊晋卑宋
高二适秉持溯其源流、取法乎上的学书观念,其草书以晋唐为宗。在谈及学书经历时,他坦言:“余不敏,幼承先人余业,笃嗜临池,然草书无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淳熙秘阁续帖》诸本,专攻王羲之,习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书,非由草隶篆入门,不能得其正轨焉。”v高二适认为自己研究王羲之的书法,练习了很久之后,才稍微领悟了真书和草书的真谛。并认为如果不从草、隶、篆这些字体入门,是很难掌握书法的正确轨道的。”又如题《月仪》《出师颂》合帖中云:“一是点画以二王、魏晋为归依,故其笔法精到,满纸氤氲,书卷气十足,雅韵而不流俗……而行草则一准右军笔法。”w高二适认为,点画的取法应以魏晋为宗,这样才能达到笔法精美的效果,使作品充满书卷气,且不落俗套。至于行草书,则以王羲之的笔法为准绳即可。以魏晋古法为宗的高二适对自己的草书十分自信,曾在《题澄清堂法帖》中云:“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右军以前无二适,右军以后乃有二适,固皆得其所也。”x拿自己与王羲之相比,也从侧面反映出高二适对王羲之的认可与推崇。
高二适一方面在取法上以魏晋为宗,另一方面又对宋人书法大加批判,他在《题宋四家真迹》中云:“宋人笔法无可免俗,草不兼章,罔成规范,故致此耳。”y他认为宋人笔法未能继承章草的古法,因而显得毫无规范,不可避免地带有俗气。在《致章士钊信札》中,他亦强调:“草书须无唐、宋以后俗作。”z由此可见,高二适对唐、宋以后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在他眼中只有具备章草法度的草书,才能避免俗气,这充分体现出高二适“崇古”的书学思想。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诗人与书家,以行书著称。虽然林逋擅长的书体是行书,然而,在高二适看来,林逋的行书仍然缺乏古法之美,甚至被其视为丑书恶札。他在《题林逋诗稿真迹》中评价道:“此诗稿纯系俗笔,林逋翁书固不佳,然绝不如此恶劣,而前后题跋鉴赏均觉无何价值矣。”高二适认为林逋的诗稿显得平庸无奇,而林逋的书法技艺亦算不得出色,那些题跋和鉴赏更是毫无价值可言。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二适作为金陵地区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在书法学习方面有着诸多独到的见解。从他的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二适的书法学习以晋代书法为宗,追求高超的艺术境界。他认为,只有魏晋时期的草书才蕴含着章草的古朴意味,因此对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推崇备至。对于宋代的书法,高二适则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宋代书法因失去了古法而变得粗俗不堪。在书写技巧上,高二适追求点画方笔圆势,认为草书的精髓就在于方圆相济的用笔之中。在执笔方式上,高二适注重发挥手腕的作用,他认为仅依赖手指而不运用手腕,便无法成书。
注释
①欧阳询.八诀[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98.
②卢携.临池诀[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295.
③李世民.笔法诀[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18.
④黄庭坚.论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54.
⑤黄庭坚.论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55.
⑥黄庭坚.论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57.
⑦mno高二适.书论[J].东南文化,1997(S1):30.
⑧高二适.书论[J].东南文化,1997(S1):34.
⑨蔡邕.笔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
⑩孙过庭.书谱[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26.
k刘熙载.艺概[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715.
l韩愈.送高闲上人序[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292.
pq康有为.广艺舟双辑[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43.
r周星莲.临池管见[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724.
st高二适.书论[J].东南文化,1997(S1):38.
uv高二适.书论[J].东南文化,1997(S1):40.
wxyz高二适.书论[J].东南文化,1997(S1):30-40.